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说话能力是其他几种能力的基础,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起点,就这一点来讲,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学生不会说话的现象,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前后不一致;语意不明,虽然说了很多,然而不知其意;说话时心里有障碍,态度极不自然;缺少一定的知识基础,说话时容易出现语病。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学习作者规范、标准的语言
“课文就是范文”,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都是有学习价值的典范之作。其中,文理清澈如水者有之;叙写恰当准确者有之;一语中的、力透纸背者有之;理论曲直、曲径通幽者有之;情感澎湃、如潮涌起者有之。利用好这些典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朗读就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投入到课文中,再现文章语言的神韵,体味作者的情感。叶圣陶认为:朗读时要像戏剧的演员念台词那样,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意逆志,移情动容,达到“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的上乘境界。
学习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时,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郭沫若那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中,品味出了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无比愤怒地斥责了恶神,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在讲《羚羊木雕》这篇散文时,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进入情境,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清说话者的思路和意图,分析说话者是如何在这个思路下或简洁明快、或委婉含蓄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够具备一些说话的基础,产生比较好的语感。
二、加强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锻炼,这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必由之路
对于一篇文章或是一段文字,学生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并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再通过说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复述。例如,学生在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通过反复阅读,掌握了文章的线索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后,让他们复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及“范进发疯的情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对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进行总结归纳性的讲述。再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让学生复述“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全部过程,从而区分“打的部位、打的感觉、打后的颜色”等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系统、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堂提问能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设置特殊的情境
课堂提问常被人们当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有力手段,但它又能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设置特殊的情境。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出来,这就要求他们首先得积极思考,然后组织语言,决定怎么回答,继而加工语言,决定怎么答更好,最后表达出来。而这短时间对语言的“思考——组织——加工”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过程。他们回答得正确与否,表达方式有无纰漏,教师对此又得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疏漏之处予以补充,疑难之处予以阐明”。而这一“纠正——补充——阐明”的过程又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过程。
四、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力手段
语文能力是靠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揣摩运用而逐渐产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歌德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学生具备了说话的心理,掌握了说话的知识,还要进行说话锻炼。有效的课堂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喂——出来》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探究本课的主题,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文章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文章“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原因是人类不能盲目地只顾眼前利益,而在生活中没有谋求长远发展的规划。有的学生说,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原因是课文中“虽说事情还没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埋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可见那些学者的虚伪无能;人往洞里扔一切可怕垃圾,觉得很“高明”,其实却暴露了人们的愚昧无知!对于“有的人把从前同恋人一起拍的照片扔进洞里,然后又心安理得地开始新的恋爱”这句话,写出了人们的表里不一,背信弃义,不知廉耻。有的学生说,文章“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原因是人们往洞里扔进了什么,洞又毫无保留地返还给人类,让人们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学生对同一文本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不受拘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无疑是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使其不断地锻炼和提高,才能够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责任编辑刘宇帆)
我在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学生不会说话的现象,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前后不一致;语意不明,虽然说了很多,然而不知其意;说话时心里有障碍,态度极不自然;缺少一定的知识基础,说话时容易出现语病。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学习作者规范、标准的语言
“课文就是范文”,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都是有学习价值的典范之作。其中,文理清澈如水者有之;叙写恰当准确者有之;一语中的、力透纸背者有之;理论曲直、曲径通幽者有之;情感澎湃、如潮涌起者有之。利用好这些典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朗读就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投入到课文中,再现文章语言的神韵,体味作者的情感。叶圣陶认为:朗读时要像戏剧的演员念台词那样,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意逆志,移情动容,达到“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的上乘境界。
学习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时,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郭沫若那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中,品味出了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无比愤怒地斥责了恶神,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在讲《羚羊木雕》这篇散文时,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进入情境,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清说话者的思路和意图,分析说话者是如何在这个思路下或简洁明快、或委婉含蓄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够具备一些说话的基础,产生比较好的语感。
二、加强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锻炼,这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必由之路
对于一篇文章或是一段文字,学生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并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再通过说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复述。例如,学生在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通过反复阅读,掌握了文章的线索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后,让他们复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及“范进发疯的情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对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进行总结归纳性的讲述。再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让学生复述“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全部过程,从而区分“打的部位、打的感觉、打后的颜色”等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系统、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堂提问能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设置特殊的情境
课堂提问常被人们当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有力手段,但它又能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设置特殊的情境。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出来,这就要求他们首先得积极思考,然后组织语言,决定怎么回答,继而加工语言,决定怎么答更好,最后表达出来。而这短时间对语言的“思考——组织——加工”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过程。他们回答得正确与否,表达方式有无纰漏,教师对此又得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疏漏之处予以补充,疑难之处予以阐明”。而这一“纠正——补充——阐明”的过程又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过程。
四、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力手段
语文能力是靠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揣摩运用而逐渐产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歌德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学生具备了说话的心理,掌握了说话的知识,还要进行说话锻炼。有效的课堂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喂——出来》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探究本课的主题,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文章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文章“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原因是人类不能盲目地只顾眼前利益,而在生活中没有谋求长远发展的规划。有的学生说,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原因是课文中“虽说事情还没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埋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可见那些学者的虚伪无能;人往洞里扔一切可怕垃圾,觉得很“高明”,其实却暴露了人们的愚昧无知!对于“有的人把从前同恋人一起拍的照片扔进洞里,然后又心安理得地开始新的恋爱”这句话,写出了人们的表里不一,背信弃义,不知廉耻。有的学生说,文章“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原因是人们往洞里扔进了什么,洞又毫无保留地返还给人类,让人们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学生对同一文本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不受拘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无疑是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使其不断地锻炼和提高,才能够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