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作文部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则短语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写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写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二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他们爱写。材料贴近实际,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写作训练的效果才能更好。然而,贴近实际的材料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积累;激发兴趣靠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作文教学的更新一法——引导学生写“拼盘作文”,以此法培养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分类、运用等能力。
所谓“拼盘作文”,就是选用自己积累的材料,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把相应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作文。由教师教给“拼盘”方法,学生自己构思写作,可以遵循下列的4个步骤进行。
1.准备“材料库”。“拼盘作文”是由材料组拼起来的,第一步骤就是学生要准备“材料库”。
“材料库”一般有3种类型:(1)日记“材料库”: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天天坚持写日记,把每天看到的,自己认为最值得记的材料记下来,日积月累,就有了库存;(2)生活“材料库”:与日记不同,不按一天记一次,可以随时随地观察收集各种生活现象,既可以是事件片断,也可以是人物的片断,还可以是一景、一物的片断等;(3)文字“材料库”:学生可以把在课余阅读书籍文章中,遇到的有价值的词汇、句子、短语、故事等,一一记录积累下来,备以后用。
2.材料“分类存”。为了使“拼盘作文”易于把握,学生需要对3种“材料库”分3个类别进行保存:(1)把有关于人物片断、故事、文字,归入“人物类本”;(2)把有关记录事件的片断、情节、文字,归入“事件类本”;(3)把关于描写景物的片断、情境、文字,归入“景物类本”。
学生在对材料分类的过程中,既学到了分类方法,又再一次熟悉了自己所积累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选用时目标明确。
3.确定“拼盘味”。菜肴的“拼盘”,要具备味的特色,或酸或甜,或香或酥,或辣或咸等,可由作料配置制作而成。“拼盘作文”也要有“味”,而这“味”就是整篇作文要突出的重点:写人,或突出性格特点,或赞扬好精神、好品质;写事,或歌颂时代好风貌,或赞扬某集体的好风格;写景物,或赞美某景物的优美,或歌颂某物的雄伟壮观等。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拼盘”的一碟菜肴,可以有多味俱全,例如“甜、酸、咸、辣”,但是“拼盘”的一篇作文,就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多个中心,那样就丢失了重点。
4.组装“拼盘文”。“拼盘作文”的“味”(中心)确定之后,根据需要,就可以从各种类型的“分类本”中选取若干相应的材料(围绕题目和重点中心),或按事件的发展经过,或按人物的行为活动,或按景物的方位等一定的顺序串连在一起,再选用好的词语和修辞方法,进行加工,使各个材料更加具体、生动、形象、细腻地为表达一个重点中心服务,最后完成开头、过渡、结尾的写作,使多个材料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一篇“拼盘作文”。
例如,在一次示范写“拼盘作文”的课上,教师拟了一篇《妈妈关心我》的题目,有个学生就在自己的“材料库”中,选出了以下的3则材料:
(1)一天放学回家,妈妈见奶奶爬楼走得满身大汗,掏出手绢为奶奶擦汗,脸上显露出为难的神情,深深叹了一口长气!
(2)电话铃响了,只见妈妈拿起话筒说:“没有一、二层的房间吗?都是六层以上的吗?那,我就不租了。”妈妈满脸惆怅。
(3)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妈妈高兴地带我们全家去看了新租的房间,这是二层朝向最好的房间,奶奶再也不用费力地爬楼了。
以上选取的3个材料,来自小作者的“生活材料库”。从单则材料看,没有完整地表达生活的全貌、具体的情感,但是把3个材料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事件的几个片断,然后进行具体地扩写加工,就构成了一篇作文的相关情节,这样一篇“拼盘”作文就出炉了。
通过写“拼盘作文”,学生对平时积累的材料格外珍惜,特别是平时看起来微乎其微的材料,他们也会记录下来,学生们逐渐学会了思考,成为了记录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小学)
编辑 王宇华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作文教学的更新一法——引导学生写“拼盘作文”,以此法培养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分类、运用等能力。
所谓“拼盘作文”,就是选用自己积累的材料,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把相应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作文。由教师教给“拼盘”方法,学生自己构思写作,可以遵循下列的4个步骤进行。
1.准备“材料库”。“拼盘作文”是由材料组拼起来的,第一步骤就是学生要准备“材料库”。
“材料库”一般有3种类型:(1)日记“材料库”: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天天坚持写日记,把每天看到的,自己认为最值得记的材料记下来,日积月累,就有了库存;(2)生活“材料库”:与日记不同,不按一天记一次,可以随时随地观察收集各种生活现象,既可以是事件片断,也可以是人物的片断,还可以是一景、一物的片断等;(3)文字“材料库”:学生可以把在课余阅读书籍文章中,遇到的有价值的词汇、句子、短语、故事等,一一记录积累下来,备以后用。
2.材料“分类存”。为了使“拼盘作文”易于把握,学生需要对3种“材料库”分3个类别进行保存:(1)把有关于人物片断、故事、文字,归入“人物类本”;(2)把有关记录事件的片断、情节、文字,归入“事件类本”;(3)把关于描写景物的片断、情境、文字,归入“景物类本”。
学生在对材料分类的过程中,既学到了分类方法,又再一次熟悉了自己所积累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选用时目标明确。
3.确定“拼盘味”。菜肴的“拼盘”,要具备味的特色,或酸或甜,或香或酥,或辣或咸等,可由作料配置制作而成。“拼盘作文”也要有“味”,而这“味”就是整篇作文要突出的重点:写人,或突出性格特点,或赞扬好精神、好品质;写事,或歌颂时代好风貌,或赞扬某集体的好风格;写景物,或赞美某景物的优美,或歌颂某物的雄伟壮观等。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拼盘”的一碟菜肴,可以有多味俱全,例如“甜、酸、咸、辣”,但是“拼盘”的一篇作文,就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多个中心,那样就丢失了重点。
4.组装“拼盘文”。“拼盘作文”的“味”(中心)确定之后,根据需要,就可以从各种类型的“分类本”中选取若干相应的材料(围绕题目和重点中心),或按事件的发展经过,或按人物的行为活动,或按景物的方位等一定的顺序串连在一起,再选用好的词语和修辞方法,进行加工,使各个材料更加具体、生动、形象、细腻地为表达一个重点中心服务,最后完成开头、过渡、结尾的写作,使多个材料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一篇“拼盘作文”。
例如,在一次示范写“拼盘作文”的课上,教师拟了一篇《妈妈关心我》的题目,有个学生就在自己的“材料库”中,选出了以下的3则材料:
(1)一天放学回家,妈妈见奶奶爬楼走得满身大汗,掏出手绢为奶奶擦汗,脸上显露出为难的神情,深深叹了一口长气!
(2)电话铃响了,只见妈妈拿起话筒说:“没有一、二层的房间吗?都是六层以上的吗?那,我就不租了。”妈妈满脸惆怅。
(3)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妈妈高兴地带我们全家去看了新租的房间,这是二层朝向最好的房间,奶奶再也不用费力地爬楼了。
以上选取的3个材料,来自小作者的“生活材料库”。从单则材料看,没有完整地表达生活的全貌、具体的情感,但是把3个材料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事件的几个片断,然后进行具体地扩写加工,就构成了一篇作文的相关情节,这样一篇“拼盘”作文就出炉了。
通过写“拼盘作文”,学生对平时积累的材料格外珍惜,特别是平时看起来微乎其微的材料,他们也会记录下来,学生们逐渐学会了思考,成为了记录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小学)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