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也必然随着实验与应用的新发现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
  1.巧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若能选准、选活“切入点”,就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2.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原来的“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传统的数学形式下,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单一、呆板、枯燥无味、没有求知欲望。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多渠道、多角度主动接受信息,扩大知识的涵盖面。同时把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
  3.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被动听讲与练习,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转变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给学生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产生学习数学的意愿和兴趣。
  二、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情感的表露给予尊重,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形式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习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学生表现出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对学生要有耐心和宽容心。
  由于学生各自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并且思考问题时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冲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的点拨,学生会形成一个具有较高认识水平的答案。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主动发现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主动构建新知识结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进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的形成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的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提出猜想,然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上推导得出结论,数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辛勤研究的结晶,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需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4.参与课堂点评、归纳、总结的过程
  数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思考的范例和素材,意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研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当然,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引领作用。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给以点拨、点评、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教 ,忽略了“学”,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更多时候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接受与否,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应只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更重要得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所以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像挖掘宝藏一样,将藏在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出来,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面对和克服各种各样的难题,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是不可能挑战自我的,也不可能追寻远大的目标的,自信是绝对的,不用附带任何前提,学习成绩好的,应该自信,学习成绩差的,更应该自信。
  课改,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崭新的课题,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了十几个年头,但是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不尽如人意,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伪”现象相当严重,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绊脚石,阻碍着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向前发展。  “伪”,现代汉语解释为:虚假;不真实。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伪”现象到底有哪些呢?那可多了!有伪优质课、伪集体备课、伪反思、伪讨论、伪拓展、伪对话、伪课题研究等。本文打算就伪优质课、伪集体备课、伪反思、
探究,顾名思义,即探讨追究,探究性学习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发现式学习。具体而言,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自主观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并收集有关信息或数据,展开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同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读为中心,诱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与发现,快速获取信息,品味赏析语言,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
在语文学科中,语文知识是基础,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感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缺乏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目标则无从说起。但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知识教学又出现了新误区,处于边缘化。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面临着这一尴尬局面。对此,笔者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误区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观点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当前的课外阅读指导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通过实现三个转化来纠正。  一、课外阅读指导应由功利化转向人本化  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常听见一些语文教师对家长或学生说:“平时要多读课外书,这样才能写好作文,才能做好试卷中的课外积累题。”这样的说法把课外阅读的目的功利化、狭隘化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就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实现阅读新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谈几点看法,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一、注重引导,适当提问  阅读,是读者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故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高。为此,
著名教育记者、高效课堂的首倡者李炳亭先生,曾提出高效课堂应该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特征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特征要求语文教学要传递知识、方法和能力,成为“知识的超市”;人文性的特征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完成“生命的狂欢”。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结与提高阶段,语文教学面临中考的压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从时间
新课标注重“动态生成”,要求教师把握课堂阵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自身的教学素养、机智与智慧,改变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实现生成性课堂教学。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提高生成性课堂教学质量。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由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重视课前预设,预留生成空间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预设是首要环节,即做好备课工作,为课堂生成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在预设过程中,教师需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存在,作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仍难以改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一定的探索,切身感受到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实施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途径。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2007年开始,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教学允许的情况下,在所教班级开展合作学习试验。  一、合作学习试验过
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老师可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由英国学者东尼·巴赞发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师的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