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胶原酶的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胶原这一椎间盘主要结构单位的代谢和转归,用Weeks方法从不同年龄的家兔和人椎间盘中提取胶原酶,进行活性测定后,借助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光密度扫描,对胶原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成年家兔椎间盘胶原酶含量与未成年家兔相近(P>0.05),但酶活性高于后者(P<0.05)。手术切除退变椎间盘样本的胶原酶活性与胎儿椎间盘样本相近,但胶原酶含量低于胎儿(P<0.05)。上述结果表明:椎间盘胶原的代谢通过胶原酶活性的调控进行。随着椎间盘内环境的改变,过多的胶原酶被激活,使胶原酶活性升高,胶原纤维的分解过程加速,引起并加重椎间盘组织的退变。

其他文献
期刊
作者总结了10年来治疗的踝部旋前类骨折脱位96例。手术复位内固定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两种方法治疗,并经追踪随访平均6年2月,手法整复石膏固定31例,结果:优良4例,可10例,差17例,并详细分析了效果差的原因;手术复位内固定65例,结果:优良60例,可2例,差3例。作者指出对旋前类骨折脱位要想取得优良效果,在重视骨折的同时必须也重视韧带的损伤,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期刊
作者报告了8例椎体缺血性压缩骨折的X线表现。病人年龄在56~85岁(平均72岁)。椎体内横行透亮裂隙是缺血性压缩骨折的特征性改变:(1)病变早期,裂隙表现为气体密度且有周边骨硬化。(2)在其后期则为水样密度或裂隙消失。(3)裂隙累及的椎体均在下段胸椎和上段腰椎。上述征象有助于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
期刊
本文对100例广泛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简称DISH)进行分析。本病主要表现为脊柱广泛前纵韧带及其附着处钙化、骨化。本病根据Resnick三条诊断标准:有连续4个以上椎体前纵韧带钙化与骨化。受累椎间隙正常高度。骶髂关节及椎间关节均属正常。本病进展慢,多发于老年人(本组平均年龄为77岁)。大多数病人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无症状。体重及血生化检查,发现DISH组血糖高于对照组,本病与肥胖无明显关系。
期刊
期刊
采用常规病理检查、van Gien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AB-PAS粘液染色法观察了11例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特征,其中头面部骨6例,长骨5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及散在的骨组织团块,骨组织可分为三种类型:板层骨小梁、吻合交织骨小梁和骨样组织团块。骨小梁周围有骨母细胞和破骨细胞围绕。骨样组织及骨小梁胶原染色阳性,界限清楚,与基质网状纤维之间有丝状联络,并显示不同程度的粘液染色阳性。作
期刊
期刊
本实验采用狗和SD大鼠异体皮质骨,在不同程度去矿时,测定其骨矿含量,机械强度的变化,并在进一步去抗原处理后,将不同程度脱矿异体骨植入肌肉内观察其骨诱导能力。结果发现,骨矿含量在24%~39%的部分脱矿异体骨仍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其骨诱导能力与全脱矿异体骨相同,有利于修复负重区的骨缺损。
纤维骨痂的形态结构对骨折愈合有极为重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种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骨折间隙附近的胶原纤维束排列都很规则。断裂的肱骨一侧胶原纤维束沿骨长轴绕断裂间隙成弧形排列;另一侧则与骨长轴约成50°夹角向着骨折间隙倾斜排列,在骨断裂间隙表面,纤维束完全与骨长轴成垂直排列。此法直观地呈现了纤维骨痂的三维结构,对研究骨折愈合及其机理很有实用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