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户外急救系列讲座之⑤
天气渐渐热了,但驴友探险的热情却没有减少。在炎热的气候中,在烈日暴晒下参加户外运动,最大的威胁就是中暑。中暑不仅会使你难以完成旅行,更重要的是可能危及生命。今年“五一”库布齐沙漠北京驴友因热射病死亡的报道,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在户外运动越来越火热、天气也越来越热的情况下,请一定注意户外安全。
中暑的原因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不能正常地调节体温而发生的一系列机体代谢紊乱的急性症状。人的体温需恒定在37℃左右才能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产热主要是能量代谢和肌肉收缩,散热主要靠辐射、蒸发、对流和传导。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通过加快心脏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提高散热效应。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带至皮下,靠出汗及皮肤蒸发和呼出的气体蒸发散热,最终达到体温恒定。无论什么原因,造成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都会使大量的热蓄积在体内,引起中暑,造成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中暑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在气温超过35℃时进行户外活动,而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有时气温虽然没有超过35℃,但空气中湿度较高或通风不良,使身体散热减慢甚至不能散热也可以导致中暑。
中暑的主观因素是自身的体质,如体弱、肥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另外,当人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睡眠不足、饥饿、失水、失盐、穿着不透气衣物等因素也可使健康者中暑。
现代人,特别是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已经很少能较长时间接触高温、高湿或在烈日下活动,尤其是那些长期在空调房间里生活的人们,体温调节能力较低下、适应力较差,野外活动时尤其易发生中暑。建议这样的人参加户外运动前,要逐步锻炼,增强适应能力。
中暑程度
中暑程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原则》中将中暑分为:
1. 中暑先兆: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 重症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重症中暑因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作为个体来说,可能同时兼有两三种而不能截然分开。因此,不论哪种中暑类型,都要严肃对待。
现场处理原则
中暑现场处理的基本原则是:
1. 将患者移至阴凉处;
2. 通风、降温;
3. 补充体液。
遵循这三条原则,一般的中暑,会很快恢复的。
预防中暑措施
中暑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当您准备进入高温环境下进行探险活动之前,要做好身体和物质的准备。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道、消化道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户外活动。
客观因素不能忘,胆大心细好行装。带上防晒帽,穿上透气衣,解开领口,卷上袖子。皮下脂肪过多的人(尤其是女性),机体由深部向表层传导散热量少,加上皮肤涂油脂类物质,使得散热更加减少,最易导致中暑。建议这样的驴友进入高温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透气性能好些的宽松衣物,通过空气对流散热来预防中暑。在沙漠或高温环境下,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在你大量出汗后能吸收水分,并保持湿的状态贴在身上,不会立即蒸发,从另一个角度说,保持了水分。速干衣透气性能良好,不能保持水分;尼龙面料的衣物在出汗时,汗水会顺身体流下来,也不能保持水分。相比纯棉织品的衣物来说,这两种面料制作的衣服在沙漠或高温环境中不具备优势。
设计路线好向导,医院后勤做保障。户外运动之前,要找有资质的好向导、好领队,设计好出行的路线和行程,尽量保证行进路线上有可供休息的阴凉地。同时,要了解最近的医疗机构所在地和医疗机构的级别,一旦发生意外,能随时保证紧急救援。
未渴先饮带足水,科学饮食存水量。出发前,要喝足够的水和盐,吃饭不宜过饱,牛奶是补充水分和能量最好的食品。出发时,要带上足量的水。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要不断地、小量地、随时补充水分,至少每天补充七升以上。在不感到高温的情况下,尽管没有出汗,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被蒸发。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当然,要是能在补充水分的时候,吃一小点咸菜,不仅补充了盐分,盐本身还可以保留住体内水分,避免立即蒸发,能有效预防中暑。一些水果和蔬菜含水量比较高,如西红柿、黄瓜、西瓜等,既解暑、补充水分,又解馋。
高温行军忌疾走,疲劳出汗找阴凉。高温环境下出行,最大的忌讳是急行军。人在高温天气行走本身就比平时行走消耗体力,更容易导致疲劳。疲劳加上中暑,死亡率明显增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必须引起驴友们的高度重视。如果疲劳或出汗量较大的情况发生,建议立即找阴凉地或创造阴凉通风的环境,休息、补充水分,减少中暑的可能性。
沙漠断水积晨露,昼伏夜行坑中藏。沙漠干旱缺水,一旦断水,又不会找水的情况下,可以用塑料袋积攒早上的晨露饮用,以此补充水分等待救援。不过,这样的水,要用高锰酸钾消毒后再饮用。沙漠高温,加上行走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很容易造成疲劳。这时,应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环境和时间段行走。昼伏夜出,不失为保存实力,避免中暑的好办法。
自知之明不逞强,量力而行保健康!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经过短时间加强训练就一定能将自身的体能提高很多。这种急功近利“坚持就是胜利”的思想是户外运动的大敌,也是驴友应引以为戒的。
最后要提醒大家,出行时精简行装避免负重过大,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禁止疲劳出行。建议耐热能力较差的人、长期在空调房间内工作的人、身体疲劳、有病时,不要参加高温环境或非高温环境的剧烈运动。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热痉挛,是因大量出汗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热衰竭,主要是因血液循环不良,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即热昏迷。出现上述两种中暑时,最有效的救护措施是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静卧休息。安慰患者的同时解开衣领、腰带,使皮肤暴露在外,用扇子扇风迅速散热,同时给予含盐0.3%的清凉饮料,补充水分和盐分。并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当然,还可以用手指刺激人中、合谷穴进行对症治疗。热衰竭的患者血液中钾离子含量降低,注意吃些橘子或喝橘子汁来补充钾。经过这样的及时处理,一般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重症中暑中最严重、处理最复杂、死亡率最高的,是通常所说的热射病,又称日射病。这主要是头部受日光直接暴晒,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体内热蓄积。当发现同伴在高温环境活动中出现高热41℃以上、不出汗、意识障碍时,首先要想到可能发生了热射病。
热射病病情严重,需要急送医院处理。现场处理的原则是迅速降温。首先转移患者到阴凉通风处,脱离高温环境。可以给加入补液盐的水来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果没有口服补液盐,在水中加0.3%~0.5 %的盐也可,因为汗液中含0.3%~0.5%的盐。切记不可给昏迷者灌任何饮料,以防窒息。
讲座主持:马桂林
197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
1976年开始涉及战伤救护培训
1987年开始进行自救、互救培训
1999年考取北京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讲师团,任副主任医师近年来多次进行户外急救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