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师生双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念、付之行动的转化过程。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科目在教学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1.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内化为观点,解决中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2.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是马克思这门学科的常识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认识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3.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密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社会生活以及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把知识内化为觉悟、观点、信念,再把觉悟观点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会成为空洞乏味、苍白无力的“贫血”教学,丧失应有的生命与活力。4.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以明理为主要特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它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晓之以理”,或称为“明理”。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因此,它需要借助于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完成,没有情感的“催化”,就难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会促进学生生理结构的正常运转,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活跃,智力活动效率提高。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等,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乐学情境的创设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乐学情景的创设,有多方面的,如教师端庄的仪表,整洁的板书,风趣流利的语言,和蔼可亲的表情等,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美感”和兴趣。然而,教师根据教学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依据教材内容而主动创设各种乐学情景,更是一个政治教师所不容忽视的。
(一)设疑探究,引发学习激情
激情是由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引起的。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强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特点,在课堂中设疑可以收到激情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可收到激情的效果。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疑惑,激励解决。如:我在教学“让心灵有家的权利”时,在引导学生认识隐私的含义后,提问:我们的这些信息(通讯内容、QQ号码、个人年龄、收入、存款、病历等)属于个人隐私吗?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容易产生的疑点,设置提出这个问题,且问题结合生活,关联自身,接近实际,正好“启到点子上,发在要害处”,连平时不太爱动脑筋的学生此时也情不自禁地参与了讨论。这给学生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认识活动和教师传授知识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期待着教师能在这时作出“仲裁”,这样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兴奋点,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常学生做得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政治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激发出满腔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材实践性、可读性的基础上,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以此叩击心扉,开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的热情,扭转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设兴奋点的方式、类型较多,如时政演说、知识抢答、漫画图片、虚拟法庭、多媒体教学等。例如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的趣味性,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这一主题的故事,上课时让一两个学生上讲台讲给其他学生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也为教师的授课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从故事与内容的连接点切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绪沿着预定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追求新奇,喜欢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引入生动贴切的故事,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教学工具,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感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形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思想。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不持久的情绪体验。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在教学平等、民主和谐的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为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不失去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要感到自己一事无成。”
我们要想在教学中使学生不断地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帮在前头。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给出具体的复习提纲,使学生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对个别的还要具体指导;上课时提问实行“区别对待”,容易一点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尽量让他们体验成功,满足自尊需要,培养自信心,难度大的问题尽量让优秀生回答。当然,答对了,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答不出来或答错了,要给予台阶下,不要指责;作业布置,难易要适度,对差生给予必要的提示。考前复习,注意照顾差生,个别辅导,开小灶,尽量让他们获得良好成绩。
要让学生经常保持自信,教师就得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自信乃是成功的产儿,学生有了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心境好,就会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对教师教的科目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的困难,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主的活动。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激发、运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政治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各种创设乐学情境的积极因素。使学生时常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建华,浅谈政治课教学学习情境的创设,政治课教学,1999.8
[2]高纪辉,兰维,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基本功,首都师范出版社,1994
[3]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边育芳,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袁妮)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科目在教学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1.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内化为观点,解决中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2.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是马克思这门学科的常识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认识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3.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密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社会生活以及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把知识内化为觉悟、观点、信念,再把觉悟观点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会成为空洞乏味、苍白无力的“贫血”教学,丧失应有的生命与活力。4.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以明理为主要特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它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晓之以理”,或称为“明理”。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因此,它需要借助于情感、意志等中介来完成,没有情感的“催化”,就难以完成这一过程,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会促进学生生理结构的正常运转,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活跃,智力活动效率提高。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等,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乐学情境的创设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乐学情景的创设,有多方面的,如教师端庄的仪表,整洁的板书,风趣流利的语言,和蔼可亲的表情等,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美感”和兴趣。然而,教师根据教学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依据教材内容而主动创设各种乐学情景,更是一个政治教师所不容忽视的。
(一)设疑探究,引发学习激情
激情是由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引起的。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强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特点,在课堂中设疑可以收到激情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可收到激情的效果。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疑惑,激励解决。如:我在教学“让心灵有家的权利”时,在引导学生认识隐私的含义后,提问:我们的这些信息(通讯内容、QQ号码、个人年龄、收入、存款、病历等)属于个人隐私吗?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容易产生的疑点,设置提出这个问题,且问题结合生活,关联自身,接近实际,正好“启到点子上,发在要害处”,连平时不太爱动脑筋的学生此时也情不自禁地参与了讨论。这给学生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认识活动和教师传授知识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期待着教师能在这时作出“仲裁”,这样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兴奋点,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常学生做得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政治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激发出满腔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材实践性、可读性的基础上,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以此叩击心扉,开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的热情,扭转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设兴奋点的方式、类型较多,如时政演说、知识抢答、漫画图片、虚拟法庭、多媒体教学等。例如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的趣味性,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这一主题的故事,上课时让一两个学生上讲台讲给其他学生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也为教师的授课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从故事与内容的连接点切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绪沿着预定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追求新奇,喜欢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引入生动贴切的故事,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教学工具,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感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形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思想。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不持久的情绪体验。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在教学平等、民主和谐的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为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鼓励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不失去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要感到自己一事无成。”
我们要想在教学中使学生不断地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帮在前头。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给出具体的复习提纲,使学生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对个别的还要具体指导;上课时提问实行“区别对待”,容易一点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尽量让他们体验成功,满足自尊需要,培养自信心,难度大的问题尽量让优秀生回答。当然,答对了,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答不出来或答错了,要给予台阶下,不要指责;作业布置,难易要适度,对差生给予必要的提示。考前复习,注意照顾差生,个别辅导,开小灶,尽量让他们获得良好成绩。
要让学生经常保持自信,教师就得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自信乃是成功的产儿,学生有了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心境好,就会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对教师教的科目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的困难,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主的活动。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激发、运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政治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各种创设乐学情境的积极因素。使学生时常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建华,浅谈政治课教学学习情境的创设,政治课教学,1999.8
[2]高纪辉,兰维,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基本功,首都师范出版社,1994
[3]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边育芳,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