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引领研究热点前沿

来源 :思想政治课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教学》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40年风霜岁月里关怀着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提供了解决困难、总结经验及研讨交流的平台,也陪伴了笔者近些年的学习教学生涯.基于此,以2012年1月至2021年7月《思想政治课教学》发表的3575篇刊文为例,通过Citespace5.6.R3等软件可视化地呈现近十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政治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回顾《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笔者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直觉思维作为人们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探索论证思路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基石.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教具、人物漫画、图片表格、角色扮演、影视资源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直觉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从物化到表征、从表征到抽象,由外在而内化、从部分及整体,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水平.
期刊
一、教材内容分析rn2021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责任担当、民族使命感的新时代奋斗青年,赓续百年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课内容以培育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内容进行设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承担责任意味着付出,也伴随着回报,正确认识并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无私奉献才能书写美丽人生,实现人生
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是高考思想政治评价的四个维度.高考思想政治评价借助考试手段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挥铸魂育人的特殊功能,体现命题的高度;注重推理论证,塑造思想政治学科思维品质,体现试题的深度;引导考生做到知识、能力和素养融会贯通,这种综合性的考核要求体现了政治评价的宽度;关注人文精神,反映地方特色,紧扣时代主题,这是政治评价的温度.思想政治评价的四个维度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人生价值;要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要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021年北京市中考政策迎来了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由过去的“选考”科目变成了全员“必考”科目,中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合为一体.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变成70分钟,卷面成绩由90分变成70分,综合性更强、文字量更大,更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如何在课改考改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乡土资源,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利用、拓展、延伸,巧妙融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传承乡风文明,增强学生乡土文化认同,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涵养培根铸魂功能.
期刊
一、教学背景分析rn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价值和价值观为主线,理解价值的含义,区分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理解价值观的含义,懂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n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生活》第十课,理解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措施,学习了《生活与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内容,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价值的含义、价值观含义及其导向作用,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修课程,我们要从全面、系统、辩证和拓展等视角引领学生阅读,感悟新思想的磅礴伟力;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实践导向维度引领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行,提升教学吸引力;加强读本与统编教材、集体教研、德育建设、教学方法的统筹谋划,汇聚育人合力;强化评价导向,以趣味性、过程性和发展性,赋能学生成长动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走近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读《思想政治课教学》,结缘时间虽不长,但情缘颇深、收获颇多.概括起来,有缘起、缘生、缘深三段“不了缘”:rn一、缘起:为什么读rn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新中国70年来思政课进行深刻总结,回答了如何进行教学、怎样看待教学、何以开展教学等基本问题,为新时代教师讲好思政课程、做好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深入学习讲话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
德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基本素养提升、良好品格养成、价值观念根植的有效路径.然而,一些德育活动呈现碎片化、模式化、理念化和浅表化等不良倾向,导致德育活动不“走心”,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必须基于生活现实,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实际的系列化、特色化、生活化和深层化的德育活动,让活动真正落地.
期刊
遵循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用法治精神铸魂育人,思政教师要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法治育人观,充分发挥教科书、互联网和社会力量三大法治资源的育人功能,从内而外,由近及远,建构形式多样、生动鲜活的法治教育策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