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的实践分析——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

来源 :净水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54171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一直致力于实现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供水管网安全的有效运行是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可以提高供水管网效益,保障供水水质和安全,是实现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举措之一.文中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分析了嘉定区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2020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10%的目标已顺利完成.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方法对长距离重力输水系统改造工程中复杂断面和流态的计算偏差较大的难题,借助InfoWorks ICM水力模型,以厦门市北溪引水系统为例,研究基于近远期供水需求下北引复杂供水系统多层面、多措施组合方案的效益评估.结果 表明,单一依靠提升水源蓄水水位和增加中途泵站,均难以满足改造目标,需优先改造供水箱涵瓶颈区段,通过模拟计算获取选择最优方案,可在总体水头损失增加不超过13%的前提下,系统总供水水量较现状增加1.12倍.根据模拟结论提出满足供水需求的分段改造、逐步推进的最优建设方案,为原水引水系统改造方
研究使用长江水源的上海某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深度处理水厂近10年的生物活性炭滤池滤料运行性能参数变化,探讨生物活性炭滤池滤料的合理更换周期及更换指标.结果 表明,在该水厂的水源、工艺及运行参数条件下,较为适宜的生物活性炭滤池滤料使用年限为7~8年,以碘吸附值≤200 mg/g、灰分≥15%、CODMn年平均去除率低于20%作为更换指标,相较于《煤质颗粒活性炭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2-2008)中规定的4项:碘吸附值≥800 mg/g、亚甲蓝吸附值≥120 mg/g、强度≥85%
针对乌溪江流域下游水资源供需状况,将乌溪江流域特殊干旱期的典型年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应急供水控制条件,得到不同应急级别相应湖南镇水库控制水位.同时,根据不同级别的干旱预警,研究确定了应急供水方案启动程序与应急供水方案.
供水管网爆管事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公共设施破坏、生命财产损失等问题.目前,对于供水管网爆管事故的分析以人工经验为主,主要通过视觉发现结合SCADA数据的经验判断进行识别定位.但对于夜间爆管和地下暗爆,则难以及时发现和定位爆管位置.文中提出了基于水力模型构建针对爆管事件的人工免疫系统,结合SCADA实测数据,可自动识别管网爆管的最可能位置,从而有效减少不能及时定位爆管点导致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
基于电催化机理,研发了梯度分布电化学辅助破乳技术,并完成试制设备参数的优化.利用试制的电化学油水分离设备,完成了处理K平台高浓度含油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底层极板高度为15 cm、中层极板高度为5 cm、高层极板高度为5 cm时,相应底层极板极间距为2 cm、中层极板极间距为1 cm、顶层极板极间距为0.4 cm,此时装置处理效果最佳;单独使用清水剂的乳化油去除率为48%,直接电解处理的乳化油去除率为14%,二者配合使用后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对乳化油的去除率高达82%,电解辅助破乳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清
以上海市为例,聚焦排水工程建设全流程中投资决策、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主要环节,系统剖析了在应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时遇到的技术文件编制不完备、规划用地落实困难、设计无超前预留量、各环节融合度不够、运行效能有待提高等主要瓶颈问题.在剖析问题、找出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思想重视、安全至上、环保优先、强化创新、修订标准、全面思维、促进各方融合、开拓资金渠道、持续优化运营等对策.
通过对液氯消毒和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对比,介绍了次氯酸钠的消毒性质、原理、工艺及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消毒更具优势,具有投加准确、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于储存、维修周期短等优点.并对运行成本作了简要分析,阐明次氯酸钠消毒在清泰水厂的良好运行现状.
杭州某污水处理厂原设计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处理规模为14万m3/d.为满足更加严格的浙江省地标要求,该污水处理厂充分利用原有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对原有设施实施提标改造.对于污水处理厂接收的工业废水,TN、COD是提标改造的重点.工程调整回流比,确保足够的回流时间,新增臭氧氧化工艺,为相类似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提供参考.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恶臭气体排放已成为环境保护设施”邻避效应”的主要诱因.恶臭气体污染控制是制约我国污水处理设施绿色、高效和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其中,加盖收集是恶臭气体污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以苏州某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几种常用除臭加盖形式,并对各种除臭加盖形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各除臭加盖形式的适用范围,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解决方案.
生态浮床作为地表水环境治理的常用治理技术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性能,还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因而在富营养化河湖修复及黑臭水体治理中均有广泛的应用.从生态浮床的概念和起源引入,综述了生态浮床的净化机理、构型及设计等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生态浮床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进我国新一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地提供生态浮床相关的设计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