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哑巴开口,枯木发芽,向来是用来形容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再难的事,生活中有时还是会发生的。每当盼望见到而又绝难一见的事发生,人们常形象地把它称作“复活”。而这种“复活”一旦发生,往往让人惊喜,使人感奋,带给人许多教益。
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就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
塔里木是块广阔的土地,它是中国第一大盆地,面积相当于15个台湾,比两个法国还大;这是块古老的土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都曾从这里穿行而过,众多的古城遗址,像散落的珍珠,广布漠野;在许多人眼中,这还是一块荒凉的土地,空旷无边,黄沙接天,少有绿色,杳无人烟。在它身上,有着太多逝去的文明,死去的魂灵,它们饱经沧桑,耗尽生命,在塔里木寂静地躺下了。
而今,它们重新焕发生机,一个个直让人感受到它的“复活”。
干涸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里,一大股水流裹挟着沿岸的残枝枯叶,激起阵阵浊浪,漾起股股旋涡,一路长驱直下,直奔台特玛湖而去!这是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动人情景。
流淌在塔里木盆地上的这条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经南疆好几个地州,滋润着干渴的土地,给两岸带来无尽的生机,被称作新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但这条母亲河,先天不足,她穿行在干旱、荒漠地带,焦渴的大地侵蚀着她不太丰腴的躯体。她就像一个用瘦弱且坚强的双肩挑起生活重担的母亲,步履蹒跚地行进着。由于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逐年扩大,塔里木河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母亲河终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停止了奔走与呐喊。
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20公里的河道断流,导致台特玛湖干涸,沿岸绿色植被濒临毁灭,沿河生长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也大片干渴而死。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160多处合拢,两大沙漠已经殷勤地握上了手。在干涸的河床、湖盆里,随处可见风化的螺壳、焦干的芦苇根、枯死的红柳以及风力吹送而来的大小沙丘。大量农田被黄沙掩埋,浮尘天气每年达一半以上。
太干了,塔河哭泣,但欲哭无泪;太渴了,胡杨呼救,却哑然无声。
五次应急输水,翻开了塔河治理新的一页。向塔里木河下游第一次输水始于2000年5月,来自博斯腾湖的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干涸的河道。第三次输水,水头就已到达台特玛湖,形成6平方公里的小水面。到2003年夏秋之际,第五次输水后,台特玛湖的水域“长大”到200平方公里,久已干涸的湖盆又出现了烟波浩淼,水鸟翔集的景象。近30年不见水滴的下游两岸,终于盼来了生命之水,绿色走廊地下水位普遍回升,胡杨林吐露新绿。
断流30年又复流,沿河两岸再次唱起绿色的歌。塔里木河下游复活了!
清晨,罗布泊腹地。沉寂千年的荒原上响起激昂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罗布泊镇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4月成立的罗布泊镇成为继楼兰古国消亡后1 000多年来,罗布泊地区建立的第一个行政机构。
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曾经碧波荡漾,“广袤三百里”。丝绸之路从岸边通过,一度商旅仕宦不绝于途,使者僧徒相望于道,还孕育了繁华的楼兰城。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的变迁,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了,丝绸之路凋零败落,黄沙满途。楼兰王国也于公元4世纪前后神秘消失。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里这样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200多年后,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也经过此地,他留下的记录同样荒凉可怖:“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到上世纪后期,彭加木科学考察神秘失踪,余纯顺探险不幸遇难。古人的描述,今人的遭遇,使这里成了闻名遐迩的“生命禁区”。
虽然罗布泊是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但干涸的湖床,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探明储量达1.74亿吨。钾盐是我国极为紧缺的矿产资源,目前每年需求量为500万吨,而产量仅有80万吨。专家预测,罗布泊完全具备成为中国最大钾盐生产基地的资源潜力。
新生的罗布泊镇,占地约4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中国第一大镇。更难得的是,罗布泊镇隶属的若羌县是中国第一大县,若羌县隶属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是中国第一大地州,巴州隶属的新疆是中国第一大省区。
罗布泊镇目前还是一个“奇镇”。三个简陋的铁皮房子成了镇政府办公室,一排排简陋的帐篷里住着从事罗布泊钾盐开发的建设者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是这里的第一批居民。这里没有水,没有电,一切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然而,亮晶晶的盐花预示着罗布泊明天的希望,一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就要矗立在这片荒原上。
楼兰古国沉埋黄沙千年后,再次建起新镇,“生命禁区”又闻欢声笑语。罗布泊复活了!
一座座高耸的钻塔,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向腹地延伸;一团团地心之火在沙海升腾,映红天宇。塔里木石油会战14年来,累计生产原油近4 000万吨,已建成全国陆上第六大油田。
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占盆地的2/3,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它绝大部分是裸露的流沙。沙包、沙垄、沙山举目可望,最大的沙山高达250米。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斯文·赫定曾在这里探险,发掘古遗址,结果却扔下几具随从及骆驼的尸体,自己死里逃生了。谁能想到这“死亡之海”却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和1/4。它给予人们的将是滚滚流淌的黑色金子。
那年春天,石油会战的各路大军进入塔里木,这些来自四川盆地,来自山东半岛,来自中原,来自东北的石油汉子们,齐聚西部大漠再建新功。为适应石油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中国最长的沙漠公路在这里开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纵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惟一在流动沙漠上修建的高等级公路。铁路也开通了,南疆铁路西延到喀什,横贯塔里木北缘。石油人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们在荒凉里播种希望,在空白里创造辉煌。
目前塔里木已建成轮南、塔中两个百万吨级沙漠油田。这两个油田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工艺技术,实现高水平和高效益,创出我国陆上油田开发先进水平。第三个百万吨级沙漠油田哈得油田也在加紧建设。塔里木还是西气东输的起始点,从这里输出的油气将源源不断地送达内地,点燃千家万户的新生活。
浩瀚沙海崛起大油田,“死亡之海”成了“希望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复活了!
在塔里木河下游一个叫“英苏”的地方,我遇见了百岁老人阿布拉。来水后老人经常到河边看水,用拐杖随意拨拉着沿途冲下来的枯树枝叶等杂物。他出生在台特玛湖边,在他的记忆里,那里如同一个童话世界。那时湖水一眼望不到边,岸边还有很多芦苇。“海子”里的鱼多了去了,用网随便一捞,网网不空。他们划着“卡盆”捕鱼为生,以鱼为粮。后来水越来越少了,他的家就往上游的阿拉干搬了。好多年后,那里的水也慢慢少了,他又把家往上搬到了现在的英苏村。很快英苏又没水了,村里好多人家都搬到上百公里外的地方放牧去了。阿布拉老了,不愿走了,他留了下来。河水又梦幻般地流过了英苏。真像梦境一般,那粼粼清波,塔河下游两岸的人们不知梦见过几多回呢,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如今梦已成真。我还听说,已经迁往别处的老乡们奔走相告,纷纷盘算着要返回家园。
眼下,阿布拉想着以往几次搬迁的经历,看着河水平缓地向下游流去,露出满足的神情。老人动情地说:有了水就什么都有了。
在罗布泊荒原,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轻轻揩拭着“罗布泊镇”牌子上刚刚沾上的细微沙尘。罗布泊镇挂牌一年多来,这是他经常自觉做的一件事情。小伙子是土生土长的若羌人,祖祖辈辈对罗布泊从来都是谈之色变,谁能想他这一辈上那里却有了城镇,自己还成了它的管理者。这不是沙海蜃景,而是他亲手触摸到的一个“存在”。他用心揩拭着那块牌子,像在呵护一个新生的婴儿,一个孕育千年终于呱呱坠地的生命。在他的眼中,一个新楼兰的雏形分明已经凸现。
在塔克拉玛干腹地,令人诧异地生长着大片胡杨林;我的眼前,有石油人在那里簇拥着合影。没有南国杨柳的婀娜,没有天山腹地云杉的秀颀,扎根沙海的胡杨,多了几分苍凉和奇崛。而塔里木的石油人却总喜欢以胡杨为背景,着一身朝霞般的信号服,留一幅色彩浓烈的剪影。正是这些像胡杨一样坚强的人们,在沙漠里修建了公路,绝域变通途;在沙漠腹地打出了油井,从深深的地层导引出万年积蓄的能量。此刻,胡杨林前的石油人,一个个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面对生机勃发的塔里木,这里的人们惊喜无比,激动不已,内心洋溢着满足和自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的家园复活;又在复活了的家园,播下新的复活的种子。
塔里木是一片亘古荒原,更是一个大磁场,它吸引着艰苦创业的有志者;这里有不尽的宝藏,更有可贵的精神,它演绎着一个个人间奇迹。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神秘的地方逐渐揭下神秘的面纱,沉睡的地方开始苏醒,荒凉的地方正在抒写壮丽的人生。岂止是塔河下游,岂止是罗布泊,岂止是塔克拉玛干,这里的一切,都在嬗变,在涅槃,整个塔里木复活了!
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就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
塔里木是块广阔的土地,它是中国第一大盆地,面积相当于15个台湾,比两个法国还大;这是块古老的土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都曾从这里穿行而过,众多的古城遗址,像散落的珍珠,广布漠野;在许多人眼中,这还是一块荒凉的土地,空旷无边,黄沙接天,少有绿色,杳无人烟。在它身上,有着太多逝去的文明,死去的魂灵,它们饱经沧桑,耗尽生命,在塔里木寂静地躺下了。
而今,它们重新焕发生机,一个个直让人感受到它的“复活”。
干涸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里,一大股水流裹挟着沿岸的残枝枯叶,激起阵阵浊浪,漾起股股旋涡,一路长驱直下,直奔台特玛湖而去!这是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动人情景。
流淌在塔里木盆地上的这条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经南疆好几个地州,滋润着干渴的土地,给两岸带来无尽的生机,被称作新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但这条母亲河,先天不足,她穿行在干旱、荒漠地带,焦渴的大地侵蚀着她不太丰腴的躯体。她就像一个用瘦弱且坚强的双肩挑起生活重担的母亲,步履蹒跚地行进着。由于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逐年扩大,塔里木河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母亲河终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停止了奔走与呐喊。
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20公里的河道断流,导致台特玛湖干涸,沿岸绿色植被濒临毁灭,沿河生长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也大片干渴而死。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160多处合拢,两大沙漠已经殷勤地握上了手。在干涸的河床、湖盆里,随处可见风化的螺壳、焦干的芦苇根、枯死的红柳以及风力吹送而来的大小沙丘。大量农田被黄沙掩埋,浮尘天气每年达一半以上。
太干了,塔河哭泣,但欲哭无泪;太渴了,胡杨呼救,却哑然无声。
五次应急输水,翻开了塔河治理新的一页。向塔里木河下游第一次输水始于2000年5月,来自博斯腾湖的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干涸的河道。第三次输水,水头就已到达台特玛湖,形成6平方公里的小水面。到2003年夏秋之际,第五次输水后,台特玛湖的水域“长大”到200平方公里,久已干涸的湖盆又出现了烟波浩淼,水鸟翔集的景象。近30年不见水滴的下游两岸,终于盼来了生命之水,绿色走廊地下水位普遍回升,胡杨林吐露新绿。
断流30年又复流,沿河两岸再次唱起绿色的歌。塔里木河下游复活了!
清晨,罗布泊腹地。沉寂千年的荒原上响起激昂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罗布泊镇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4月成立的罗布泊镇成为继楼兰古国消亡后1 000多年来,罗布泊地区建立的第一个行政机构。
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曾经碧波荡漾,“广袤三百里”。丝绸之路从岸边通过,一度商旅仕宦不绝于途,使者僧徒相望于道,还孕育了繁华的楼兰城。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的变迁,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了,丝绸之路凋零败落,黄沙满途。楼兰王国也于公元4世纪前后神秘消失。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里这样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200多年后,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也经过此地,他留下的记录同样荒凉可怖:“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到上世纪后期,彭加木科学考察神秘失踪,余纯顺探险不幸遇难。古人的描述,今人的遭遇,使这里成了闻名遐迩的“生命禁区”。
虽然罗布泊是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但干涸的湖床,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探明储量达1.74亿吨。钾盐是我国极为紧缺的矿产资源,目前每年需求量为500万吨,而产量仅有80万吨。专家预测,罗布泊完全具备成为中国最大钾盐生产基地的资源潜力。
新生的罗布泊镇,占地约4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中国第一大镇。更难得的是,罗布泊镇隶属的若羌县是中国第一大县,若羌县隶属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是中国第一大地州,巴州隶属的新疆是中国第一大省区。
罗布泊镇目前还是一个“奇镇”。三个简陋的铁皮房子成了镇政府办公室,一排排简陋的帐篷里住着从事罗布泊钾盐开发的建设者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是这里的第一批居民。这里没有水,没有电,一切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然而,亮晶晶的盐花预示着罗布泊明天的希望,一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就要矗立在这片荒原上。
楼兰古国沉埋黄沙千年后,再次建起新镇,“生命禁区”又闻欢声笑语。罗布泊复活了!
一座座高耸的钻塔,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向腹地延伸;一团团地心之火在沙海升腾,映红天宇。塔里木石油会战14年来,累计生产原油近4 000万吨,已建成全国陆上第六大油田。
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占盆地的2/3,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它绝大部分是裸露的流沙。沙包、沙垄、沙山举目可望,最大的沙山高达250米。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斯文·赫定曾在这里探险,发掘古遗址,结果却扔下几具随从及骆驼的尸体,自己死里逃生了。谁能想到这“死亡之海”却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和1/4。它给予人们的将是滚滚流淌的黑色金子。
那年春天,石油会战的各路大军进入塔里木,这些来自四川盆地,来自山东半岛,来自中原,来自东北的石油汉子们,齐聚西部大漠再建新功。为适应石油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中国最长的沙漠公路在这里开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纵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惟一在流动沙漠上修建的高等级公路。铁路也开通了,南疆铁路西延到喀什,横贯塔里木北缘。石油人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们在荒凉里播种希望,在空白里创造辉煌。
目前塔里木已建成轮南、塔中两个百万吨级沙漠油田。这两个油田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工艺技术,实现高水平和高效益,创出我国陆上油田开发先进水平。第三个百万吨级沙漠油田哈得油田也在加紧建设。塔里木还是西气东输的起始点,从这里输出的油气将源源不断地送达内地,点燃千家万户的新生活。
浩瀚沙海崛起大油田,“死亡之海”成了“希望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复活了!
在塔里木河下游一个叫“英苏”的地方,我遇见了百岁老人阿布拉。来水后老人经常到河边看水,用拐杖随意拨拉着沿途冲下来的枯树枝叶等杂物。他出生在台特玛湖边,在他的记忆里,那里如同一个童话世界。那时湖水一眼望不到边,岸边还有很多芦苇。“海子”里的鱼多了去了,用网随便一捞,网网不空。他们划着“卡盆”捕鱼为生,以鱼为粮。后来水越来越少了,他的家就往上游的阿拉干搬了。好多年后,那里的水也慢慢少了,他又把家往上搬到了现在的英苏村。很快英苏又没水了,村里好多人家都搬到上百公里外的地方放牧去了。阿布拉老了,不愿走了,他留了下来。河水又梦幻般地流过了英苏。真像梦境一般,那粼粼清波,塔河下游两岸的人们不知梦见过几多回呢,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如今梦已成真。我还听说,已经迁往别处的老乡们奔走相告,纷纷盘算着要返回家园。
眼下,阿布拉想着以往几次搬迁的经历,看着河水平缓地向下游流去,露出满足的神情。老人动情地说:有了水就什么都有了。
在罗布泊荒原,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轻轻揩拭着“罗布泊镇”牌子上刚刚沾上的细微沙尘。罗布泊镇挂牌一年多来,这是他经常自觉做的一件事情。小伙子是土生土长的若羌人,祖祖辈辈对罗布泊从来都是谈之色变,谁能想他这一辈上那里却有了城镇,自己还成了它的管理者。这不是沙海蜃景,而是他亲手触摸到的一个“存在”。他用心揩拭着那块牌子,像在呵护一个新生的婴儿,一个孕育千年终于呱呱坠地的生命。在他的眼中,一个新楼兰的雏形分明已经凸现。
在塔克拉玛干腹地,令人诧异地生长着大片胡杨林;我的眼前,有石油人在那里簇拥着合影。没有南国杨柳的婀娜,没有天山腹地云杉的秀颀,扎根沙海的胡杨,多了几分苍凉和奇崛。而塔里木的石油人却总喜欢以胡杨为背景,着一身朝霞般的信号服,留一幅色彩浓烈的剪影。正是这些像胡杨一样坚强的人们,在沙漠里修建了公路,绝域变通途;在沙漠腹地打出了油井,从深深的地层导引出万年积蓄的能量。此刻,胡杨林前的石油人,一个个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面对生机勃发的塔里木,这里的人们惊喜无比,激动不已,内心洋溢着满足和自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的家园复活;又在复活了的家园,播下新的复活的种子。
塔里木是一片亘古荒原,更是一个大磁场,它吸引着艰苦创业的有志者;这里有不尽的宝藏,更有可贵的精神,它演绎着一个个人间奇迹。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神秘的地方逐渐揭下神秘的面纱,沉睡的地方开始苏醒,荒凉的地方正在抒写壮丽的人生。岂止是塔河下游,岂止是罗布泊,岂止是塔克拉玛干,这里的一切,都在嬗变,在涅槃,整个塔里木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