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没有给大家推荐小说了,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群山回唱》,我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是的,我是在告诉你们,这本书很好读。说它好读,首先是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整本小说可以看成用九个故事完成的拼图,每个故事都牵动人心;其次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非常别致——这九个故事的讲述者都不一样,但所经历的事件与人物会产生重叠,于是这九个故事又会前后勾连成一个整体,为我们徐徐铺展开一幅阿富汗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画卷。
  说起来,阿富汗是一个灾难特别深重的宗教国家,到现在为止都深陷在战争的泥沼里。它的外部强敌环伺,内部四分五裂。就在最近的这半个世纪之中,阿富汗人民曾被俄罗斯武装、塔利班武装、美国军队以及本国的武装割据分子轮番折磨。小说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曾写过一本如今已被列入初中生必读书目的书——《追风筝的人》,也曾一度揭开阿富汗战争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人性扭曲和重创。相较而言,《群山回唱》涉及的人更多,视角也更广泛。它的视角包括了孩子、会在冬天被冻死的穷人、被成群仆役照顾的富人、受过西方教育观念先进的作家、土生土长观念保守的百姓、来到喀布尔进行人道援助的义工、逃离故土来到美国生活的阿富汗移民……
  很负责任地说,这本书比《追风筝的人》写得更加荡气回肠,更加有经典的气势,不仅故事架构更为浩大,艺术手法也更为纯熟。
  小说的九个章节我稍微给大家梳理一下(讨厌剧透者慎入,最好看完书以后再来看下面这些概要)——
  第一章是阿富汗穷汉萨布尔给他的两个孩子阿卜杜拉和帕丽编的一个睡前童话,说农夫巴巴·阿尤布为了保住其他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最爱的孩子卡伊斯,让魔王带走了他。后悔莫及的巴巴·阿尤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卡伊斯,却又为了卡伊斯的幸福不得不再度放弃,最后喝了魔王给的忘忧水,永远地忘记了卡伊斯。
  第二章从阿富汗男孩阿卜杜拉的角度,讲述他的父亲萨布尔因为生活所迫卖掉帕丽,导致相依为命的兄妹从此分隔天涯的故事。
  第三章讲的是阿卜杜拉的继母帕尔瓦娜年轻时因为嫉妒,从高高的树上推落了自己美丽动人的姐姐,而后怀着歉疚照顾全身瘫痪的姐姐许多年,最终却不得不怀着强烈的痛苦听从姐姐的乞求,把她遗弃在沙漠里。
  第四章讲述了阿卜杜拉的舅舅纳比与他的雇主瓦赫达提先生之间一辈子相伴相依,终成密友的深情。



  第五章讲了纳比邻居的儿子伊德里斯回到喀布尔,看到了因为家族仇恨而被殃及,削去了头盖骨却无钱医治的小女孩罗诗。罗诗的惨状激起了他巨大的同情,他承诺回美国之后一定会帮助罗诗脱离苦海,却最终食言。
  第六章则从阿卜杜拉妹妹帕丽的角度回顾了她养母妮拉·瓦赫达提的一生。同时,因为妮拉一直刻意隐瞒自己收养帕丽的事实,导致帕丽因为回忆不起被收养前的过往,还有她挚爱的哥哥,心底始终存有一处总也弥补不了的空洞。
  第七章是从阿富汗军阀,同时也是毒枭的儿子阿德尔的角度来讲的故事。被父亲隔离“圈养”的阿德尔,从玩伴吴拉姆那儿发现了自己锦衣玉食生活背后的真相,发现了自己父亲备受尊敬的堂皇表象不过是靠沾满了血腥气的枪筒和铁棒支撑着。而吴拉姆的父亲恰巧就是阿卜杜拉同父异母的弟弟,帕尔瓦娜的亲生子。他为了从阿德尔的父亲手里争回被抢去的家园和土地,讨回公道,最终在毒枭打手的铁棒下“被消失”了。
  第八章讲的是纳比临死前托付遗书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和他的母亲奥德丽娅,以及寄居到他家的被狗吃掉了脸的女孩萨丽娅和她美丽的演员母亲马达丽娜的故事。
  第九章则是回到了年老的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身上,这个故事是从阿卜杜拉的女儿帕丽(她父亲给她起了跟姑姑一样的名字)的角度講述的。年老的阿卜杜拉因为患老年痴呆已经忘却了所有前尘过往,与妹妹帕丽再次见面却无法相认。但是他在知道自己即将失去记忆之后,存下了一铁盒子妹妹最爱的羽毛。
  简要梳理下来,我们会发现整本书的基调,从开篇的那个童话故事开始就被定下了。巴巴·阿尤布为了孩子的幸福,选择一力承担所有的痛苦。虽说忘忧水对他来说是一个福音,忘记了挚爱的孩子卡伊斯的他似乎不再那样疼痛,但是他脑海中卡伊斯身上的铃铛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回响,这铃铛声直到死的那一天都萦绕着他——这铃铛声响背后掩藏着那如狂涛巨澜一般的苦痛,让人无法挣脱,让人感到窒息。因为卑微,父亲不得不俯首于强权;因为贫困,父亲不得不与挚爱的孩子骨肉分离。而这卑微和贫困则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和选择的,这种苦难就如同让人无法逃离的惊涛骇浪,被卷入了以后就永远无法挣脱。
  童话中的父亲巴巴·阿尤布可以被忘忧水治愈,但是现实中的父亲萨布尔,因为无法给予孩子幸福,在卖掉帕丽以后,终身背负着羞耻、自责与内疚——
  有时候,他(阿卜杜拉)会冷不丁地瞅见父亲脸上灰云密布,陷入难以言传的感情阴影。如今,父亲看上去萎靡不振,好像失去了支柱。他不是懒洋洋歪斜在屋中,坐在新买的大铁炉前烤火,把小伊克巴尔放在腿上,失神地呆望着火苗。他的声音也变得疲惫不堪,与阿卜杜拉记忆中的判若两人,说出的每个字都好像秤砣一样。他往往神情幽闭,长久地沉默无语。他再也不讲故事了,自打他和阿卜杜拉从喀布尔回来,就一个故事也没讲过。阿卜杜拉觉得,父亲大概把自己的灵感也一并卖给了瓦赫达提夫妇。
  但事实上,比起萨布尔,个人认为更类似巴巴·阿尤布的那个角色是哥哥阿卜杜拉。他深爱着妹妹,宁愿用自己仅有的一双鞋来换妹妹喜欢的羽毛,最终却还是不得不松开拉住妹妹的手。与因为年幼而失却了那段记忆的妹妹相比,阿卜杜拉活得更艰辛,不只是因为贫困,更因为他内心挥之不去的对妹妹的思念。
  “我们俩,阿卜杜拉和我失散的时候,他受到的伤害比我重得多。我比较幸运,因为我年纪小,这一点保护了我。Je pouvais oublier。我还能享受遗忘。他不行。”她拿起一片羽毛,轻轻蹭着自己的手腕,盯着它,好像在希望它活起来,飞起来。“我不知道这羽毛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可我知道它的意思是,他想着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想着我。他记得我。”   在看前两章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除了贫困是造成阿卜杜拉兄妹苦难的元凶之外,阿卜杜拉的继母帕尔瓦娜、继舅纳比、富太太妮拉·瓦赫达提都是一群可耻的帮凶。但越往后看,我们就越会发现,这些人其实也都是可怜人,他们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能逃离苦难。每一个背叛和伤害了他人的人,都同时在被他人伤害着,被命运折磨着。
  帕尔瓦娜被嫉妒的心魔折磨,毁了马苏玛,而后在照看大小便失禁、连简单翻身都无法完成的马苏玛时,她每时每刻都鄙视和痛恨着自己。遗弃姐姐之后,虽然借着摆脱连累可以嫁给自己心仪的萨布尔,卖掉继女之后,虽然可以保住自己的亲生孩子不再被冻死,但她一辈子都生活在煎熬中——遗弃姐姐后,她的第一个孩子,因为家里穷得无法取暖,两个月大就被活活冻死;卖掉继女后不久,她和儿子伊克巴尔全家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儿子在青壮年时就已满面沧桑得像个老头,好不容易回到故土,又被毒枭打死。
  纳比爱上了瓦赫达提夫人,为了让自己成为夫人妮拉眼中不可取代的人,他怂恿妮拉买下自己的外甥女当养女。但妮拉只把他当成一个司机、一个厨子、一个奴仆、一个情绪的抒发口。最后妮拉带着养女头也不回地去了法国,留下纳比和中风瘫痪的瓦赫达提先生在旧宅里相依为命。
  妮拉则与养女帕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彼此。她们彼此嫉妒,彼此怨恨,但又彼此依恋。最终妮拉陷入了酗酒的沼泽,在法国的小公寓中自杀身亡。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本书仿佛是在以命运的名义来审判不义,呼唤善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本书不过是在呈现生活和生命本身。比方,遗弃了自己毁容的女儿的玛达丽娜,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失信而遭受什么显见的惩罚;杀人如麻的大毒枭除了被老百姓痛恨之外,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应得的报应——
  出乎我的意料,三十多年没见过她(玛达丽娜)了,如今我却感觉这死去的女人有幾分不堪。这篇关于她结局的报道一下子让我产生了抵触。我过去一直在想象,她过的是一种动荡而无常的生活,岁月维艰,厄运连连,动不动就崩溃,感到懊悔,还有一连串昏头昏脑、不顾一切的桃色事件。我一直以为她会自毁,很可能因为酗酒而过早死去,人们总是把这样的死称作悲剧。我心里有一部分甚至曾经相信,很有可能她是知道的,知道她把萨丽娅领到蒂诺斯,是为了让她免受伤害,是要救她脱离苦海,因为玛达丽娜知道自己对女儿受的罪已经无能为力。可是现在,我开始用妈妈的眼光来看玛达丽娜了,妈妈肯定是这样看的,一直都这样看:玛达丽娜是个绘图员,坐在那儿,心平气和地画着她未来的地图,干净利落地把重如大山的女儿排除在边境线之外。她的成功堪称辉煌,起码按照讣闻所说,正是如此,文中简略地记录了一个精心打理过的人生,一个富含着成就、优雅,受人敬重的人生。
  我发现我无法接受这种成功,这种未受惩罚的逍遥。这是反常的。为什么不必付出代价?苛求众生的因果报应又去了哪里?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在书中以及现实中寻求这种“因果报应”,似乎苦难只有作为“因果报应”中的那个“果”来出现,我们才会从中得到些许安慰。但作者在本书开篇就用一段言语朴素的题词,打破了我们的这种“天真”——
  走出对与错的观念,
  有一片田野,
  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
  ——鲁米,十三世纪
  事实上,这本小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是非观念,呈现的是生活和生命本身的样态——生命本身或许就是充满苦难的,而苦难的缘由又是各个不同。有的苦难来自难以满足的欲望,比方帕尔瓦娜、妮拉、瓦赫达提先生和纳比;有的苦难来自亲人的背叛,比如帕丽、阿卜杜拉、马苏玛、罗诗和萨丽娅;有的苦难来自战争和强权,比如伊克巴尔;还有的苦难来自单纯而自然的衰老,比如阿卜杜拉、瓦赫达提先生、奥德丽娅……所以,事实上,哪怕人一辈子真的平安顺遂衣食无忧,但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衰老、死亡、遗忘或者被遗忘的宿命——这一结局本身,就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苦难。
  因而可以说,面对高考题的你,如果常常读不懂,或是无法理解小说里呈现的苦难,这本书会是很好的向导——它可以带着你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和体味人世之苦,带你去理解那些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他们做出善恶判断。其实,我感觉小说采用九个视角来讲故事,这一艺术手段本身,就是在消解简单的是非立场。就如同作者借由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对抛弃女儿的玛达丽娜的评价,写出的这段领悟:
  一个微弱的暗示提醒着我,我对玛达丽娜做出了过于苛刻的判断,她和我其实没有什么不同。难道我们不是都曾经渴望着逃离,改头换面,重塑新生吗?到了最后,难道我们不是都砍断了拴住我们的锚链,让自己得到解脱吗?可我又嘲笑着这样的疑惑,告诉自己我们毫无相似之处,而我之所以对她感到恼怒,也许只是把它当成一件面罩,用来掩饰我的嫉妒,因为她在这件事上比我成功得多。
  每个人面对生存困境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逃离,只是有的人听从了良知的召唤,选择担当责任;有的人抛却了良知,选择让自己脱身。我们或许会嫉妒那些成功脱身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却保有了那些脱身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再拥有的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永远平静的安然,能让我们面对过往不需要遮掩隐藏的坦然,或者幸运的话,我们还会因此而得到可以托付、可以患难与共、可以一辈子不离不弃的亲人——这些就像是马科斯体会到的价值感、踏实感和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虽然有战争的硝烟味,但并不完全在控诉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也就是说,战争或许是整本小说的背景音乐,但并不是前置的突出情境。就像是罗诗、萨丽娅她们所遭受的惨绝人寰的伤害,并非战争带来的,而是身边的亲人由于人性局限带来的结果。对于阿富汗人民来说,战争的确带来了无尽的毁灭和伤痛,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战争里的生离死别,而他们遭遇的压迫和苦难却随处可见——这些痛才是看不到尽头的,无休无止的。
  那么这些苦难就没有办法解锁吗?
  当然是有的。阿卜杜拉对妹妹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诚,纳比对瓦赫达提先生的不离不弃,奥德丽娅对毁了容的萨丽娅深沉的爱,马科斯对萨丽娅的脉脉温情,小帕丽对父母贴心照顾的耐烦和细致……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的这些人打动。
  苦难本身或许来自人性的局限,而打开困境的钥匙却也握在人性的手里——人性因为善良、仁义、承担、真诚等而造就的高尚和伟大,就是稀释苦难的泉眼。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思考,苦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发现,苦难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憎恶那些给人带来刻骨伤痛的苦难,但超越苦难的历程是有意义的——我因此而景仰那些艰辛跋涉却始终不肯放弃的人。
  苦难绝不应该被歌颂,但在苦难中不愿妥协退缩的人却是值得被铭记的。
  最后留个小小的问题给你们:
  小说的封面上写着“群山回唱”,你认为群山回唱的旋律到底是什么呢?
  期待读完小说的你来跟我探讨你所得到的答案哦!
其他文献
在电影《少年伊戈尔与鹤》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自小伊戈尔的父亲便带他一同观察鹤的生活,父亲对鹤的喜爱深深影响到了童年的伊戈尔。  伊戈尔追逐鹤,希望改变鹤群的迁徙路线,尤其是他为之命名的“卡尔”。从俄罗斯而来的鹤群,迁徙途中若是在他居住的城市纳哈里亚短暂停留,那么父亲也定会为观察鹤而暂驻于此。在伊戈尔与鹤的牵绊背后,更多的是一个男孩对长期在外的父亲的思念。  整部影片呈现
期刊
如同书中所写下的:  今天,巨大的风暴把世界击得粉碎,我才完全明白了,安全世界不过是梦幻中的宫殿。  当人们在这种冲击之下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却没有按下重启的开关,世道更加混乱,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而且人们所盼望的和平还未维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度爆发,整个欧洲大陆再次变得支离破碎。在茨威格的人生里,曾经欧洲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甚至是不用护照的,想去哪里就可以立刻去哪
期刊
亲爱的读者,不知道你的生命有没有这样一个时刻,突然被某一个念头弄得心痒痒,也许有零星预兆,但是想法成型坚定冲动只在一瞬间。  一瞬间,整个身体被狂热和喧嚣占领。  想放纵心意,想即刻成行,想身随心动!  无奈瞻前顾后,多半无疾而终,最终只能凝成心头一颗朱砂痣。哦,不对,也许这样的时刻太多,心头已被朱砂占满,像是盖上一层雾蒙蒙的血纱,轻薄却不可摧。  我们已经是成熟的大人了,所以一次次心念动,一次次
期刊
1.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  我已经疲倦了,我要去寻找异方的梦。那儿有碧绿的田野,有成熟的果子,有晴朗的天空,  田野里永远散发着日炙的气息,使季节滋长,  那时候我得以自由,我要在蔚蓝的天空下酣睡。  谁说这儿是真实的?你带我在你的梳妆室里旋转,  告诉我这一样是爱情,这一样是希望,这一样是悲伤,  无尽的涡流飘荡你,你让我躺在你的胸怀,当黄昏溶进了夜雾,吞蚀的黑影悄悄地爬来。  哦,让
期刊
在三十文钱与同胞性命之间,你会选择什么?我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出于何种目的,至少都会稍作犹豫。即使再残忍重利,这样的人也仅仅是少数人。然而却大到有这样一国人,只要给予他们金钱,便能视任何人乃至兄弟友人的生命如草芥。他们追逐利益,令人生畏,传承着忍者的最高技艺。在织田信长军队蓬勃发展的日本战国时代,伊贺一国便是这样的存在。  大致从书籍、游戏中粗略了解过日本战国时期历史的我,本以为《忍者之国》会是一
期刊
一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  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二  我不怕在你面前显得弱小  让高速的车阵  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后  有一个安全的空隙  车灯戳穿的夜  橘红色的地平线上  我们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三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
期刊
你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模样吗?  好像小的时候总是会在自己的未来志愿上写下宏大的目标,比如想当科学家,想飞上外太空,想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然而隨着年纪增长,当慢慢知道了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我们便只是平凡地活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梦想,也没有特别执着的人和事。  最近看的电影《日日是好日》中,黑木华所饰演的女主角典子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女生,她二十岁左右,在大学里读书,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她对于未来没
期刊
?5?  朝阳和夕落永远不会因为人的悲喜有所改变,人类只是宇宙中的蜉蝣。这种感觉在遇到较大的情绪起伏产生人生的悲观感叹时尤其明显。  “1+1等于几?”面容艳丽的少女俏皮地问。一双大眼睛仿佛琉璃一般,斑驳的色彩中映出对面的男生。  男生显得很局促,被女生的大眼睛盯着看更加不安,一瞬间脸都红了。  “啊,我想,就是,如果两个人的力量合在一起肯定是要大于两个人单独行动吧。所以我认为1+1是大于2的。”
期刊
提到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是看过不止一遍。这部作品关于“初恋”“成长”“出走”“追忆”,当它触及我们自身相似的经验时,哪怕是处于不同背景之下,也会令人感同身受。  电影讲述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电影导演多多,回想自己少年时代和电影放映师艾费多的忘年交,以及青年时代和初恋情人的往事等。多多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个偏僻小镇。正值战后重建的时期,父亲出征战场仍下
期刊
在经历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作日后,我买了电影票,想窝在小小的黑色空间里获得两个小时的自由。在我看来,这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并不是拍给天真烂漫的孩子看的,而是拍给我们这种步入社会偶觉疲惫的成年人看的。  《心灵奇旅》一开始,它不仅没有让你从现实中脱离——作为一部动画,它放棄了制造童话般的奇幻仙境——反而又把你塞回那个熟悉的世界:喧嚣的城市、热闹的街道、拥挤的人群……你依然听着市井的喧闹,在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