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寻径、融通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设计要从“设计教”向“设计学”转变。《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要围绕“世界遗产”“写导游词”和“模拟导游”三个关键词展开,并精简与整合,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阅读和习作的起点,探寻合理科学的学习路径,融通阅读与习作、指导与评改。这样,才能创新教学设计,凸显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 定点 寻径 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5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教材中仅有这样一段文字: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初读这段文字,“世界遗产”“写导游词”“模拟导游”这几个关键词引人注目。 基于这样的理解,试教时,先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熟知的世界遗产,然后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一处世界遗产,最后设计黄金线路,模拟导游进行讲解。三大板块貌似有条有理,结果处处使力处处不得力,学生对“世界遗产”一知半解,写导游词仓促为之,模拟导游更是走过场。课后反思,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求满求全是课堂崩盘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将“设计教”变为“设计学”?三个关键词孰轻孰重?又该怎样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与整合?在专家们的引领下,仔细推敲,反复揣摩,努力践行生本课堂的理念,慢慢探寻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三个起点
  “学为中心”的课堂,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们经常说: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不断的推敲、琢磨,我们发现“写导游词”的教学,应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起点,而后定位教学原点。
  (一)关注儿童的生活起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离不开他们个性化的生活。写导游词,是一项非常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学生要介绍的景点应该是他了解的,感兴趣的,最好是他游览过的,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如果让孩子去介绍他自己都不清楚的地方,语言肯定是苍白的,表达肯定是假意的。“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生活的。杭州的学生往往会介绍西湖十景,而北京的学生往往会介绍万里长城、北京故宫。
  桂林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百里漓江、龙脊梯田、象鼻山、银子岩……美景环绕着城市,城市拥抱着美景。赛课的会场国学堂就在靖江王府之内,场外就有著名景点独秀峰。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写导游词何必舍近求远,硬要拽着“世界遗产”这块招牌不放手呢!再说“桂林山水”也在世界遗产之列。在桂林上课,就应该让孩子们推荐桂林的景点,写一份桂林景点的导游词,感受家乡桂林的美。
  (二)关注儿童的阅读起点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阅读积累在很多时候会延伸到习作中,而习作需要从阅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写导游词”这一习作与写景类文章相关,又有别于写景。对于本次习作,教参提出“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这是典型的阅读与习作的衔接。人教版教材在本次习作之前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就是为写导游词做准备。而桂林的孩子使用的是语文S版教材,这三篇课文在该版本没有编入。浏览了语文S版教材,发现在三年级上册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编有《庐山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三篇课文。除了这三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在课本中、在课外还有大量的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所以,对直接描写景点风光应该不是难点。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听故事、读故事长大的,有的还热衷于编故事、讲故事。如果学生选择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应该有更扎实的阅读基础。基于这样的阅读起点,“写导游词”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导游词的表达特点。
  (三)关注儿童的习作起点
  关于“写导游词”,课本中提示“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这只是在习作的内容上作了要求。导游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导游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写导游词应该写到怎样的程度?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后,终于在《大学语文》中找到了比较全面科学的介绍——《导游词及导游词创作》。书中对导游词是这样定义的:“导游词是导游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吸引和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 文中对“导游词”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语言诙谐、幽默和具有诗歌音乐美,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和表达方法”等。这是大学语文的要求,小学语文又该如何处理?基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作水平,反复研究之后,确定指导习作时应该紧紧抓住导游词“讲究口语化,注重互动交流”的特点。另外,四年级上册还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因此,本次习作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写一段导游词。
  二、探寻最佳路径
  (一)前置学习做准备
  前置性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组织教学。“写导游词”的教学,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参观游览的某个景点来进行习作,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由教师提供某些景点的风光介绍或故事传说展开教学,学生面对的是他未必熟悉或未必感兴趣的内容,想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困难的。同时,这样做法跟当下倡导的“生本课堂”的理念也是相悖的。因此,根据《写导游词》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桂林学生的学情编制了《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让学生提前一天完成。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觉得哪儿最值得游览?请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并完成资料收集单。
  1.我推荐游览的一处桂林景点是 (填景点名称)
  2.我重点收集了:(选择一项在括号里打“√”)
  景点风光( ) 景点故事、传说( ) 其他( )
  3.我能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文字。
  课始,呈现学生推荐景点的统计,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个个景点是他们真诚用心推荐的,一个个数字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晶。这既是对前置性学习的回应,又是对课堂学习的驱动。习作前,展示优秀的资料收集单,并对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罗列给予表扬,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习作兴趣。习作时,有了这一“前置性学习单”的支撑,大大降低了写导游词的难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寻方法
  通览教师的习作课,往往会从“习作提示”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习作提示”的阅读、讨论、分析,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教师再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作前指导。这样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从“教而学”走向“学而教”呢?在“写导游词”的教学中,又该从怎样的途径让学生明晰习作的内容,掌握导游词的习作特点呢?
  首先,制作了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讲解视频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导游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出示课文《赵州桥》相应片段,架构起习作与阅读的链接;最后,同时呈现赵州桥课文片段与导游词,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①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让学生小组探究。
  学生经过对比探究,不仅明白了导游词的习作内容,而且了解到导游词最大的特点是导游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发现导游与游客交流的方式有欢迎、指示、提醒等,发现导游在介绍时经常会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引起游客的注意,引导游客参观游览。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探究、讨论,对有关导游词的知识了解逐步深入,对导游词的表达特点逐步明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个别学生回答的策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提升全体学生的能力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分层习作自主选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那对四年级的学生“写导游词”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比较合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点也不尽相同。于是,在反复研究之后,设计了分层习作的要求:“请选择一项内容写导游词:①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可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等;②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既介绍景点风光又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等。”
  这样的要求,通过一个“或”字与一个“和”字,使得学生在习作的内容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在习作的难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选择,摒弃以往星级分层的做法,将分层的形式淡化、弱化,充分观照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融通指导评改课
  在习作教学中,有“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讲评课”之分,两种不同的课型一般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呈现。“写导游词”的教学,根据中年级习作的要求和习作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前置性学习的支撑,设计了评改与指导的融通。具体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一)借助清单自评自改
  在习作教学中,哪怕在习作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习作的要求,在习作时有些要点也会被他们忽视甚至忘却。因此,我们在学生的习作单下面设计了一份“评价清单”。
  评价清单
  互评 自评
  □ □ 1.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了
  吗?
  □ □ 2.介绍时与游客互动了吗?
  □ □ 3.介绍的内容讲清楚了吗?
  □ □ 4.提醒游客注意事项了吗?
  有了这样一份清单,学生就会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照清单修正自己的习作。初稿完成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对照清单在自评一栏里打打钩。这样一次自评,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习作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避免了孩子无从着手的尴尬,也改变了以往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仅仅改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的状况。“习作评价清单”对孩子们深入地把握导游词的基本特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帮助,同时也为孩子们自主独立地评改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习作评价清单”在自我层面上融通了评改和指导。
  (二)互读习作提出建议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完成200字左右的导游词,大部分的孩子大约需要12分钟,少数孩子只要8分钟左右,而有些孩子需要15分钟以上。如何让先行完成的孩子继续提高,而不是无谓的等待,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评完成后,让他们寻找学习伙伴交换评改,读一读对方的导游词,在“评价清单”互评一栏里给对方打打钩,并且提出修改建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人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是一个互相评改、互相指导的过程,在同伴层面上融通了评改与指导。
  (三)指名展示二度指导
  有了“评价清单”的指引,有了自评和互评的铺垫,集体的评改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没有了以往评改时零碎、跳跃的发言。
  在展示习作、集体评改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针对“互动交流”提出赞赏和建议;针对“提醒注意事项”讨论得出“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的景点、环境等方面来提,有时要提醒保护文物,有时要提醒保护环境,有时要提醒注意安全……针对既写风光又写故事的导游词,提出要运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过渡句做好两方面内容的衔接。这一次评改,让慢一拍的孩子跟上来,让快一拍的孩子再提升。在学与教的层面融通了评改与指导。
  本堂课的设计,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架构习作与生活的桥梁,融通阅读与习作、指导与评改,探寻科学合理的学习路径,是践行“学本课堂”的设计,是尝试结合新理念变换教学形式的设计。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引起探讨,推动创新,推动“学本课堂”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形象地展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对本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重点,同时又突破“聂将军被日本人称为 ‘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个三方互动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物我交流融合,达到长进和提高,吸纳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体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各自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会有差异。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三方“对话”的质量呢?是否需要教师进行刻意控制?既然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随意解读文本?如若不然,又该如何解读文本?这些是我在教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显得零碎,妨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将课堂提问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逻辑性和有序性,是优化课堂形态的必要举措。  一、指引性——“问题串”的引导方向  “问题串”中的表达措辞要明确清晰,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根据“问题串”的指引有所思、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那色彩艳丽的插图便会立刻映入眼帘,尤其是给古诗精心选配的插图,更是意境清新、引人入胜。那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五彩缤纷的水彩画,以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体味古诗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能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让学生形象地记忆古诗。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专注于教材的研究、教法的研究以及教育理念的探讨,对于学生本身的研究其实是相对匮乏的。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在40分钟课堂时间内的思维状态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疲劳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为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缓解,甚至消除课堂中的学习疲劳,从而提
[摘 要]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找准了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完成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言训练 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3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一文
[摘 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张“资料卡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教学时,要通过链接文本、扩容资料、借鉴创造等教学策略,让文后资料卡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资料卡 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5  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加强了对阅读的教学指导,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对话。而品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品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本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其眼界,使其具有阅读和表达的多方面基础能力,更要进行情感和审美的熏陶,这是新时代对语文课程提出的创新要求。那么该如何运用教育将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呢?笔者针对自己的一节诗歌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一、课前进行资源搜寻,蕴蓄丰沛的情感源泉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诗,内容丰富,涉及具象的东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环境、模式及学生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让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让探究性学习有机地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以下是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充分进入教学课堂,作为教学主体的位置而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