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二语动机个体差异性研究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w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0名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进行研究.通过SPSS26.0对所收集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受试的汉语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且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水平相当,二者同时存在于学习者动机系统之中;受试的动机在年龄、性别、母语背景和学习时长等个体性差异因素中无显著性差异,但会影响其工具型动机及融入型动机的具体分布状况.本研究将丰富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动机研究,为更好地开展汉语教学提供积极启示.
其他文献
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X人”式流行语进行分析,即从句法维度探讨系列词语的组合规律,从语义维度探讨系列词语的意义特点,从语用维度探讨其社会价值、流行原因.
“服”“气”二字本义并无关联,二者经历了词义引申、组合,才由单个的字走向如今的词.且“服气”在现代汉语里的常用义之一——“甘心地信服”并非一开始就被使用,从“服气”一词出现的东汉时期到明朝中后期一直是“道家修养法,也称食气”作为主导词义在社会生活中使用.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新词“绿茶”的探析,研究颜色词“绿”的文化意义及“绿茶”背后社会心理的变化.
元刊本《死生交范张鸡黍》校本众多,但某些地方各家观点不一,仍存有争议,现就其中几则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就正于方家.
文章探讨了网络热词“X子”和“X酱”的起源与兴起、语义演变、使用情况及流行原因,认为这些变化是隐喻机制下语义泛化的结果,又因其可复制性强和受特定的网络言语社区影响,得以广泛传播.
文章基于语用身份理论视角,以中国外交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的文本为语料,探讨外交发言人答记者问时所采取的人称指示策略及其身份建构功能.研究发现,在外交新闻发布会这一面向国际的话语场合,发言人为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选择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以及国家或机构名词等进行自我指称,策略性地建构发言人的个体和国家双重身份形象.
对“曾经”“已经”用法差异的研究,此前多局限于语法领域的辨析.基于语法差异性与词义因素有密切关系,以及时间副词的特殊性,对二者用法差异的研究,还应更多地引入词汇学视角,同时借鉴“时”“体”理论等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可认识到因为自身词汇化过程中语义残留影响,以及对“状态”和“时间”表达侧重点的不同,直接造成了“曾经”“已经”用法的差异化表现.
《十三经注疏》版本众多,流传已久,讹阙百出,阮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应时而出,对《十三经注疏》进行大规模、有系统的校勘与整理,主要以十行本为底本,以其他版本为校本,广集众书,罗列诸本异同,观一书如阅诸书,定其是非,正本清源,匡谬补阙,其功绩彪炳学林,影响深远.古书中互通假借与使用异俗体字情况颇多,阮刻本有校勘记只列出各版本文字异同,未作考证,今试举几处,以备论证.
通过比较“方、口、吕、品、晶、星、器”,对“器”字的本义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是典型的独白语体,文章以生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和人文地理纪录片《美丽中国》(以下简称“美”)为语料,通过对两者的词法和句法的统计来分析和总结纪录片中独白语体的语法功能、篇章结构和语体特征.证明独白语体在纪录片中的典型特征有别于其他语体,对语体语法的分类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