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歹徒闯进家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挺身而出。但是,如果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给孩子造成威胁,那么,很多父母会把孩子推向险境。
从物质层面看,家是由几堵墙、几块天花板围成的空间,风霜雪雨被阻挡在这个空间外,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安全、温暖。从心理层面说,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躲避外界压力的地方。对心灵还很脆弱、无力抵御各种外界压力的孩子来说,家或者家中的成年人是抵挡压力的万里长城。
举个例子,如果有歹徒闯进家里,理所当然是父母挺身而出面对歹徒的威胁,把孩子挡在身后,使孩子免受伤害。但是,如果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歹徒”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者说如果是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给孩子造成恐慌和威胁,那么,很多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有问题。他们往往在自己无法面对的情况下把孩子推到第一线面对“腥风血雨”,最后不仅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心灵破碎、“遍体鳞伤”。
作为心理医生,经常会遇到逼迫孩子“上前线”、而自己躲在孩子身后只管吆喝的父母。当然,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那些父母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能够勇敢地改变自己的。以下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亲叶先生是机关干部,母亲刘女士是一家企业的财务,儿子叫涛涛。
涛涛很聪明,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总是保持在班里的前几名。但涛涛有个毛病,那就是贪玩,他不但下课玩,连上课也玩,或玩小玩具,或跟邻座的同学动手动脚。幸亏他的历任班主任都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看在他成绩不错的份上,对他网开一面,只要他不是太离谱,也就不深究。叶先生夫妇每次去开家长会,班主任都说:“你家的孩子太调皮,可能比较适合在美国上学。”这句话是笑着说的,语气中包含着欣赏的成分。叶先生夫妇也就没有怎么在意。
小学毕业后,涛涛上了一所重点初中。重点中学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老师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涛涛的班主任是30出头的女教师,她是学校优秀的青年教师之一,两年前中考时考出全市第一名的就是出自她带的班。
新到一所学校,涛涛老实了几天就“旧病复发”,很快成为“坏孩子”的中心。在第一个学期里,能够做的“坏事”——上课找同学说话、到处递纸条、偷看课外书、玩掌上游戏机、跟同学打架等等,他都做了,而且屡教不改。班主任周老师忍无可忍,多次叫叶先生夫妇到学校,要求他们协助老师管好涛涛,以免涛涛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其他同学。
叶先生夫妇多次严肃地跟儿子谈话,要他遵守学校纪律,可是没用。叶先生不得不动用武力,痛打儿子,开始打的时候还能起几天作用,但后来儿子反抗得越来越强烈,有一次竟然出手还击。
一个学期下来,涛涛的成绩下降到班里的最后几名。叶先生当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只上了中专就早早参加工作,这使他的工作能力和升迁机会远远不如有较高学历的同龄人。如此的切肤之痛,使他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刘女士心高气傲,儿子在学习上不如其他孩子,是她绝对不能接受的。
涛涛的处境每况愈下:由于班主任进行“分化”,在学校跟他亲密无间的“战友”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代课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一些很看重学习的女同学甚至给他取绰号为“光光”,意思是他外表挺光亮,心里却一塌糊涂,当然还有讽刺他一考试就输得精光。这让涛涛心里极其难受。
像很多有类似处境的孩子一样,在家里和学校都无法呆下去时,网吧成了天堂,涛涛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只有在因特网建构的虚拟世界里,他还可以找到一些自信和尊严。当然父母不会让他这样下去:父亲经常用暴力把他从网吧拖回家,母亲则在网吧里当众跪下求他回家。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如果不发生奇迹,涛涛的一生似乎已经注定失败。幸亏这个世界虽然没有奇迹,但有科学,而且科学达到的效果一点儿也不逊于奇迹。
有一天,叶先生从报上看到我们医院的名字,便建议儿子去看心理医生。谁知涛涛一听就怒发冲冠:“你们才有病!”迫于无奈,叶先生夫妇只得自己到医院咨询。
我接待了叶先生夫妇。在第一次50分钟的谈话里,我了解到涛涛的状况和学校、家庭的情况。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我和叶先生夫妇谈了四次。在第四次谈话中,我开始了治疗性干预。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家里来了歹徒,你们会让涛涛面对而你们自己躲在后面吗?”叶先生夫妇有点愤怒地回答:“你把我们当什么人了?我们怎么会那样!”我说:“那就好,证明你们很爱儿子。我现在想让你们看一幅图,这幅图是我根据和你们谈话的内容画的。”叶先生夫妇认真看起来。
图是这样画的:在最上方画着一朵铺天盖地的云,云上写着“以高分数、升学率为指导的学校教学理念”;云压着涛涛学校的校长;被校长压着的是涛涛的女班主任,女班主任的肩上画了一块石头,上面写着“维护既往荣誉的压力”;跟女班主任处在同一平面都压着涛涛的还有其他科目的老师,每个老师身上都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好老师的压力”;在涛涛的左右方,分别画着一些男女同学,他们做出挤压涛涛的姿势,身上也都挂着牌子,上面写着“超过他人,争取第一”;在涛涛的下面是叶先生和刘女士,他们双手向上顶住涛涛,叶先生身上的牌子写着“没上大学之憾”,刘女士身上写着“不能丢面子”。涛涛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画面上表现得惊心动魄。稍微替涛涛想想,都会觉得他能好好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
我对这幅图作了些解释,然后继续对叶先生夫妇说:“涛涛也许天性比别的孩子活跃一些,所以他需要比其他同学更宽松的纪律。一个好的、以人为本的学校,当然在纪律上也应该个性化一些,不能‘一视同仁’。这不仅不会乱套,反而会增加班级的活力。不过,要实现这样的理念需要好多年。我们不能等了,我们马上要做点什么,才能扭转目前的局势。”
我接着说:“我们暂时无法减轻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但我们可以很快减轻家庭给孩子的压力。看看这幅图,如果你们不从下面给儿子施压,那就网开一面,他起码有地方可以躲一躲。比如,如果班主任再找你们谈话,你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应付,免得形成对抗,但回家以后‘阳奉阴违’,把老师的话置于脑后,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外面的和自己的烦恼、担心和焦虑劈头盖脸地抛到儿子身上。”
叶先生夫妇面色凝重。我知道,这种转变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而且他们会担心这样“放儿子一马”,会使儿子越跑越远。我安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让你们用肩膀帮儿子承受一部分外界压力,抵挡一些具有伤害性的风风雨雨,使他从容不迫地改变自己。”
最后,我给叶先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周和涛涛一起做三件与学习完全无关的事,比如购物、上网、玩游戏等。
作为父亲,有亲情垫底,一旦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保护孩子,他做起来就会不遗余力。叶先生做得非常好,刘女士也配合得很好。任外面惊涛骇浪,夫妇俩都把家庭的气氛调整得平静而温馨。在接下去的半年里,叶先生不仅替涛涛承受了来自学校的压力、成绩不好的压力,而且暂时把自己对涛涛前途的忧虑抛到一边,仅仅是陪涛涛玩。父子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好。
有一天,父子二人又外出玩。回家的路上,涛涛突然问:“爸爸,我这样下去,如果成绩总是不好,将来怎么办?”叶先生听完这话眼泪差点儿流下来。他想,原来儿子也很担心这个问题,以前我总是试图用暴力让他明白成绩不好就没有前途,结果适得其反;现在我假装不担心了,他却把自己的忧虑说出来。他镇静地回答儿子:“我们不着急,离考大学还有四年多,来得及。即使第一次考不上,复读一年也没关系。”涛涛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们可以说涛涛“疯”够了,也可以说涛涛就这样开窍了,或者说他心情一好,干什么事情都很专心。总之,在接下去的一年多里,涛涛自觉地拿起书本,并且多次拒绝父亲出去玩的邀请。涛涛无疑是聪明的,初中课本也就那么点东西,他一旦没有干扰地用心学,成绩很快就上去了。班主任见到涛涛的改变,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更加努力学习。中考时,涛涛的成绩是全班第三名,他考上了省重点中学。
叶先生夫妇来医院向我报喜,说是我救了他们的孩子。我说:“应该是你们救了他。你们打败了外面的‘歹徒’,使儿子免受伤害。你们是天下最好的父母。”
【作者简介】
曾奇峰,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98年)。
从物质层面看,家是由几堵墙、几块天花板围成的空间,风霜雪雨被阻挡在这个空间外,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安全、温暖。从心理层面说,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躲避外界压力的地方。对心灵还很脆弱、无力抵御各种外界压力的孩子来说,家或者家中的成年人是抵挡压力的万里长城。
举个例子,如果有歹徒闯进家里,理所当然是父母挺身而出面对歹徒的威胁,把孩子挡在身后,使孩子免受伤害。但是,如果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歹徒”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者说如果是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给孩子造成恐慌和威胁,那么,很多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有问题。他们往往在自己无法面对的情况下把孩子推到第一线面对“腥风血雨”,最后不仅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心灵破碎、“遍体鳞伤”。
作为心理医生,经常会遇到逼迫孩子“上前线”、而自己躲在孩子身后只管吆喝的父母。当然,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那些父母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能够勇敢地改变自己的。以下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亲叶先生是机关干部,母亲刘女士是一家企业的财务,儿子叫涛涛。
涛涛很聪明,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总是保持在班里的前几名。但涛涛有个毛病,那就是贪玩,他不但下课玩,连上课也玩,或玩小玩具,或跟邻座的同学动手动脚。幸亏他的历任班主任都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看在他成绩不错的份上,对他网开一面,只要他不是太离谱,也就不深究。叶先生夫妇每次去开家长会,班主任都说:“你家的孩子太调皮,可能比较适合在美国上学。”这句话是笑着说的,语气中包含着欣赏的成分。叶先生夫妇也就没有怎么在意。
小学毕业后,涛涛上了一所重点初中。重点中学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老师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涛涛的班主任是30出头的女教师,她是学校优秀的青年教师之一,两年前中考时考出全市第一名的就是出自她带的班。
新到一所学校,涛涛老实了几天就“旧病复发”,很快成为“坏孩子”的中心。在第一个学期里,能够做的“坏事”——上课找同学说话、到处递纸条、偷看课外书、玩掌上游戏机、跟同学打架等等,他都做了,而且屡教不改。班主任周老师忍无可忍,多次叫叶先生夫妇到学校,要求他们协助老师管好涛涛,以免涛涛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其他同学。
叶先生夫妇多次严肃地跟儿子谈话,要他遵守学校纪律,可是没用。叶先生不得不动用武力,痛打儿子,开始打的时候还能起几天作用,但后来儿子反抗得越来越强烈,有一次竟然出手还击。
一个学期下来,涛涛的成绩下降到班里的最后几名。叶先生当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只上了中专就早早参加工作,这使他的工作能力和升迁机会远远不如有较高学历的同龄人。如此的切肤之痛,使他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刘女士心高气傲,儿子在学习上不如其他孩子,是她绝对不能接受的。
涛涛的处境每况愈下:由于班主任进行“分化”,在学校跟他亲密无间的“战友”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代课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一些很看重学习的女同学甚至给他取绰号为“光光”,意思是他外表挺光亮,心里却一塌糊涂,当然还有讽刺他一考试就输得精光。这让涛涛心里极其难受。
像很多有类似处境的孩子一样,在家里和学校都无法呆下去时,网吧成了天堂,涛涛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只有在因特网建构的虚拟世界里,他还可以找到一些自信和尊严。当然父母不会让他这样下去:父亲经常用暴力把他从网吧拖回家,母亲则在网吧里当众跪下求他回家。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如果不发生奇迹,涛涛的一生似乎已经注定失败。幸亏这个世界虽然没有奇迹,但有科学,而且科学达到的效果一点儿也不逊于奇迹。
有一天,叶先生从报上看到我们医院的名字,便建议儿子去看心理医生。谁知涛涛一听就怒发冲冠:“你们才有病!”迫于无奈,叶先生夫妇只得自己到医院咨询。
我接待了叶先生夫妇。在第一次50分钟的谈话里,我了解到涛涛的状况和学校、家庭的情况。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我和叶先生夫妇谈了四次。在第四次谈话中,我开始了治疗性干预。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家里来了歹徒,你们会让涛涛面对而你们自己躲在后面吗?”叶先生夫妇有点愤怒地回答:“你把我们当什么人了?我们怎么会那样!”我说:“那就好,证明你们很爱儿子。我现在想让你们看一幅图,这幅图是我根据和你们谈话的内容画的。”叶先生夫妇认真看起来。
图是这样画的:在最上方画着一朵铺天盖地的云,云上写着“以高分数、升学率为指导的学校教学理念”;云压着涛涛学校的校长;被校长压着的是涛涛的女班主任,女班主任的肩上画了一块石头,上面写着“维护既往荣誉的压力”;跟女班主任处在同一平面都压着涛涛的还有其他科目的老师,每个老师身上都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好老师的压力”;在涛涛的左右方,分别画着一些男女同学,他们做出挤压涛涛的姿势,身上也都挂着牌子,上面写着“超过他人,争取第一”;在涛涛的下面是叶先生和刘女士,他们双手向上顶住涛涛,叶先生身上的牌子写着“没上大学之憾”,刘女士身上写着“不能丢面子”。涛涛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画面上表现得惊心动魄。稍微替涛涛想想,都会觉得他能好好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
我对这幅图作了些解释,然后继续对叶先生夫妇说:“涛涛也许天性比别的孩子活跃一些,所以他需要比其他同学更宽松的纪律。一个好的、以人为本的学校,当然在纪律上也应该个性化一些,不能‘一视同仁’。这不仅不会乱套,反而会增加班级的活力。不过,要实现这样的理念需要好多年。我们不能等了,我们马上要做点什么,才能扭转目前的局势。”
我接着说:“我们暂时无法减轻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但我们可以很快减轻家庭给孩子的压力。看看这幅图,如果你们不从下面给儿子施压,那就网开一面,他起码有地方可以躲一躲。比如,如果班主任再找你们谈话,你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应付,免得形成对抗,但回家以后‘阳奉阴违’,把老师的话置于脑后,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外面的和自己的烦恼、担心和焦虑劈头盖脸地抛到儿子身上。”
叶先生夫妇面色凝重。我知道,这种转变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而且他们会担心这样“放儿子一马”,会使儿子越跑越远。我安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让你们用肩膀帮儿子承受一部分外界压力,抵挡一些具有伤害性的风风雨雨,使他从容不迫地改变自己。”
最后,我给叶先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周和涛涛一起做三件与学习完全无关的事,比如购物、上网、玩游戏等。
作为父亲,有亲情垫底,一旦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保护孩子,他做起来就会不遗余力。叶先生做得非常好,刘女士也配合得很好。任外面惊涛骇浪,夫妇俩都把家庭的气氛调整得平静而温馨。在接下去的半年里,叶先生不仅替涛涛承受了来自学校的压力、成绩不好的压力,而且暂时把自己对涛涛前途的忧虑抛到一边,仅仅是陪涛涛玩。父子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好。
有一天,父子二人又外出玩。回家的路上,涛涛突然问:“爸爸,我这样下去,如果成绩总是不好,将来怎么办?”叶先生听完这话眼泪差点儿流下来。他想,原来儿子也很担心这个问题,以前我总是试图用暴力让他明白成绩不好就没有前途,结果适得其反;现在我假装不担心了,他却把自己的忧虑说出来。他镇静地回答儿子:“我们不着急,离考大学还有四年多,来得及。即使第一次考不上,复读一年也没关系。”涛涛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们可以说涛涛“疯”够了,也可以说涛涛就这样开窍了,或者说他心情一好,干什么事情都很专心。总之,在接下去的一年多里,涛涛自觉地拿起书本,并且多次拒绝父亲出去玩的邀请。涛涛无疑是聪明的,初中课本也就那么点东西,他一旦没有干扰地用心学,成绩很快就上去了。班主任见到涛涛的改变,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更加努力学习。中考时,涛涛的成绩是全班第三名,他考上了省重点中学。
叶先生夫妇来医院向我报喜,说是我救了他们的孩子。我说:“应该是你们救了他。你们打败了外面的‘歹徒’,使儿子免受伤害。你们是天下最好的父母。”
【作者简介】
曾奇峰,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