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在阅读课型中的运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能让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顺利实现“发现性学习”。在几种主要的阅读课型中,该模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朗读课
  朗读课型的一般思路是: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品味。每一次设置读的环节,都要有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井然有序,明确哪个阶段要做什么。
  如李白的《蜀道难》一课,先是响读,读准字音、句读,整体感受诗作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提出问题:蜀道难,难在哪里?第二遍再读文本,把学生分两组,以诗中的句末符号为单位,一组读完一句后,另一组重复后三个字,进一步感受思考其内容情感;第二遍味读,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点,围绕主题蜀道难,鉴赏形式和内容相对应的浪漫主义特色;第三遍品读,利用替换、改动词语的办法来品味出语句的魅力。最后师生配乐啸读,教师大声,学生小声,再次感受诗作的瑰奇壮丽的意境,咏叹奔放的风格。这样,通过不同重点、不同层次的朗读,就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和学习任务。
  再如《诗经二首》之《静女》篇,从“吟读”到“译读”,继而“背读”,最后“说读”。每一种读背后都有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需要学生感悟、体验、发现:“吟读”是在教师指导下感悟吟读要求和训练吟读技能的过程;“译读”分步指导,任务明确,既理解了古诗,又创造了新诗;“背读”教给方法,点示规律,学生很快完成了背的任务。读的方法在不断变化,读的任务也在一层层展开,一层为一层铺垫,逐步推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步步深入课文,理解诗歌,最终达到了“与诗人相遇,与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的美好境界,也掌握了这种读诗方法。
  二、鉴赏课
  鉴赏课要让学生重点体验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指向审美和情感的培养和熏陶。其基本模式为:听读感悟——品读发现——对比欣赏——迁移创造。
  如执教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我先是让学生自由诵读,感悟诗情,理解这是一首缠绵凄恻的离别诗,然后听读录音,进一步有感情地读。在第二步的品读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离情画意,比如抓住上片的离别图,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创设画面,用散文的语言描绘出来。再比如把下片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进行词语替换,换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品味两者表情达意的不同。在这样的品读中,学生发现了柳词的“语俗情真”的魅力。紧接着第三步就提出深入的问题:离别的诗词有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表达了不舍的深情,但是每首诗的情感特质是不同的,比较一下本词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别情有何不同?通过对比欣赏,学生领悟到:李白的诗除了不舍的深情外,还有温馨的祝福。而柳永的词除了不舍的深情,更有浓郁的悲愁,这悲愁和作者潦倒的身世、坎坷的求官遭遇和南下谋生前路茫茫的特定写作背景有关系,所以诗歌的深入鉴赏需要“知人论世”。最后进行创造活动,让学生仿照下片词的格式,结合自己相关的情感体验,写几句关于离别的话,格律平仄可以放宽要求,关键是要借助一定的意象,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在创作中,学生对词的形式和内容的把握更充分,也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三、探究课
  所谓探究课就是以探究为主要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型,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自主寻求答案,建构意义。这个过程就更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否则,学生的探究或者浮光掠影、偏离正题,或者耗时耗力,不够高效。其基本模式就是:阅读文本——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结论。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内容深刻,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如果教师逐一讲解,学生恐怕难以走进文本,所以我给学生的探究问题是:为此部分拟小标题,从所推荐的小标题中评选出最佳标题,并陈述理由。要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思考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学生拟出了如下小标题:“地坛——我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走进走出”“我与地坛有个约会”“地坛中的生与死”“心灵的复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我第二个人生起点”“突出重围”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言,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并陈述理由。如“走进走出”好在双关、形象、耐人寻味、有吸引力;“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是作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地坛对作者丰厚的馈赠;“突出重围”,既表达了苦难的深重,又展示了摆脱苦难的不易而又最终成功的心路历程。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一、语文课堂因简洁而美丽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简洁教学流程。精讲,带来的是快乐。一篇课文的教学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还不如“弱水三千,只取一饮”,让学生一课一得。教者深入解读文本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对教材进行梳理裁剪,努力做到重点突出,解决难点。比如五年级上册《鲸》是常识性说明文,教者没必要再对课文进行分析,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相关句子让学生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二是弄
作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形成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和欲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原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和启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  一、 激活欲望——解决 “想写”问题  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作文教学难,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只是专业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教學中,在淡化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更多的注重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趋向,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贴近生活,在美术生活化中参与情感体验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美术纳入到追求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范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的语言能带给人们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必须有美的语言,教师自应养成美的语言。这不但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在教学中做到事半功倍的好帮手。因此,教师要优化语言艺术,提高语言技能,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简单,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一、幽默性语言能亲密感情,是沟通教学双边活动的桥梁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投入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但成本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本文从成本的角度上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发展状况,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减少高校思想政治额外成本,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成本 效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专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
一、 调查与分析  自2008年8月笔者担任0802班班主任以来,本人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跟踪调查、现场对话式交流等方法对我班学生“烦恼情绪”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1. 问卷调查“烦恼情绪”。调查时间2008年4月,调查对象08级高一新生49名。其中为学习烦恼的学生有27名,占55.3%;为交往烦恼有13名,占26.67 %;为自己长相烦恼有2名,占2.97%;其他原因引起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声乐艺术、民族艺术也在迅速发展,民族音乐中不断的融入了美声唱法元素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精髓。文章主要分析草原歌曲《莫尼山》的背景介绍及演唱过程中如何将美声唱法完美运用于草原歌曲的演唱当中,并提出了在演唱这首作品时美声唱法中气息、高位置、共鸣腔体的融入以及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的融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美声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诱发主动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能先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 基因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从事各项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人生发展的精神食粮。若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兴趣源于生活。精心选择生活化的阅读材料,让阅读内容靠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贴近生活,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