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想的生发与变更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审美理想亦经由数千年的革新与演变,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这背后内隐的是不断交叠发展的文化内涵。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视角,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选取四个重要的转折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及经济背景,浅析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想的生发与变更,探索其文化底蕴及内在规律,以便更为深入地建构中国古典美术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中国古代绘画 审美理想 文化内涵
  于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艺术常被看作一套象征符号体系,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因此,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必然包含对艺术的领悟。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当属传递文化意义的直观性媒介。
  中国古代绘画根植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被誉为东方艺術之代表。沿着前人对美的追寻轨迹探究,不难发现当中映射出的纷繁多变的文化图景。故本文试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结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理等多方面的关系,浅析中国古典绘画审美理想的生发与变更,对其文化底蕴及内在机制作出一定程度的阐释。
  一、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想的生发
  审美理想是审美意识的最高级别,彰显着社会主流审美观念的发展态势。当其融入在艺术作品中,即构成了具象的文化面貌。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一种极具民族色彩及时代特性的艺术产物,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理想中潜藏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民族的生态环境及物质生产方式从根本上牵制着中国传统绘画审美心理的形成和演化。因此,探寻审美理想生发之源,首先要了解中国人早期的生存环境。
  中国的地理位置稍显封闭,自古同海洋的关系便十分淡薄,但内陆却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黄河与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足以维持先民生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里至关重要的农耕文明。农业是华夏人生产经济的开端,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人类自此挣脱了完全受自然掌控的局面,也深深强化了先民与动植物及土地的共生感。这是中国人审美理想中“天人合一”的史前基础。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纹饰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作品,内容多是对生命本源的直觉把握。中国史前人类拥有极大的地母信仰和女神崇拜心理,他们的审美理想亦与此一脉相承。在先民心中,能够展示生命力与生殖力的物象便是最值得潜心钻研的目标,也是美的最高形式。因而彩陶纹饰如蛙纹、鱼纹、漩涡纹等皆与生殖母题休戚相关。它们或是对植物生殖器官的描绘,或是采用多种变形手法表现女性子宫的创生力量。这些几何纹样标志着人类的艺术表达逐渐从具象化到抽象化,从写实化到符号化,从内容化到形式化的转变。由此可见,历经长期的采集和农耕实践,史前先民不但养成了观察自然物象的生活习性,且慢慢掌握了模仿甚至类化“心中之象”的能力。
  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想自此生发,经由时代的演变滋长出繁茂枝叶,逐步形成让世界民族为之震撼的美学宇宙。
  二、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想的变更
  从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文人山水画的出现以至成熟,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历经了十分漫长的历史积淀。历朝艺术大家以区别于世界独树一帜的审美取向,描绘出了璀璨绚烂的中国文明,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与政治观念。下面将从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及元明清三朝逐步探索我国传统绘画审美理想的变更轨迹。
  (一)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结束了一直以来的割据战乱,自单一的汉文化演进为胡汉联结且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新文化。绘画是文化样式之一,也纳入了具有开创性的崭新形式。其所表达的审美理想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交互作用下逐步确立,并随之抵达更高的层次。
  在隋朝与唐朝之初,绘画作品偏好以形写神,主要的审美理想为形神兼备,且必须达到“形似”后才可追求“神似”,着重于真实具象的艺术表达。借助文化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从文化整体观来看,这种现象与统治者在隋朝统一后复兴佛教的政治原因密不可分。所以导致了之后的绘画题材多围绕宗教与贵族生活,且尤以宗教人物绘画为主,不但数量繁浩,作画体系也日趋成熟。而随着人物画持续高走的发展态势以及逐渐兴盛起来的山水画,“神似”在隋唐绘画审美理想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并挣脱“形似”的桎梏成为美的最高形式。到了唐中晚期,绘画开始注重在神似中见形似,从对审美客体的细致再现转换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情感抒发,向往心神合一的境界。而科举制度的确立也让儒家“明德”“至善”的哲学思想在艺术上产生了更广泛深刻的影响。张彦远于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中首次阐释了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他申明了绘画艺术在塑造理想人格层面的作用。足知除去对“形”“神”的追求,“仁”与“善”也为古代前贤所尊崇的审美尺度。
  一言以蔽之,隋唐五代的社会文化特征深深烙印在了该时期的绘画艺术领域,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绘画在审美理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二)两宋时期
  至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绘画继隋唐五代之后创造了艺术史上的又一高峰,其美学理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发挥。站在文化人类学的立场上探究其由,首先应明晰宋朝政治制度下的社会背景。历经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一统天下的宋太宗为巩固政权而采用了抑武重文的政策,革新图治,令国家的经济及文化繁荣昌隆了三百余年,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全盛供给了肥沃的物质土壤。
  于此环境下,唐朝主要起辅佐政教的人物画慢慢沦为边缘画种,偏向于抒写胸臆的山水画则一跃成为绘画的主流。同时,受儒客提倡的理学开始风靡。宋代理学以张载、程朱等为代表人物,将儒家的圣人品格视为理想化的存在,追求同天地融为一体的宇宙观。这种对人生境界形而上的把握映照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想中就是对“理”的崇尚。宋代山水画寓理学哲思于其中,讲求以形媚道,寄物明志,使得审美主体的个人情怀会通于审美对象的客观形象,旨在彰显人与天地万物的合一状态及浩瀚宇宙的磅礴生命力。   此外,宋代皇帝扬文抑武的政策促使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继而出现了更倾向于单纯的精神愉悦和富有美化装饰性质的文人画。文人画并不讲形似与否,只为表笔情墨趣,示心府灵境,可谓是随兴而发的艺术产物。因此,其审美理想中也蕴藏着浪漫的诗性之思。
  与传递出“雅”性的文人画相对应的,是显露出“俗”化的民间绘画。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宋代,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充满烟火气息的平民生活被越来越多地展示在绘画艺术当中。所以,生机勃勃的淳朴之美同样为古代绘画审美理想的追求之一。
  两宋的绘画艺术扎根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丰沃之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审美理念,且达到了全新的美学高度。
  (三)元明清三朝
  中国绘画发展至元朝,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捩变,集中体现在审美主体的个人意志被强化, 绘画的教化功能较唐宋时期被削弱更多。艺术创作不再仅为国家政治文化效用的工具,而在更大程度上成了画家们遣兴言志的疏解手段。产生上述变化的根源,与元初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学士地位的降低有极大关系。于现实中承受深重苦难的文人学士为达到心灵上的平和并得到精神宽慰,迅速树立起了以写意为主的绘画倾向,由此表露对自我、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达到超逸之境,也成了元代绘画审美理想的至高追求。
  历经了元朝灭亡后战乱纷争的复苏时期,明朝初年的绘画艺术仍延续了元代美学的遗风余韵,热衷于塑造高人雅士“超凡脱俗”的理想情境。直到明代中期,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异变,才有一股全新的文化思潮席卷而来——是以王阳明心学及明代禅学为意识主流,反叛儒家正统,崇尚于自心自性的审美理想。这时文人画的情感表达由封闭型逐渐转为外向型,开始着重“本心”与“个性”的抒发,大胆突破传统、保守的程式,开启了一代浪漫主义画风。
  来到清朝,即进入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末期。中華传统文化的发展况势抵达收尾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近代启蒙思想在旧制度下蠢蠢欲动。同时,中国古代绘画也从士大夫阶层把玩的高雅艺术跌下神坛,演化出的多种形式慢慢走进了平民的日常生活。文人画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而成了谋求物质的经济手段,题材上则多选取大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宋代初露端倪的绘画商品化倾向在清代愈加明显。其中体现出的审美理想世俗化,是绘画从古典审美理念向近代审美理念转型的标志,也意味着旧社会形态逐步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在美术理论史上,清代绘画担负着联系过去和承接未来的重要作用,其审美理想则为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想变更过程中的最后一环。
  三、结语
  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想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镌刻着历朝的时代印记,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念,联系社会环境与国家建制,可以对其生发和变更规律进行更深层的挖掘和归纳,也有利于认知及把握其艺术本质,并有效观照其附着的文化属性。
  参考文献:
  [1]理查德·L.安德森.艺术、美学与文化人类学:回顾与展望[J].刘翔宇,译.民族艺术,2014(06)84-91.
  [2]张林霞.浅谈新石器时期陶器绘画艺术[J].农家参谋,2018(03):303.
  [3]尹成君.隋唐五代、两宋画论的生发与开拓[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3):99-102.
  [4]朱路昕.宋画的“气”与元画的“境”[J].酒城教育,2016(04):84-89.
  [5]陈晓春.明清画论中的画意论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45-46.
  (作者简介:王梦露,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砍价师”的奥秘  雪 花    表弟比我小三岁,从小油嘴滑舌,没有一句实话,成天爬墙摸葫芦,放鱼钩钓大娘家的老母鸡吃,用家乡话说,是属于“不着调”的那种类型。亲戚都为他着急,这长大了该如何是好啊?工作、婚姻都是难题。  我结婚那天,表弟来了,好家伙,红包一放,给了我2800元礼钱,并且还给他表嫂买了辆电动自行车,少说也要2000元。看来我这个表弟这两年变出息了,有能耐了。  结婚的整个过程,他都
期刊
摘要: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一种音乐体裁,艺术歌曲有机结合了音乐和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与魅力。在引入国内以来,艺术歌曲得到了快速发展,本土化演变进程持续推进。本文在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艺术歌曲的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发展历程 艺术特征  20世纪20年代初期艺术歌曲诞生以来,艺术歌曲的中国本土化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相应的
55岁的老李竖着他的食指激动地说:“瞧,我就用一根手指打字,也能在网上做生意,他们都叫我‘一指禅’!”  曾经,他是个“没碰过电脑的下岗工人”,如今,他成了“吸纳千人就业”的手工艺企业的总经理。    夫妻二人双双下岗    2004年,李建发原是一家企业的办公室科长,日子很稳定。本想这样安安稳稳过下去的他却遭遇一个打击——企业政策性大变动,他和爱人双双下岗。失去了工作,李建发一家的经济危机随即爆
期刊
光谱是观察分子的眼睛,是分子及离子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物理化学、环境化学、药物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等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气相中,离子与溶剂分子分离,可避免笼蔽效应和溶剂对离子产生的影响,对于在本质上理解相关分子的结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构象变化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气相中离子的浓度极低,已发展的常规策略包括吸收光谱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到这一领域.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发展起来的光解离光谱法是一种通过记录光致解离碎片或母离子的质谱信号强度衰减随光子能量的变化进行光谱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具
期刊
针对贵州高原水库藻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演变规律的复杂性、独特性和研究的必要性,组织开展“贵州高原水库藻类群落演变机理、调控技术及应用”项目研究工作,通过解析贵州水库藻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效应,构建藻类群落结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水库藻类群落结构健康状况,为群落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项目研发集成了入库氮磷营养盐削减、水库藻类群落结构优化及藻类水华应急处置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开展了技术应用示范和效果评估.
期刊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能够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新时期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流行舞蹈出现,导致民族民间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视。因此,应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与旅游业结合以及扩大宣传等,让人们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意义,体会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妙,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独有的舞蹈文化。本文针对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独有特点进行介绍,对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出
摘要:低音提琴的起源是17世纪的维奥尔族乐器,由于其庞大的体型和极有辨识度的低沉音色,它在演奏中往往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低音提琴演奏者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良好的听觉能力,扎实的演奏功底,有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揉弦技巧。本文根据影响揉弦技巧的因素,探究无声揉弦练习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低音提琴 揉弦 身体协调性 力度  乐器演奏需要精准的判断力与掌握力,以及手指间的协调性,对于低音提
摘要:秦腔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宝贵遗产,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在上千年的传承中,秦腔艺术的舞台上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的女性形象,同时也造就了旦角这一行当。在旦角行当中,不同类型的旦角在表演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本文通过对秦腔中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等不同门类表演风格的分析,探究其中的异同,希望给秦腔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秦腔 旦角 表演风格 异同  秦腔是八百里秦川
本文简要分析自我递归结构在埃舍尔几幅著名作品中的应用,以图形设计过程中设计灵感的获取、设计程序的敲定、设计信息的提炼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对获取的设计元素在图形视觉形态上进行整合,最终应用于图形设计的设计实践中,为今后的递归结构应用到图形设计领域以及数理逻辑与艺术设计领域的结合提供科学理论研究与案例参考.
摘要:戏剧是结合语言表达和舞台艺术表达的一门艺术,其表现出的舞台魅力不仅来自表演者的语言表达,更是形体表演所散发出的含有丰富内在情绪的语言。作为一名合格的戏剧表演者,应当根据对文本和角色的理解,塑造具备“活性”的人物,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本文从角色形体与戏剧表演入手,探究戏剧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角色形体 戏剧表演 表现方式  角色形体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形体展现人物的变化和情绪的递进,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