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原罪观与现代神学救犊之道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反映的原罪观是基督教关于罪的根源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质疑和挑战。为了丰富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本文以基督教的基础和标准《圣经》为依据,对比分析了基督教两派争议的焦点.发现原罪观缺乏对上帝救赎之道的真正认识,是将人重新戴上枷锁而不是给人以自由的教义。现代神学揭示的救赎之道是将人从罪的折磨和支配中解救出来的道路,更接近《圣经》的启示,是给人以自由的救赎之道。
其他文献
南宋楚辞创作衰微,高似孙《骚略》载拟骚之作33篇,可谓独盛。但高氏既明言反对楚辞创作的蹈袭。所作《骚略》又有极大的模仿痕迹,此诚不可解。本文对《骚略》的命意和体例做出分析。认为他编选《骚略》的命意是“以骚解骚”,即用自己的拟骚创作来对屈原的情志做出阐发。而他对屈原情志的阐释可以概括为“芳香雅洁,冲淡自守”。最后指出高似孙的“离骚不可学”、“以骚解骚”等观念是北宋以来拟骚创作求新、求变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为探索中国的“富强之道”,郑观应提出“商战”口号,并对培育和占领国内市场,进而开拓国际市场进行通盘筹划,形成了具备全新世界意识并以“商战”为基点的近代市场观。郑观应的市场观既是中国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全面阐释,又为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的经济纲领奠定了基础。郑观应的市场观所彰显的走向世界的竞争意识,以及在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思维,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而且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随着“金砖四国”等大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大国经济现象”已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国家幅员、人口规模、资源藏量、国内市场四个条件对大国概念进行了界定。据此分析了大国的基本特征,认为大国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等方面。并从人口基础、自然基础、经济基础三个方面构建了大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宋代大经学家陆佃的《埤雅》,是一部著名的名物训诂书,自成书以来,各朝均有刊刻,出现了众多刊本,而在内容上它引征广泛,保存了大量的训诂、古代文化和古代自然科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书、古义,也都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时的民族历史、社会情况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埤雅》具有一定的地位。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东亚区域内加强金融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对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基础的分析表明:东亚地区整体上差异性较大,暂不具备同时进行金融合作的可行性;但区域内存在部分国家或地区,它们之间的差异较小,可进行金融合作的尝试。本文进一步识别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两个“子区域”,提出推进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思路与建议。
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由其所引发的国际物流需求规模持续扩张。国际物流业是对外贸易最重要的相关支持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紧密相关。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升,从而对国际物流业在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国际物流业与这些新要求间存在的差距,本文提出了发展国际物流业以达到这些新要求,并在新要求视角下给出了提升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微观决策技术与宏观制度安排。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殷海光从逻辑经验的特定角度阐释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重大差异,显示出对逻辑经验论的独特信念,抨击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后,殷海光认识到逻辑与经验只是心灵自在实现之必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也蕴涵自由精神。于是,在“道德重建方案”中,殷海光认为作为普世伦理之一的“仁义”,为自个体道德的自在之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殷氏道德构建论说不仅阐述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历史变迁,强调了珍视民族主体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殷氏论说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试探性地提出了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三大措施:严格遵循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建立适宜的开发模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差异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存在多样化特点.农村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比较充分,农村金融功能发挥较好,而欠发达地区的效果却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分维数较大的农村地区,其存贷款规模和储蓄投资转化率分形维数也较大,它们的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也较高,反之亦然。这表明,我国的农村金融功能并不是静态的,它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水平而有所变化.
古希腊“和谐城邦”理论是西方“和合”文化的哲学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先秦时期的“小康”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思想都成了各大社会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沃壤。中华民族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和衰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为此,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