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晓玲:
“痴迷”中医药的女孩
在技能大赛成果展会江西展台前,一位女孩将一杯杯泡好的养生茶端给展台前的人们,并介绍着她的养生茶的种种妙处,举止优雅而又不失大方。她叫古晓玲,是江西省医药学校中药系二年级学生。她展示的正是她所在学校教师在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处方基础上所研发的保健茶品,为了便于推广,将养生跟茶艺结合在了一起。
来自赣州寻乌农村的古晓玲从小对中药感兴趣,初中毕业后就选择到江西省医药学校学习中医药。虽然只是一名二年级学生,但谈起中医药,也是头头是道:“从药理方面讲,中药是治本、西药只是治标。虽然中药在药性方面有些缓慢,但对于像高血压这样长期治疗的疾病,我觉得还是选择中药好。”
来到医药学校,古晓玲如鱼得水,不但兴趣得以发挥,学到了中医药专业知识,而且通过系统学习,她也加深了对中药这一国粹的认识。“我觉得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应该好好地继承下去。相比西药,中医药有独到之处,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所以中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前景特别好的行业。”
眼下,许多大学本科生找工作都难,作为一名中职生,古晓玲和她的同学却没有这些担心。还有一年才正式毕业的她,刚刚被世界五百强之一的辉瑞公司录用,新学期开始就可以进公司实习了。尽管如此,外表纤弱的古晓玲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她说她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连锁药店,将传统中药发扬光大。
覃世文:
从获奖选手到“指导老师”
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指导老师,来自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覃世文给人们带来了惊喜。本届大赛,覃世文指导的学生王渭涛获得了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车身涂装项目一等奖、赵伍明获得二等奖。仅在三年前,他还是一名参赛选手,获得了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车身涂装项目二等奖第一名的成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自己带的学生获得佳绩,覃世文笑得格外灿烂,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谁能想到,这位20多岁的年轻指导教师是几年前从汶川大地震废墟上走来的职校生。失去了家园、校园的覃世文和他的同学被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伸出的救助之手所接收,免费接覃世文等111名北川职业高中学生来德州交专复课。
覃世文刚来德州交专就读时,还未走出地震的阴影。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覃世文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覃世文好学上进,老师们也对这个来自灾区却坚强、勤奋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2010年4月,通过层层选拔,覃世文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涂装项目冠军,并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当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技能涂装项目比赛。2011年,品学兼优的覃世文留校成为一名实训指导老师。
2013年,覃世文成为全国大赛车身涂装项目的指导教师。他感到了压力,但凭着一股韧劲,他查资料,向行业专家请教,到企业找技术人员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他和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指导。他深入研究分析每一个操作环节,每一个比赛项目他都和学生一起反复的训练,寻求一个最适合的练习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站在大赛领奖台上的覃世文笑得特别灿烂,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也更加沉甸甸。他说是职业教育让他在地震废墟上站起来;是职业教育点亮了他的青春梦想。
王大卫:
做守护部落的“勇士”
今年大赛,台湾地区代表应邀参加了技能大赛成果展,并参加了文艺展演。成果展上,台湾地区展台与大陆各民族地区展览相映成辉。台湾少数族群展示的民族服饰,以及各种手工艺品,呈现出独特民族文化风格,吸引着各方参观者流连驻足。
台湾地区展台前,一位皮肤黝黑、打着赤脚的小伙子正向人们讲解他所在民族的文化。他叫王大卫,来自台湾地区卑南族,是屏东大仁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据了解,台湾地区共有14个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次展览他们带来了四个族群的服饰以及手工艺品。王大卫向记者介绍了他所穿着卑南族服饰,他告诉记者,“我穿的裤子是纯手工制作的,是祖父传给我的,已经有60多年了。”
谈起自己的族群,王大卫十分自豪。卑南族有1万人左右,属于台湾地区比较小的一个族群,但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传统,“每到族群中重大活动,大家都会把那段时间空下来。”王大卫介绍说,为人们所熟知的歌手张惠妹就来自卑南族,在他眼中,张惠妹是一个很热爱自己族群的人。
谈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学习社工专业的王大卫表示他会选择回到自己的部落,为部落服务,“我们的年轻人一直在流失,在部落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回自己的文化。”说着,他拿起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琉璃珠,他说上面的图案是勇士的象征,在部落里只有勇士才可以佩戴。
第一次来大陆的王大卫对大陆地区民族文化充满了好奇。展览间隙,他会到各地展台转一转。看到各民族迥异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地区职教学生的高超技艺,他说“非常开眼界”,“内地很多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文化都不一样,在台湾地区能看到14个族群,而在这里就有五十多个民族。”有机会的话,他说他愿意多来大陆,跟大陆的学生多交流。
David:
体验区过“一把瘾”
除了正式比赛项目,大赛组织方设计的形式多样的观摩区、体验区,成为师生和民众最乐意去的地方。而这样的内容设计,不但让国内师生流连忘返,也让“老外”们大呼过瘾。
在中职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主办校,大赛组织方根据赛项特点,设计了“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体验展示区。走近偌大的体验区,除了展示的各种光伏、风电设备,还有“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讲台”。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体验区中央的光伏风能发电组装活动。
十几米长的大长桌上,十几位中外“体验者”忙得不亦乐乎,遇到难题,还会不时交流一番。这其中,坐在桌子一角的David格外专注,活也做得格外细致,一些体验者不时走过来向他请教。David来自澳大利亚,是该校一个合作项目的外籍教师,短期教授会计。他来天津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却赶上了该校承办的技能大赛,让他过了一把“瘾”。 既观摩了大赛,又体验了活动,David兴趣盎然,感觉非常好,“大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可以实际操作,可以参与其中。”David告诉记者,澳大利亚也有全国性的比赛,也需要经过一级级的选拔,到国家级比赛需要8个月左右的时间。和中国学生一样,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高,而且会为大赛进行精心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TAFE”模式享誉世界。据David介绍,在澳大利亚有比较规范的职业准入制度,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发放资格证书。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未来的职业取向。几年学习下来,他们就可以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澳大利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完一个专业,毕业生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感兴趣的领域,可以继续学。“不是只是一个领域的,好多领域都可以学。”
丁洋:
大赛现场直播“主播”
在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场外的一个角落,一个临时搭设的“转播台”将赛场实况实时传到赛场外。操作这些转播设备的就是该项赛事承办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他们同赛场内外其他志愿者一道,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也成为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丁洋,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志愿者,她的“角色”是现场直播主播音员。转播设备一旁,支起了一张课桌,这就是丁洋的“转播间”。坐在课桌旁,她会将赛场信息及时发布出去。学习自动化专业的丁洋,平时主要跟模具、电动化的东西打交道,以前没有接触过播音。谈及做志愿者“主播”的感受,她说见识到了专业以外的知识。“以前看到电视上的播音员都是一丝不苟的,会觉得是提前录好的。然而自己直播以后才知道远不是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挺烦琐的。”
虽然没有参加正式比赛,但丁洋对大赛并不陌生,因为大赛结束后,老师会将大赛相关情况向同学们介绍。另外,她和她的同学也都参加了初期的选拔,“能参加大赛的学生平时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像风电互补赛项,大多是在这个方面有一定潜能和有自己想法的同学。”遗憾之余,丁洋也表达了参加大赛的愿望,“虽然今年不能参与,明年也是有机会的,一次没选上还可以选第二次的。”
除了拓展了知识面,作为一名大赛志愿者,丁洋觉得有许多收获。在她看来,志愿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团队协作、配合。“每个人的责任都不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有事就不干了,需要责任心和协作能力,如果你自己负责的东西你没有把它做好,或者到真正比赛的时候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的话,出现了失误后果就比较严重,所以作为志愿者可以锻炼你的责任心、协作能力。”
周海莉:
我的“梦”在绿油油的茶园里
本届大赛闭幕式上,作为获奖选手代表发言的周海莉成为全场的焦点。她用洪亮的声音讲述了她成长的故事。她的发言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主席台上的国家领导人也为她喝彩。
周海莉是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红茶条手工制茶项目比赛中,夺得该项目一等奖第一名,并作为近万名参赛选手的代表在大赛闭幕式上发言。
周海莉出生在广西一个偏远的贫困村,2011年当她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无力继续供她上学,这让小小年纪的她非常痛苦、迷茫。而在此时,同村一名在柳州上职校的同乡告诉她:现在国家有惠民政策,农村户籍的学生可以免费上中职。在国家的资助下,怀着新的梦想,周海莉来到了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就读茶艺专业。来到职校后,学校老师对她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班主任老师还帮她制订了学习成长计划,根据她的特长,建议她在手工制茶和茶艺方面进行突破。
手工制茶全是手工活,难度很大,讲究的是“手到、眼到、心到”,刚开始由于她对发酵的时间掌握得不好,揉捻手法不对,发酵不均匀,茶叶碎末率高,导致茶汤品质受影响。在老师和茶场师傅的带领下,周海莉不断练习,经过反复地练习,终于制造出了形色味俱佳的茶。手工制茶让她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自信。带着满满的信心,她参加了广西中职手工制茶比赛,并获得了参加全国大赛的机会。
比赛结束后,学校一校企合作茶厂厂长专门给她发来了邀请,希望她毕业后到茶厂工作。这位厂长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农村娃的吃苦精神,职校生的执著,年轻人的热情。”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周海莉内心充满了感激。她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她“读书有门,求学有路”,是职业教育让她学会了怎么做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的理想应该体现在那绿油油的茶园里,我心中那一缕茶香梦将与职教梦、中国梦同行。”
“痴迷”中医药的女孩
在技能大赛成果展会江西展台前,一位女孩将一杯杯泡好的养生茶端给展台前的人们,并介绍着她的养生茶的种种妙处,举止优雅而又不失大方。她叫古晓玲,是江西省医药学校中药系二年级学生。她展示的正是她所在学校教师在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处方基础上所研发的保健茶品,为了便于推广,将养生跟茶艺结合在了一起。
来自赣州寻乌农村的古晓玲从小对中药感兴趣,初中毕业后就选择到江西省医药学校学习中医药。虽然只是一名二年级学生,但谈起中医药,也是头头是道:“从药理方面讲,中药是治本、西药只是治标。虽然中药在药性方面有些缓慢,但对于像高血压这样长期治疗的疾病,我觉得还是选择中药好。”
来到医药学校,古晓玲如鱼得水,不但兴趣得以发挥,学到了中医药专业知识,而且通过系统学习,她也加深了对中药这一国粹的认识。“我觉得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应该好好地继承下去。相比西药,中医药有独到之处,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所以中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前景特别好的行业。”
眼下,许多大学本科生找工作都难,作为一名中职生,古晓玲和她的同学却没有这些担心。还有一年才正式毕业的她,刚刚被世界五百强之一的辉瑞公司录用,新学期开始就可以进公司实习了。尽管如此,外表纤弱的古晓玲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她说她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连锁药店,将传统中药发扬光大。
覃世文:
从获奖选手到“指导老师”
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指导老师,来自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覃世文给人们带来了惊喜。本届大赛,覃世文指导的学生王渭涛获得了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车身涂装项目一等奖、赵伍明获得二等奖。仅在三年前,他还是一名参赛选手,获得了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车身涂装项目二等奖第一名的成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自己带的学生获得佳绩,覃世文笑得格外灿烂,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谁能想到,这位20多岁的年轻指导教师是几年前从汶川大地震废墟上走来的职校生。失去了家园、校园的覃世文和他的同学被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伸出的救助之手所接收,免费接覃世文等111名北川职业高中学生来德州交专复课。
覃世文刚来德州交专就读时,还未走出地震的阴影。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覃世文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覃世文好学上进,老师们也对这个来自灾区却坚强、勤奋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2010年4月,通过层层选拔,覃世文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涂装项目冠军,并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当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技能涂装项目比赛。2011年,品学兼优的覃世文留校成为一名实训指导老师。
2013年,覃世文成为全国大赛车身涂装项目的指导教师。他感到了压力,但凭着一股韧劲,他查资料,向行业专家请教,到企业找技术人员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他和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指导。他深入研究分析每一个操作环节,每一个比赛项目他都和学生一起反复的训练,寻求一个最适合的练习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站在大赛领奖台上的覃世文笑得特别灿烂,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也更加沉甸甸。他说是职业教育让他在地震废墟上站起来;是职业教育点亮了他的青春梦想。
王大卫:
做守护部落的“勇士”
今年大赛,台湾地区代表应邀参加了技能大赛成果展,并参加了文艺展演。成果展上,台湾地区展台与大陆各民族地区展览相映成辉。台湾少数族群展示的民族服饰,以及各种手工艺品,呈现出独特民族文化风格,吸引着各方参观者流连驻足。
台湾地区展台前,一位皮肤黝黑、打着赤脚的小伙子正向人们讲解他所在民族的文化。他叫王大卫,来自台湾地区卑南族,是屏东大仁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据了解,台湾地区共有14个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次展览他们带来了四个族群的服饰以及手工艺品。王大卫向记者介绍了他所穿着卑南族服饰,他告诉记者,“我穿的裤子是纯手工制作的,是祖父传给我的,已经有60多年了。”
谈起自己的族群,王大卫十分自豪。卑南族有1万人左右,属于台湾地区比较小的一个族群,但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传统,“每到族群中重大活动,大家都会把那段时间空下来。”王大卫介绍说,为人们所熟知的歌手张惠妹就来自卑南族,在他眼中,张惠妹是一个很热爱自己族群的人。
谈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学习社工专业的王大卫表示他会选择回到自己的部落,为部落服务,“我们的年轻人一直在流失,在部落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回自己的文化。”说着,他拿起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琉璃珠,他说上面的图案是勇士的象征,在部落里只有勇士才可以佩戴。
第一次来大陆的王大卫对大陆地区民族文化充满了好奇。展览间隙,他会到各地展台转一转。看到各民族迥异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地区职教学生的高超技艺,他说“非常开眼界”,“内地很多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文化都不一样,在台湾地区能看到14个族群,而在这里就有五十多个民族。”有机会的话,他说他愿意多来大陆,跟大陆的学生多交流。
David:
体验区过“一把瘾”
除了正式比赛项目,大赛组织方设计的形式多样的观摩区、体验区,成为师生和民众最乐意去的地方。而这样的内容设计,不但让国内师生流连忘返,也让“老外”们大呼过瘾。
在中职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主办校,大赛组织方根据赛项特点,设计了“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体验展示区。走近偌大的体验区,除了展示的各种光伏、风电设备,还有“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讲台”。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体验区中央的光伏风能发电组装活动。
十几米长的大长桌上,十几位中外“体验者”忙得不亦乐乎,遇到难题,还会不时交流一番。这其中,坐在桌子一角的David格外专注,活也做得格外细致,一些体验者不时走过来向他请教。David来自澳大利亚,是该校一个合作项目的外籍教师,短期教授会计。他来天津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却赶上了该校承办的技能大赛,让他过了一把“瘾”。 既观摩了大赛,又体验了活动,David兴趣盎然,感觉非常好,“大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可以实际操作,可以参与其中。”David告诉记者,澳大利亚也有全国性的比赛,也需要经过一级级的选拔,到国家级比赛需要8个月左右的时间。和中国学生一样,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高,而且会为大赛进行精心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TAFE”模式享誉世界。据David介绍,在澳大利亚有比较规范的职业准入制度,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发放资格证书。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未来的职业取向。几年学习下来,他们就可以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澳大利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完一个专业,毕业生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感兴趣的领域,可以继续学。“不是只是一个领域的,好多领域都可以学。”
丁洋:
大赛现场直播“主播”
在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场外的一个角落,一个临时搭设的“转播台”将赛场实况实时传到赛场外。操作这些转播设备的就是该项赛事承办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他们同赛场内外其他志愿者一道,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也成为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丁洋,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志愿者,她的“角色”是现场直播主播音员。转播设备一旁,支起了一张课桌,这就是丁洋的“转播间”。坐在课桌旁,她会将赛场信息及时发布出去。学习自动化专业的丁洋,平时主要跟模具、电动化的东西打交道,以前没有接触过播音。谈及做志愿者“主播”的感受,她说见识到了专业以外的知识。“以前看到电视上的播音员都是一丝不苟的,会觉得是提前录好的。然而自己直播以后才知道远不是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挺烦琐的。”
虽然没有参加正式比赛,但丁洋对大赛并不陌生,因为大赛结束后,老师会将大赛相关情况向同学们介绍。另外,她和她的同学也都参加了初期的选拔,“能参加大赛的学生平时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像风电互补赛项,大多是在这个方面有一定潜能和有自己想法的同学。”遗憾之余,丁洋也表达了参加大赛的愿望,“虽然今年不能参与,明年也是有机会的,一次没选上还可以选第二次的。”
除了拓展了知识面,作为一名大赛志愿者,丁洋觉得有许多收获。在她看来,志愿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团队协作、配合。“每个人的责任都不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有事就不干了,需要责任心和协作能力,如果你自己负责的东西你没有把它做好,或者到真正比赛的时候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的话,出现了失误后果就比较严重,所以作为志愿者可以锻炼你的责任心、协作能力。”
周海莉:
我的“梦”在绿油油的茶园里
本届大赛闭幕式上,作为获奖选手代表发言的周海莉成为全场的焦点。她用洪亮的声音讲述了她成长的故事。她的发言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主席台上的国家领导人也为她喝彩。
周海莉是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红茶条手工制茶项目比赛中,夺得该项目一等奖第一名,并作为近万名参赛选手的代表在大赛闭幕式上发言。
周海莉出生在广西一个偏远的贫困村,2011年当她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无力继续供她上学,这让小小年纪的她非常痛苦、迷茫。而在此时,同村一名在柳州上职校的同乡告诉她:现在国家有惠民政策,农村户籍的学生可以免费上中职。在国家的资助下,怀着新的梦想,周海莉来到了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就读茶艺专业。来到职校后,学校老师对她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班主任老师还帮她制订了学习成长计划,根据她的特长,建议她在手工制茶和茶艺方面进行突破。
手工制茶全是手工活,难度很大,讲究的是“手到、眼到、心到”,刚开始由于她对发酵的时间掌握得不好,揉捻手法不对,发酵不均匀,茶叶碎末率高,导致茶汤品质受影响。在老师和茶场师傅的带领下,周海莉不断练习,经过反复地练习,终于制造出了形色味俱佳的茶。手工制茶让她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自信。带着满满的信心,她参加了广西中职手工制茶比赛,并获得了参加全国大赛的机会。
比赛结束后,学校一校企合作茶厂厂长专门给她发来了邀请,希望她毕业后到茶厂工作。这位厂长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农村娃的吃苦精神,职校生的执著,年轻人的热情。”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周海莉内心充满了感激。她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她“读书有门,求学有路”,是职业教育让她学会了怎么做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的理想应该体现在那绿油油的茶园里,我心中那一缕茶香梦将与职教梦、中国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