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藏书题跋考释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iy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铁瓶巷,曾有一所大宅院,名曰过云楼,是清代宁绍道台顾文彬收藏文物之所。过云楼以收藏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同时,顾氏藏书不少,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的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顾氏藏书才为世人所知。
  2012年6月,随着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1.88亿元的价格拍下四分之一过云楼藏书,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藏书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179种、1292册组成。这批藏书中,留下了许多题跋,内容大多集中在版本、校勘上面,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注重藏书题跋是清代江南藏书家的传统,吴中藏家尤为着意。顾氏秉承传统,注重收藏名家题跋之古籍善本,弥足珍贵,现将其中部分藏书题跋考释如下。
  《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元刻本,10册,纸本,杜大珪编纂,海内外孤本,历经明末毛氏汲古阁、清朝鲍氏知不足斋递藏,是列入《中华再造善本》中的两部私人藏书之一。鲍廷博移录孙星衍跋于丙戌年(道光六年,1826),云:“杜大珪《续名臣碑传琬琰录》上下两集,十六卷,不载于《宋史·艺文志》,惟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著录。《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前集二十七卷,中集五十五卷,下集二十五卷,《续集》上、下十六卷。眉州进士杜大珪编集。予读其书,大有分法。于前集、中集、下集百七卷,上迄建隆,下至绍兴,随编其成书三集,皆载原文。《续编》十六卷,仿例于前三集,而于宋人述事,不敢过为褒贬之辞。且书成于南渡之世,故老旧闻未尽散失,间有可补正史之阙焉。右录平津馆孙渊如先生语,时丙戌三月,朔渌饮,鲍廷博识”。徐渭仁跋云:“此书四库未经采录。天一阁廑有明人写本。此本十六卷,岿然独存,为绝无廑有之书,主者宝之。按,此书体例稍变于前书,所采皆国史,实录遗闻侠事之见于著录者。以文谓仿例于前,非也。渭仁。”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家世经商,殷富好文,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徐渭仁,字文台,号紫珊,生卒之年不详,上海人。收藏碑帖甚丰,精于鉴赏,多藏佳拓古器,因购得隋代开皇年间《董美人碑》,遂自号隋轩。注重收藏本地文献,先后在江南民间收书,累计近万册。
  《谈苑》六卷,明抄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两部明抄本,未见刻本。此本内有二朱笔校,一为黄丕烈校(朱笔)、一为顾锡麒校(绛红),另一墨笔校者,亦黄氏笔也。顾锡麒跋语:“《孔氏谈苑》,《提要》作四卷,《艺海珠尘》作五卷,而此作六卷。微有多寡其实一也。此本向藏黄荛圃家,曾加校勘,惜未精审,黄氏书散后辗转入余家,即以艺海本对校补其脱略,犹未足为尽善尽美也。竹泉顾锡麒识。”。顾锡麒,字竹泉,一字敦淳,别号謏闻斋主人,太仓人。以藏书富名于当地,藏书楼为“謏闻斋”,藏书中有宋版元刊数百种。
  《易传》十卷,附录后语一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胡震亨刻本。以字迹审之,书口上及行间墨笔校注者,当为黄丕烈手迹,下方小字者为张绍仁手迹。黄丕烈士礼居藏有毛氏汲古阁旧藏明抄本《易传》十卷本,张绍仁借此影宋本校此本。张绍仁题记云:“借影宋本《易传》于黄荛翁所,荛翁以此校本属为重勘,拾遗补缺又得一百五十余字,记于下方云。绍仁。”张绍仁,字学安,号讱庵,苏州人。所藏元明刊本颇多,黄丕烈曾多次造访其藏书楼,并借观其藏书,由此结为挚友,黄氏还专门评论过张绍仁校书之精:“讱庵校书,心到眼到手到,在朋友中无出其右。故其书俱善。近闻稍稍易出,如有得之者,莫以寻常校本视之。”
  《竹素山房诗集》三卷、《附录》一卷、《闲居录》一卷,元吾丘衍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鲍抄一部,此当为鲍校本。戴光曾跋云:“余与鲍丈渌饮交二十余年矣。余之性爱古书及摉罗前人秘笈,皆得渌饮讲习讨论,匡所不逮。每获异书,相与传观、订正以为乐。渌饮老年贫病且多家累,不通音问经年矣。癸酉五月十五日,忽偕夏君俨过余,形神枯槁,索然意尽。自云:‘生平以书为命,今开卷辄忘精神,不自检束,所藏之书,半为不肖子孙变卖,悲不能再向此中讨生活矣。’余闻之酸鼻,自恨无力稍为佽助,既去。因检渌饮归余之书,此二册系渌饮手校增订之本,久假未归者,既叹渌饮老境之衰,益惜秘书之不可再得,因附记于此。松门戴光曾。”戴光曾,字松门,号谷原,居吴泾桥,生卒年未详。岁贡生,官至河工同知。生性耿介,不谙迎送往来之事。与黄丕烈有私交,黄丕烈曾夜访其藏书楼“从好斋”,遍阅所藏书,作诗赠之有句云:“从好招朋共,伤心失子牙”。家藏抄本甚多,题跋和校勘图书数十种。
  《金石三例》十卷,附古文词类纂目文章精义。清乾隆二十年(1755)卢氏雅雨堂精刻本。有秋谷藏本、青芝山人、潘印贵生、三松老人之曾孙、草庐中一秀才、潘九、古吴潘贵生印记等钤印。首有潘贵生手录王芑孙跋云:“余翻阅是书二十余年,随手点识,不择丹墨。门下士有欲借度其批点者,余靳弗与。非靳之也,因前此逐时信笔,重沓漏略,既所弗免,且有自相矛盾处,未可为学子津梁故也。比吾友江铁君试白门归,觅此本赠余,辄合前后所阅,手自重度一过。会余病痁,呻吟之余,精神未复,或尚有复重未可知。异日门人中有为余稍加删替并,余今所作《碑版广例》合刻行之,虽谓之《金石四例》可也。嘉庆十三年,岁在戊辰重九后三日。楞伽山人自识于沤波舫。” 王芑孙(1755—1818),字念丰,号铁夫,苏州人。富于藏书,自谦仅藏书万卷,为亲家黄丕烈作《陶陶室记》,为吴翌凤《借书图》题诗。潘贵生(1834—1881),又名潘康保,字良士,号青芝山人,苏州人。咸丰九年举人,官湖北知县,富收藏,曾与陆心源争购南宋本《南齐书》。
  《中吴记闻》六卷。明未汲古阁刻本。何焯题跋:“毛斧季从昆山叶九来借得旧录本,乃其先文庄公菉竹堂所藏故物,开卷有文庄名字官衔三印,卷末一行云:‘洪武八年从卢公武假本录传。’此书始自公武,访求校定,复出于世。此同邑录传之本,宜其可从是正也。友人王受桓借得斧季勘本,予复传焉,因记其所自。康熙庚辰十二月十九日,雪霁窗明,呵冻书。焯。”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茶仙,苏州人。家有藏书数万卷,吴下多书估,他从之访购宋元旧椠及故家抄本,至蓄书数万卷。但非常可惜的是他死后,其著作和藏书大都已经散佚,因而流传甚少,至今所流传下来的藏书,只为凤毛麟角。
其他文献
在学科齐全、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大学有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机构——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它确立了史论研究、肖像创作、环境设计、宗教雕塑的科研方向。正陆续完
Non-barrier mudflat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s examined to obtain preservation potentials and deposition rates over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preservation p
从1998年开始有些美术院校对招生入学考试进行了改革,特别是设计类考试题型的变化给那些有天赋的孩子们带来了机遇。为了使他们走进美术院校,各个学校纷纷办考前美术补习班,
北京市2000年举办的“龙卡杯——中外摄影家聚焦北京”活动,邀请了50名国外著名摄影家和20名中国著名摄影家光临北京,围绕“北京——历史、城市、人民”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活
我对文生的初步印象,是从他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了,但也只是外貌及其举止坐行。那时他是一个帅小伙,人聪明,画画得好。及至他毕业留校,我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人随和,思维
首次将列率谱分析的方法引入到随机海浪的研究。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下实验室资料 ,对列率谱与频率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列率频对频率谱高频部分有明显改善 ,特别对二倍频含
中国是武术大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武术大师。就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仍然有很多的学校在开设武术科目的训练。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过去进行武术训练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现
治印先求入印入字,如演员入角色,调神态、思言行,入何处去。如周公瑾之说法:“要知古今即是自己,自己即是古今,才会变化。” India first Indian press into the word, suc
众所周知,ENSO(El Nio/Southem Oscillation)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最强的气候信号,与El Nio(La Nina)相应的正(负)海温距平(SSTA)主要分布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the average value of surface heat flow in the Yinggehai Basin is calculated and it turns out to be 84.1 mW/m2. The thermal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