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例,分析共享工程建设模式,提出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政府主导为关键,以资源建设为支撑点,以服务创新为着力点的共享工程基本模式,从而建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7.014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7-0049-03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aking Langfang City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the CaseGan Yi
(Langfang Library,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ase of Langfangs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essay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sharing project.In addition,the essay suggested that a basic construction mode for sharing project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the masses cultural demands,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as the key,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and the service innovation as the focus,so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construct a beneficial project of meeting the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culture.
[Keywords]cultural;information resources;project for sharing;model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现代通信、传播技术,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直接传送到城乡基层群众身边的一项国家级文化重点建设工程[1]。廊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坚持从地方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入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统一联网、资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网。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经建立了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级支中心,366个基层站点,在共享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又收集了45万册电子图书、5 400种电子期刊、10个专题数据库、近20部地方戏曲、700余部农业种植、养殖视频资料及地方实时动态新闻、消息发布等,积累数字资源达10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整合与提高并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廊坊市按照国家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以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在原来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添置新的机器设备,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起开展文化信息服务的平台,提出实行统一服务、分级管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坚持调查研究先行,组成专门调研组,调查了解现状,明确各地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安装场地及内外部环境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开专业技术人员研讨会,并请专家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国家、省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别购置了交换机、磁盘阵列柜、不间断电源、投影仪、PC机、卫星接收设备等,以此搭建共享网络,使各站点既能成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其次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采取先试建、再推广,先建网、再提高的方法,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先在各县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确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视、财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础较好、技术过硬的乡镇建立基层服务站点(中心),通过首批基层服务站点的实际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辐射和带动其它乡镇,充分展示了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渠道。
1.2 硬件管理与软件管理并举,着力提升共享工程的建设水平
共享工程的管理我们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总原则。在硬件管理上,做到“六条规定”,一是共享设备系国有资产,必须加强管理,防止丢失和损坏。二是网络设备是专用器材,不得挪作它用,更不准改变使用性质。三是网站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四是为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防止无关人员修改栏目内容、后台管理的口令密码,只能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掌握。五是网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把握它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不能把它与网吧混为一谈。六是不准利用网站制做、传播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和游戏,以及党纪国法所禁止的其它内容等。以此,确保网络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在软件管理上,坚持“三突出”,即突出标准、突出监管、突出宣传。在标准上,先后制定了县级支中心验收标准、基层服务站验收细则等标准,为进一步组织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增强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发展。在监管上,掌握资源建设的进度和数据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整,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委托外包、馆外进行资源制作的,更要及时检查数据加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以确保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宣传上,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我们始终把对共享工程建设和意义的宣传摆在重要位置,动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宣传,《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廊坊日报》、《蓝色周末》、地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廊坊市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在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近万条相关信息,有力地提高了共享工程建设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1.3 外购与自建相补,建设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因此,我们在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坚持贴近百姓、方便群众、服务大众的原则,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信息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首先是新购置、整合了国内书刊文献和大型的专题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报纸数据库、清华同方年鉴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等;其次是自建了一批数据库,如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廊坊文物资源数据库、廊坊旅游资源数据库、廊坊人才数据库、浩然文学数据库等,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文献,增强资源的地方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再次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共享工程的覆盖力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信息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连接起来,以建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1.4 聘用与培训并举,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采取聘用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队伍。建设之初,我们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合作方,由他们提供网络搭建、软件研发、网站制做、系统集成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合作方必须保证随时能够对共享工程技术给予长期支持,从而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了培训规范标准,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图书馆员和基层文化站点管理人员专门进行培训,全市共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00余人次,做到了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维护不断档、服务不缺失,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 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在对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考证,以及在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解决过程的感受,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2.1 文化需求多层次性及传输方式多样性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较,仍然是滞后的,特别是随着物质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需求愈来愈高,这种增长与不足的矛盾,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带来了质的飞跃,这就为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文化服务的缺失,文化需求的增长,传播技术的变革,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驱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成为顺势而为的英明之举。廊坊市在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一致称赞,共享工程使他们希望得到丰富文化资源的想法得以实现,使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或就近就能获得需要的文化资源,空中课堂、基层网校、网上文化交流、各种特色文化版块等形式极大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基层文化阵地的号召力大大加强。同时,共享工程建设也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特别是针对农村需求种类多、地域广、分散性强、个性化明显的特点,确保终端服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掌握,能够方便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更新与检索,能够准确把握群众最希望得到、最愿意利用、最具有实效的资源需求。总之,要使之更具影响力,必须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构建系列服务体系。
2.2 政府主导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这就决定了这项工程的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其必须由政府通过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以政府投入兼具社会共建来实现。廊坊市的试点工作,是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主管部门给予一定投入的基础上,采取市、县两级财政按5∶5比例分别投入的方式运作,2006年以来的4年间已投入近2 000万元。从廊坊市的投入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支撑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引进最终还需要国家中心、省级中心的支持,市级及县级的能力仍然有限。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共享工程建设的主体——图书馆,要把实施共享工程当作实现和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的难得机遇来对待,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主动建设。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管理职能,并争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而作为各级政府,其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将对工程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才能使共享工程在人力、物力、技术上得到有力保障,促使共享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3 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资源建设[2],最终目标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廊坊市在共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共享国家中心和省中心的资源;二是购入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数据库等数字文献;三是自建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又可分为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种,对于国家中心和省中心及市域内自建资源属于无偿使用,而购入资源因为涉及版权以及补充更新问题,则要收取使用费。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资源是共享工程的生命力,没有丰富多彩、充足完善、不断更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增强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可续性,就要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族的、传统的、满足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优秀文化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其它系统建立的资源库、素材资源库等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多方面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3],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生动多样,并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资源类别、不同设施条件的需要。
2.4 拓宽服务方式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凝聚力
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终服务都是服务基层,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影响力,决定着共享工程能否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品工程。廊坊市在试点运行中,主要是抓住了两点。首先是信息服务及时。坚持丰富资源、及时更新、贴近群众的原则,使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气象信息、务工招聘信息、农牧产品销售信息、特色文化视频等,保证文化信息的公开、及时获取。其次是开展一些可服务内容。如网上读书会、春节写春联、农业科技征文、网上跟我唱等活动,增强服务的互动性,扩大工程的影响力,我们也深深感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做法有: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和活动开展服务,如利用“七一”开展纪念党的生日的互动活动,利用暑假组织爱国主义电影展播活动,利用春节开展网上献春联活动,发掘本地文化特色产品开展专项服务等。二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特别将具本馆特色、本地特色的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进行专题互动跟踪服务等;三是整合各种资源网,加强区域和特色网络横向链接,提高网络传输面,增强横向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四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方式,如利用QQ、论坛、博客建立特色文化群,借鉴行风评议开展网上行业知识咨询平台等等,拓宽服务空间。以此,才能增强共享工程的凝聚力,真正使群众想用、爱用,发挥出共享工程的应有作用。
通过以上4点,我们可以建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一个基本模型:
3 结 语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数字化资源服务的重大公益性的文化工程,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政府主导为关键,以资源建设为支持点,以服务创新为着力点,坚持“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机制都是好机制,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办法都是好办法,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途径都是好途径”的基本原则,着力搭建并完善良性循环的“建设→传输→服务→使用→反馈→提高→再建设”的闭环信息流体系[4],紧紧围绕共享这一核心,依据不同地域实际,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横向协作,协从配合,建设特色,优化服务,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与自建相结合、标准兼容与广纳相结合、服务互动与特色相结合、管理自主与创新相结合的共享资源网,真正使之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中国文化报,2007-04-17.
[2]李忠昊,陈雪樵.基层文化建设的奇葩——四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J].图书馆建设,2008,(2):6-7,53.
[3]张君超.探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省级分中心建设模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疆省级分中心建设情况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2):35-37.
[4]张彦博,刘刚,王芬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创新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1):1-9.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7.014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7-0049-03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aking Langfang City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the CaseGan Yi
(Langfang Library,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ase of Langfangs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essay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sharing project.In addition,the essay suggested that a basic construction mode for sharing project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the masses cultural demands,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as the key,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and the service innovation as the focus,so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construct a beneficial project of meeting the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culture.
[Keywords]cultural;information resources;project for sharing;model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现代通信、传播技术,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直接传送到城乡基层群众身边的一项国家级文化重点建设工程[1]。廊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坚持从地方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入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统一联网、资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网。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经建立了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级支中心,366个基层站点,在共享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又收集了45万册电子图书、5 400种电子期刊、10个专题数据库、近20部地方戏曲、700余部农业种植、养殖视频资料及地方实时动态新闻、消息发布等,积累数字资源达10TB,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整合与提高并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廊坊市按照国家中心的标准规范要求,紧紧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以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园网、有线电视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为依托,在原来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添置新的机器设备,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中心、技术支持中心,搭建起开展文化信息服务的平台,提出实行统一服务、分级管理,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坚持调查研究先行,组成专门调研组,调查了解现状,明确各地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安装场地及内外部环境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召开专业技术人员研讨会,并请专家论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国家、省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别购置了交换机、磁盘阵列柜、不间断电源、投影仪、PC机、卫星接收设备等,以此搭建共享网络,使各站点既能成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其次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采取先试建、再推广,先建网、再提高的方法,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先在各县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确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视、财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础较好、技术过硬的乡镇建立基层服务站点(中心),通过首批基层服务站点的实际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辐射和带动其它乡镇,充分展示了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渠道。
1.2 硬件管理与软件管理并举,着力提升共享工程的建设水平
共享工程的管理我们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总原则。在硬件管理上,做到“六条规定”,一是共享设备系国有资产,必须加强管理,防止丢失和损坏。二是网络设备是专用器材,不得挪作它用,更不准改变使用性质。三是网站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四是为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防止无关人员修改栏目内容、后台管理的口令密码,只能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掌握。五是网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把握它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不能把它与网吧混为一谈。六是不准利用网站制做、传播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和游戏,以及党纪国法所禁止的其它内容等。以此,确保网络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在软件管理上,坚持“三突出”,即突出标准、突出监管、突出宣传。在标准上,先后制定了县级支中心验收标准、基层服务站验收细则等标准,为进一步组织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增强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发展。在监管上,掌握资源建设的进度和数据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整,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委托外包、馆外进行资源制作的,更要及时检查数据加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以确保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宣传上,为了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我们始终把对共享工程建设和意义的宣传摆在重要位置,动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宣传,《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廊坊日报》、《蓝色周末》、地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廊坊市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在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近万条相关信息,有力地提高了共享工程建设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1.3 外购与自建相补,建设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因此,我们在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上坚持贴近百姓、方便群众、服务大众的原则,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信息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首先是新购置、整合了国内书刊文献和大型的专题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报纸数据库、清华同方年鉴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等;其次是自建了一批数据库,如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廊坊文物资源数据库、廊坊旅游资源数据库、廊坊人才数据库、浩然文学数据库等,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文献,增强资源的地方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再次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共享工程的覆盖力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信息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连接起来,以建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1.4 聘用与培训并举,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采取聘用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队伍。建设之初,我们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合作方,由他们提供网络搭建、软件研发、网站制做、系统集成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合作方必须保证随时能够对共享工程技术给予长期支持,从而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了培训规范标准,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图书馆员和基层文化站点管理人员专门进行培训,全市共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00余人次,做到了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维护不断档、服务不缺失,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 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在对廊坊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考证,以及在建设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解决过程的感受,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2.1 文化需求多层次性及传输方式多样性是共享工程建设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较,仍然是滞后的,特别是随着物质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需求愈来愈高,这种增长与不足的矛盾,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带来了质的飞跃,这就为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文化服务的缺失,文化需求的增长,传播技术的变革,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驱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成为顺势而为的英明之举。廊坊市在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一致称赞,共享工程使他们希望得到丰富文化资源的想法得以实现,使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或就近就能获得需要的文化资源,空中课堂、基层网校、网上文化交流、各种特色文化版块等形式极大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基层文化阵地的号召力大大加强。同时,共享工程建设也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特别是针对农村需求种类多、地域广、分散性强、个性化明显的特点,确保终端服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掌握,能够方便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更新与检索,能够准确把握群众最希望得到、最愿意利用、最具有实效的资源需求。总之,要使之更具影响力,必须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构建系列服务体系。
2.2 政府主导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这就决定了这项工程的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其必须由政府通过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以政府投入兼具社会共建来实现。廊坊市的试点工作,是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主管部门给予一定投入的基础上,采取市、县两级财政按5∶5比例分别投入的方式运作,2006年以来的4年间已投入近2 000万元。从廊坊市的投入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支撑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引进最终还需要国家中心、省级中心的支持,市级及县级的能力仍然有限。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共享工程建设的主体——图书馆,要把实施共享工程当作实现和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的难得机遇来对待,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主动建设。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管理职能,并争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而作为各级政府,其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将对工程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才能使共享工程在人力、物力、技术上得到有力保障,促使共享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3 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资源建设[2],最终目标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廊坊市在共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共享国家中心和省中心的资源;二是购入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数据库等数字文献;三是自建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又可分为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种,对于国家中心和省中心及市域内自建资源属于无偿使用,而购入资源因为涉及版权以及补充更新问题,则要收取使用费。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资源是共享工程的生命力,没有丰富多彩、充足完善、不断更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增强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可续性,就要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族的、传统的、满足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优秀文化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其它系统建立的资源库、素材资源库等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多方面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3],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生动多样,并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资源类别、不同设施条件的需要。
2.4 拓宽服务方式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凝聚力
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终服务都是服务基层,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共享工程建设的影响力,决定着共享工程能否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品工程。廊坊市在试点运行中,主要是抓住了两点。首先是信息服务及时。坚持丰富资源、及时更新、贴近群众的原则,使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气象信息、务工招聘信息、农牧产品销售信息、特色文化视频等,保证文化信息的公开、及时获取。其次是开展一些可服务内容。如网上读书会、春节写春联、农业科技征文、网上跟我唱等活动,增强服务的互动性,扩大工程的影响力,我们也深深感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触角。做法有: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和活动开展服务,如利用“七一”开展纪念党的生日的互动活动,利用暑假组织爱国主义电影展播活动,利用春节开展网上献春联活动,发掘本地文化特色产品开展专项服务等。二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特别将具本馆特色、本地特色的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进行专题互动跟踪服务等;三是整合各种资源网,加强区域和特色网络横向链接,提高网络传输面,增强横向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四是不断创新网络服务方式,如利用QQ、论坛、博客建立特色文化群,借鉴行风评议开展网上行业知识咨询平台等等,拓宽服务空间。以此,才能增强共享工程的凝聚力,真正使群众想用、爱用,发挥出共享工程的应有作用。
通过以上4点,我们可以建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一个基本模型:
3 结 语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数字化资源服务的重大公益性的文化工程,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政府主导为关键,以资源建设为支持点,以服务创新为着力点,坚持“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机制都是好机制,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办法都是好办法,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途径都是好途径”的基本原则,着力搭建并完善良性循环的“建设→传输→服务→使用→反馈→提高→再建设”的闭环信息流体系[4],紧紧围绕共享这一核心,依据不同地域实际,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横向协作,协从配合,建设特色,优化服务,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与自建相结合、标准兼容与广纳相结合、服务互动与特色相结合、管理自主与创新相结合的共享资源网,真正使之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中国文化报,2007-04-17.
[2]李忠昊,陈雪樵.基层文化建设的奇葩——四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J].图书馆建设,2008,(2):6-7,53.
[3]张君超.探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省级分中心建设模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疆省级分中心建设情况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2):35-37.
[4]张彦博,刘刚,王芬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创新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