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见哭声的儿童医学中心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院初期,《新民周刊》在报道中曾用“听不到哭声的儿童医院”来形容这家医院内的就医环境。
  早在筹建时期,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谢丽娟女士就指出,中外合作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应该是国际化的“花园式”儿童医院。因此,儿中心从建筑到设施都精心设计。
  丰富的色彩、弧形的屋顶,想为患儿带来一份宁静;没有花粉柳絮,没有灌木松针,为的是避免孩子扎伤和过敏;微型的儿童乐园、图书馆,为的是让患儿没有被隔离、被遗弃、被冷落的感受;病房里的一柜一椅,为的是体恤照看孩子的父母。在这里,大型检查设备变身汽车超人和海底世界,医护人员穿上了花衣裳、戴上了花帽子,连听诊器也是色彩斑斓的。在开院之时,儿中心就以无数个首创传递政府对孩子的关爱。儿童健康节、儿童安全周、罗医生义卖……儿中心有着属于自己的节日和文化,无哭声、无味道、环境适宜——人文服务隐藏在儿中心的每一个角落。

开创医务社工“上海模式”


  社工——至今还是一个新鲜词,十多年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专职社工团队。
  现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副书记的季庆英,此前曾做过10年新生儿科医生。2001年,季庆英只身赴香港大学攻读社会工作学硕士,成为中国儿童医院中获得社工专业硕士学位的第一人。她总爱随身带些好玩的东西,看到医院里不安的小朋友,就给他们一件,孩子马上就笑了,原本紧张焦虑的父母也会放松下来。季庆英说,社工是一门发掘人的潜能,促进社会美好的工作,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医护人员一个细微的表情,一个随手的给予就能传递医疗中的温度。
  医务社工诞生于一百多年前。1905年,美国麻省总医院首先雇佣了社会工作者,标志着现代医务社工的开始。2004年,季庆英获得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后,回到儿中心开设了国内儿童专科医院中首个医院社会工作部。
  2009年,发展“医务社会工作”首次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上海市政府全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如今在上海所有医疗机构,几乎都设立了社工岗位。
  医务社会工作者并非志愿者,他们融入临床一线,开展专业服务,如患儿及家庭社会心理评估、持续性心理咨询、家庭支持小组、患儿及家庭危机干预服务、跨团队舒缓照护与哀伤支持、出院计划与社区资源链接服务,重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医疗救助与经济援助服务、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等等,等等,通过社工咨询、社工查房、医护转介以及家属求助的方式筛查与评估患儿与家庭动态多样的需求。
  社工不仅在临床服务方面卓有成效,在科研教学等多方面也不断探索和前进。2008年,儿中心社工部首先获得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先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尝试医学人文教育新形式。在渥太华教学项目中。儿中心承担社会、政策及心理教育课程。迄今,儿中心社工部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文章20余篇,发表SCI文章3篇,出版专著1本,翻译1本,参与编写国家社会工作蓝皮书,主要负责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撰写。为了推动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之发展,儿中心还定期举办国际会议,邀请海外专家巡讲,让更多的社工获益。
  十多年来,医务社工部创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公益慈善品牌项目有20余项,得到知名企业、基金会、社会名流等仁人志士的关注与支持。医院成为上海市医疗机构首批“志愿者服务基地”,每年有3000余人次的志愿者到儿中心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各类服务,年服务小时达6000小时,覆盖7000余人次。
季庆英带领的社工团队。

  儿中心医务社工部以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挥引领作用,参与牵头创建了国内首家医务社会工作学术组织——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出版《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案例)》;为推动政府出台“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设置》政策,上海医务工作者标准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跻身为全国社会工作规范化服务示范单位、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
  作为国内医务社工的引领者,季庆英每年带领团队到全国各地宣传推广医务社会工作,告诉他们社会义务工作可以做什么,能给医疗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能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能给医护人员带来什么样的成长。
  上海医务社工的工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2016年,季庆英撰写的“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被正式收录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编辑Franklin教授评价说:“这是《全书》2016年收录的最成功的一篇国际视野的社会工作文献之一”。

“病员学校”,圆病童上学梦


  住院治疗的日子是痛苦和煎熬的,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研究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两周后还会持续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比如沮丧、不安、焦虑,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而长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对将来患儿康复后回归社会是个极大的阻碍。
  为了能使患儿,特别是遭受恶性肿瘤折磨、或是正从重大手术中康复、或是试图克服身体残障的孩子,在住院时仍能获得知识的浸润、艺术的熏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不断探索着各种可能。
  来自江西的欢欢(化名)患有肾母细胞瘤,化疗、手术、再化疗,他们一家在医院来来回回已经一年多。由于生病,早该上学的欢欢无法进入校园。有一天,正在輸液的欢欢拿到一张课程表,护士阿姨告诉他,儿中心“聚德大不同学园”开课了。“我爱画画!”欢欢脱口而出。下午,欢欢就坐进了课堂,跟着老师一起画着他心中的校园。从那以后,欢欢总是期待学园开课的日子,无论是美术、音乐或是泥塑,他一节都不拉下。
其他文献
漫步浦东,由一道围网隔开的两个区域,被人形象地称为“关内”和“关外”。“关外”这10平方公里的区域,便是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1991年,朱镕基出访西欧五国,向外宾解释道:“中国的保税区,就是你们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  1990年浦东宣布开发开放五个月后,一行人从四面八方、坐车坐船、穿越芦苇荡,在一栋简陋两层小楼上,宣布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境内关外”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
半年前,我坐在幼儿园的教室面试,头一个问题很简单,谁在家看孩子啊?第二个问题很难,孩子现在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对这个问题的厌恶溢于言表。我敢保证,幼儿园里有一头怪兽,它给小孩子贴上优点和缺点的标签,它鼓励孩子服从,惩罚捣蛋的孩子,它让孩子学习,掌握文明社会的规则,它似乎很大个儿,却又是隐身的。  英国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有一篇文章叫《幼儿园里的怪兽》,这篇文章关注的是小孩子的语言问题。有一
55处世界遗产知多少?让我们跟着画家的足迹,一起游遍祖国的好山好水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遺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共和国70周年生日来临之际,中国海军第一艘大型两栖攻击舰下水,我军的登陆作战能力将得到划时代的飞跃。此时此刻,回想起69年前我军的海南登陆战役,令人无限感慨。  当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举国欢庆之时,祖国南端的海南岛却仍被国民党残军占据。面对琼州海峡的天堑和拥有50艘舰艇、20多架飞机的10万余国民党守军,解放军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创造了以木帆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唐朝武周时期的政治家,任大理寺寺丞期间判决积案,无一冤诉,对大唐社稷贡献颇多。然而比政治家面貌更深入人心的是其“神探”之名,在各种民间故事和影视作品中都有狄公的身影,他以“青天大老爷”的形象出现,断疑案奇案,寄托了人们对于妙手侦探的幻想。《大唐狄公案》正是讲述狄仁杰探案的系列图书,在一桩桩神秘莫测的案件中,精妙的故事让人拍案叫绝,狄仁杰的谋略与风采更是令人叹服。  《大唐狄公案》以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  当本刊在做一系列的改革开放40年报道时,城市的发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大命题。过去40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国城市和城镇化的转瞬质变可以媲美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任何一次重要转折。  开放是风,改革为潮,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成长的道路。为此,本刊从全国657个城市中选取了除北上广之
《我生命的第一天》 [ 意] 保罗· 杰诺韦塞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  余华的《第七天》意大利语版是2017年8月出版的,开始看《我生命的第一天》时,疑心杰诺韦塞从余华的作品中获得了灵感。但实际上,两部作品虽然都讲述了七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围绕着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一些极端的事件,但杰诺韦塞的作品和《第七天》截然不同。  《我生命的第一天》讲述了四个人绝望自杀的故事,但没有丝毫《第七天
2007年至2010年,科幻小说家韩松创作了长篇小说《高铁》,这也是中国高铁出生、起步和快速成长的岁月。在他开始动笔的一年之后,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快线呼啸着驶出车站,设计时速为300至350公里。  高铁最早给韩松的感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日本的新干线。日本的新干线开通于1964年10月1日,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当时,中国的电视和出版物上,日本的新干线出现的频率很高,那像子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30日报道,当天,被传在乌克兰遇害的俄罗斯记者阿尔卡季·巴布琴科现身一场记者会,他本人安然无恙。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局长瓦西里·格里察克在记者会上表示,散布巴布琴科遇害的消息是特别行动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防止他被谋杀。按照他的说法,是俄罗斯情报机构企图谋杀巴布琴科。  “为了组织(谋杀)行动,俄罗斯情报机构雇傭了一名乌克兰公民,此人的任务是花钱找到执行谋杀的人。这名乌克兰公民
我住的南京下关火车站地界,周遭屋舍陈旧,人们衣着也朴素。卖的早点大多是面条、大饼、油条、糯米团,鲜见有卖小笼汤包的。原因是这里住的大多是豫皖川陕讨生活的人,两三元糊个肚儿圆就行了。小籠包,六元一屉,太贵,反而不好卖。  一条马路上有十几家卖烧饼的小摊子,生意都很红火。  公寓门口的烧饼摊主是一对夫妻,安徽庐江县人。“江北人大架子,出门穿个大褂子。”自五更起,男人就身罩蓝色长衫,推着烧饼炉出摊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