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8年7月1日成立以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研所)走过了61载岁月,在这跨度长达半世纪的时空区间,医院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儿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发生了哪些难忘的故事?涌现出了哪些感人集体和感人事迹?
近日,儿研所在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发起了“说出你与雅宝路2号的故事”活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庆祝61岁生日。政府机关、媒体单位、业内同行和众多网络大V都对这次医患正能量传递给予了关注和支持。儿研所宣传中心负责人池杨表示,策划这次活动的初衷很简单:“我们想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了解雅宝路2号的故事,感受医学工作者的无悔青春,感受医患间生死相交的情意。”
短短几天时间,有1.1亿网友通过这次线上互动,了解了走过61年奋斗历程、继续迈着坚定步伐走在守护儿童生命健康道路上的儿研所,有1200余名网友参与了话题讨论,用简单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他们与儿研所的故事,这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感激、有祝福。本刊记者从网友互动中梳理、撷取若干留言,从一朵花中见生命这座花园之和谐与美,从一颗水珠中感生命这片海洋之浩瀚与珍贵。
平凡中不凡
在儿科医院里,病房就像一个特别的战场,面对依从性无法保证的儿童,儿科医生需要既精通医术,又要掌握儿童心理,一个前来就诊的患儿,往往有数位家长陪同,对医生的心力、体力、精力都是巨大考验。
“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切为了健康的孩子”,大江南北的父母带着患有疑难杂症在本地难治愈的孩子来到首都北京,来到儿研所。这里,对于万千父母而言,是给予家庭新希望的起点,也是通往新生活的拐点。
2015年的冬天,一位家长的宝宝被当地医院误诊脱髓鞘,当这位家长被告知孩子有生命危险时,立刻动身前往北京,首选儿研所,挂了普通号,一个姓高的年轻医生看过片子后斩钉截铁地对患儿家长表示,放心,不是脱髓鞘,生命没问题。“那句肯定的话语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很感谢高医生,感谢儿研所。”
2017年,一位家长3岁的闺女的脸颊上起了一个五分硬币小一点的包,开始以为是蚊子叮的,过了好久都没下去。去别家医院,被告知是毛母质瘤,只能手术切除,会留疤,并且床位紧张。考虑到留疤的事情,这位家长又去儿研所挂了个专家号,诊断结果相同,但是要做手术的话得挂刘晓燕工作室的号。
“一周后好歹是抢着了号,刘大夫很忙,人很好,很有耐心很温柔,说微创就可以,不留疤。手术当场就做了,家长在门口可以看见,过程不到半小时,术后恢复也很快,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做过微创。”这位家长表示,一直想去送点东西感谢下刘大夫,但是怕给她带来困扰,很感谢这位技术高超的大夫。
温暖与希望
在网名为“yanbaoer0416”的儿研所医务工作者回忆中,一个叫杨好心(化名)的新生儿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18年前,这名新生儿出生不久后因肚子胀收入院,他的父母交了5000元住院押金,听说也许还需要手术后,年轻的父母就不知所踪了。
“那时他感染得很厉害,不知道是因为生病还是因为想妈妈,总之总是哭,哭的声音奇大无比,哭起来角弓反张。那时医生护士都没有放弃他,在住院押金都花光后,依然在精心尽力地救治他,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好心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并最终治愈了。”
杨好心在新生儿外科长大,百天,半岁......会叫“妈妈”“奶奶”“大大”,会说“鸡蛋”,儿研所的医务工作者们看着他学会三翻六坐八爬,一岁开始教他走路,他喜欢出医院坐摇摇,有护士下夜班带他洗澡玩水,有护士带他去打预防针,还有带他回家的温柔美丽的马丽霜主任。
在小好心继续住院期间,警察也找到了他的妈妈。“在我休息的一天,接到同事的电话,说他妈妈来接他走了。18年后,我也是7岁闺女的妈妈了,可我总觉得自己带的第一个孩子是好心,我们科室的每位医护人员提起你来,都会祝福,希望你健康快乐长大,杨好心,看到这个,你会回来新生儿外科看看我们吗?好期待。”
2018年夏天的一天,一名6岁的男孩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生死时刻。据儿研所心血管内科邓燕骏医生回忆,当时“小男”(化名)因为发热、呕吐、头晕,来到儿研所急诊科就诊,此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死神的魔爪已经向他靠近。
来到抢救室后,接诊医生意识到“小男”的疾病可能是随时要命的“暴发性心肌炎”!医生立即开启儿研所绿色通道,联系多科室共同协作治疗,以最快的速度完善心脏超声等检查,最终明确“小男”的确是患有“暴发性心肌炎”。急诊科及心内科的医护们争分夺秒,成功从鬼门关拉回了他宝贵的生命!之后“小男”继续住院治疗,10天后顺利摘除了临时起搏器,心电图、心功能明显恢复,最终渡过了难关。“作为一名医生,在患者战胜病魔的时刻,真心为他们高兴,更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邓燕骏说。
责任与担当
网名为“YH人生若只如初见HC”的急救医生在儿研所工作至今已13年。10年前,急救手术室还是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值夜班,急诊也不算多。
就在某一天晚上,从外地转运来一名危重的6岁男孩,当时孩子已经神志不清,很快就接进了手术室,紧急做手术,可是孩子已经出现了心衰、肾衰、肺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没有等到手术结束就停止了心跳。
面对不可控因素,这位急救医生却自责道,“我们尽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当时的我虽经历过生死的场面,但面对一个仅6岁的孩子,柔软的内心几近崩溃。我泪流不止地擦干净孩子身上脸上的血迹,穿上他父母现买的新衣服,心中有说不出的伤感,整晚都沉陷在悲痛的情绪中。我也是10岁孩子的妈妈,能够体会到家长的心情,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
媒体制片人董政第一次用镜头记录儿研所的直播节目是呼吸科曹玲主任的《儿童哮喘的用药》。那些记录幼小生命艰难时刻的片段都被留在了后来节目中。“记得当时曹玲主任直播前刚刚从门诊出来,饭都没有来得及吃,还跟我调侃说,你看我们这儿像不像打仗。采访美丽的马丽霜主任,在她优雅的谈吐背后,是多年对于专业的不懈追求和精确到分钟的时刻表;随李龙主任拍宣传片,从下电梯到走到办公室的一路,他不间断地回答着家长的各种问题。”
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熙熙攘攘的住院楼。雅宝路2号,像一个童话世界,病痛是恶魔,医护人员们是天使和卫士,保护着小生命最初的安全和健康。这位制片人想起池杨对她说的话:“你看这針,扎在孩子身上和扎在大人身上,是不一样的。”
2016年冬天,儿研所在一个位于北京远郊的西店社区举办了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活动。据网名为“当应云何”的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回忆,头天晚上她带着同学们去雅宝路2号做相关培训,到寝室之后大概已过零点的样子。“这个社区点地处偏僻的山区,条件特别不好,但是儿研所的工作人员没有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对那些家长孩子很和善热情。儿研所能够主动关注庞大的流动人口,并且为这个弱势群体实打实地做事情,真的是一个很有爱的地方。虽然和雅宝路2号的交集不多,但是他们做的事情足够让我温暖很久。”
在儿研所党委书记刘中勋看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上了热搜榜,一家医院用几天时间得到百姓的满满赞誉,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有儿研所几十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心维护的品牌形象,有几代儿科医务工作者对儿童健康事业的初心梦想和满腔热忱,更有无数家庭对首儿所的信任支持和温暖记忆。刘中勋说:“很多人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不和谐,很可能是我们把‘个别负面’放大了,没有给‘更多正面’找到合适的渠道和出口。雅宝路2号不可复制,但‘故事’可以再现,相信所有救助人身、温暖人心的医院都有真切动人、感人至深的故事,都能收获自己的‘真爱粉’。”
近日,儿研所在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发起了“说出你与雅宝路2号的故事”活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庆祝61岁生日。政府机关、媒体单位、业内同行和众多网络大V都对这次医患正能量传递给予了关注和支持。儿研所宣传中心负责人池杨表示,策划这次活动的初衷很简单:“我们想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了解雅宝路2号的故事,感受医学工作者的无悔青春,感受医患间生死相交的情意。”
短短几天时间,有1.1亿网友通过这次线上互动,了解了走过61年奋斗历程、继续迈着坚定步伐走在守护儿童生命健康道路上的儿研所,有1200余名网友参与了话题讨论,用简单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他们与儿研所的故事,这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感激、有祝福。本刊记者从网友互动中梳理、撷取若干留言,从一朵花中见生命这座花园之和谐与美,从一颗水珠中感生命这片海洋之浩瀚与珍贵。
平凡中不凡
在儿科医院里,病房就像一个特别的战场,面对依从性无法保证的儿童,儿科医生需要既精通医术,又要掌握儿童心理,一个前来就诊的患儿,往往有数位家长陪同,对医生的心力、体力、精力都是巨大考验。
“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切为了健康的孩子”,大江南北的父母带着患有疑难杂症在本地难治愈的孩子来到首都北京,来到儿研所。这里,对于万千父母而言,是给予家庭新希望的起点,也是通往新生活的拐点。
2015年的冬天,一位家长的宝宝被当地医院误诊脱髓鞘,当这位家长被告知孩子有生命危险时,立刻动身前往北京,首选儿研所,挂了普通号,一个姓高的年轻医生看过片子后斩钉截铁地对患儿家长表示,放心,不是脱髓鞘,生命没问题。“那句肯定的话语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很感谢高医生,感谢儿研所。”
2017年,一位家长3岁的闺女的脸颊上起了一个五分硬币小一点的包,开始以为是蚊子叮的,过了好久都没下去。去别家医院,被告知是毛母质瘤,只能手术切除,会留疤,并且床位紧张。考虑到留疤的事情,这位家长又去儿研所挂了个专家号,诊断结果相同,但是要做手术的话得挂刘晓燕工作室的号。
“一周后好歹是抢着了号,刘大夫很忙,人很好,很有耐心很温柔,说微创就可以,不留疤。手术当场就做了,家长在门口可以看见,过程不到半小时,术后恢复也很快,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做过微创。”这位家长表示,一直想去送点东西感谢下刘大夫,但是怕给她带来困扰,很感谢这位技术高超的大夫。
温暖与希望
在网名为“yanbaoer0416”的儿研所医务工作者回忆中,一个叫杨好心(化名)的新生儿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18年前,这名新生儿出生不久后因肚子胀收入院,他的父母交了5000元住院押金,听说也许还需要手术后,年轻的父母就不知所踪了。
“那时他感染得很厉害,不知道是因为生病还是因为想妈妈,总之总是哭,哭的声音奇大无比,哭起来角弓反张。那时医生护士都没有放弃他,在住院押金都花光后,依然在精心尽力地救治他,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好心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并最终治愈了。”
杨好心在新生儿外科长大,百天,半岁......会叫“妈妈”“奶奶”“大大”,会说“鸡蛋”,儿研所的医务工作者们看着他学会三翻六坐八爬,一岁开始教他走路,他喜欢出医院坐摇摇,有护士下夜班带他洗澡玩水,有护士带他去打预防针,还有带他回家的温柔美丽的马丽霜主任。
在小好心继续住院期间,警察也找到了他的妈妈。“在我休息的一天,接到同事的电话,说他妈妈来接他走了。18年后,我也是7岁闺女的妈妈了,可我总觉得自己带的第一个孩子是好心,我们科室的每位医护人员提起你来,都会祝福,希望你健康快乐长大,杨好心,看到这个,你会回来新生儿外科看看我们吗?好期待。”
2018年夏天的一天,一名6岁的男孩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生死时刻。据儿研所心血管内科邓燕骏医生回忆,当时“小男”(化名)因为发热、呕吐、头晕,来到儿研所急诊科就诊,此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死神的魔爪已经向他靠近。
来到抢救室后,接诊医生意识到“小男”的疾病可能是随时要命的“暴发性心肌炎”!医生立即开启儿研所绿色通道,联系多科室共同协作治疗,以最快的速度完善心脏超声等检查,最终明确“小男”的确是患有“暴发性心肌炎”。急诊科及心内科的医护们争分夺秒,成功从鬼门关拉回了他宝贵的生命!之后“小男”继续住院治疗,10天后顺利摘除了临时起搏器,心电图、心功能明显恢复,最终渡过了难关。“作为一名医生,在患者战胜病魔的时刻,真心为他们高兴,更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邓燕骏说。
责任与担当
网名为“YH人生若只如初见HC”的急救医生在儿研所工作至今已13年。10年前,急救手术室还是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值夜班,急诊也不算多。
就在某一天晚上,从外地转运来一名危重的6岁男孩,当时孩子已经神志不清,很快就接进了手术室,紧急做手术,可是孩子已经出现了心衰、肾衰、肺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没有等到手术结束就停止了心跳。
面对不可控因素,这位急救医生却自责道,“我们尽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当时的我虽经历过生死的场面,但面对一个仅6岁的孩子,柔软的内心几近崩溃。我泪流不止地擦干净孩子身上脸上的血迹,穿上他父母现买的新衣服,心中有说不出的伤感,整晚都沉陷在悲痛的情绪中。我也是10岁孩子的妈妈,能够体会到家长的心情,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
媒体制片人董政第一次用镜头记录儿研所的直播节目是呼吸科曹玲主任的《儿童哮喘的用药》。那些记录幼小生命艰难时刻的片段都被留在了后来节目中。“记得当时曹玲主任直播前刚刚从门诊出来,饭都没有来得及吃,还跟我调侃说,你看我们这儿像不像打仗。采访美丽的马丽霜主任,在她优雅的谈吐背后,是多年对于专业的不懈追求和精确到分钟的时刻表;随李龙主任拍宣传片,从下电梯到走到办公室的一路,他不间断地回答着家长的各种问题。”
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熙熙攘攘的住院楼。雅宝路2号,像一个童话世界,病痛是恶魔,医护人员们是天使和卫士,保护着小生命最初的安全和健康。这位制片人想起池杨对她说的话:“你看这針,扎在孩子身上和扎在大人身上,是不一样的。”
2016年冬天,儿研所在一个位于北京远郊的西店社区举办了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活动。据网名为“当应云何”的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回忆,头天晚上她带着同学们去雅宝路2号做相关培训,到寝室之后大概已过零点的样子。“这个社区点地处偏僻的山区,条件特别不好,但是儿研所的工作人员没有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对那些家长孩子很和善热情。儿研所能够主动关注庞大的流动人口,并且为这个弱势群体实打实地做事情,真的是一个很有爱的地方。虽然和雅宝路2号的交集不多,但是他们做的事情足够让我温暖很久。”
在儿研所党委书记刘中勋看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上了热搜榜,一家医院用几天时间得到百姓的满满赞誉,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有儿研所几十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心维护的品牌形象,有几代儿科医务工作者对儿童健康事业的初心梦想和满腔热忱,更有无数家庭对首儿所的信任支持和温暖记忆。刘中勋说:“很多人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不和谐,很可能是我们把‘个别负面’放大了,没有给‘更多正面’找到合适的渠道和出口。雅宝路2号不可复制,但‘故事’可以再现,相信所有救助人身、温暖人心的医院都有真切动人、感人至深的故事,都能收获自己的‘真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