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乔伊斯的声音艺术——《尤利西斯·赛壬》的音乐阐释

来源 :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是有声之诗,诗是无声之乐.乔伊斯深得诗乐艺术之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对位、复调、重复、变奏、转调等音乐技法,将其小说杰作《尤利西斯》中的《赛壬》一章塑造成一个高度音乐化的诗性文本,成为融合语言和声音艺术的一块不朽丰碑.不仅如此,他还独辟蹊径,把该章的主题结构赋格化,辩证地揭示和深化“诱惑”与“被诱惑”的中心主题,使之进入音乐佳境而又不囿于赋格之形.这些艺术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更具艺术价值的是隐藏在其后的那些隐喻、双关、暗示、留白、含混、复义,以及那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这也正是《赛壬》和整部《尤利西斯》的魅力与神韵之所在.
其他文献
波德莱尔的书信提供了大量有关他的人生经历、情感变化、文学交往、工作方式、审美趣味、思想意识、作品生成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从中可以看到,波德莱尔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作为“创造者”的成功:一是带着“纨绔子”的理想创造“社会人”的作品;一是带着“艺术家”的理想创造诗人、作家、批评家、理论家乃至翻译家的作品.在他那里,“社会人”现实人生的失败是“创造者”艺术人生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而两者的反差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是其创作上反差诗学的重要力量来源.
绘画艺术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维米尔作为普鲁斯特本人最喜爱的画家,在整部作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本文将对维米尔在作品中的反复出现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将之归纳为三种情况:一、融入情节、刻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质;二、以场景描写来复现维米尔的画面;三、通过贝戈特之死直接阐发维米尔绘画的启示.通过上述分析讨论维米尔在不同文本层面的隐喻意义,并指出维米尔绘画、尤其是其代表作《德尔夫特小景》对写作者普鲁斯特的启示:如何于日常中发现真理、艺术品所能矫正的视野及艺术家的天职等.
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并非单个的行动者,而是依附特定网络联系而存在的某种实体.行动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为物,它们平等地在集合的连锁效应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网络则是指诸多行动者可以依附的关系场域,它具有变化以及扩展的作用,从而将诸多人与非人的行动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异质纷陈的联合形式.行动者网络以人与非人的行动者之间的交织缠绕和相互依存为前提,近年来在物的理论、自我以及文本与阐释的本体论等相关文学批评领域引起广泛共识.从科学领域发展而来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势必对科技时代、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产生颇为有益的启示作
“原样派”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于法国文坛上的先锋文学团体,以《原样》杂志为中心,聚集了巴特、福柯、德里达、克里斯蒂娃和索莱尔斯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成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重要论坛.原样派先是关注边缘作家和俄国形式主义,继而大胆推行“文本写作”实践,在进行政治转向时选择了“中国道路”.70年代后期,原样派再次远离政治,转而关注美洲和女性主义.《原样》在其存续期间,一直紧跟并试图引领当代每一股文学潮流,不断挑战文学传统,充分体现了原样派知识分子的反叛精神.
本文尝试从荷马史诗中的塞壬神话传说入手,结合声音理论,以三组塞壬变体文本(歌德、席勒,克莱斯特、霍夫曼,里尔克、卡夫卡)为例,考察18世纪末期以来声音问题在德语文学中的展演;在历史语境中讨论:一、自然之声与人的构想的关联;二、神性、病态与艺术定位的关系;三、声音的消遁与主体幻象游戏.
拉康主张把语言学、拓扑学和伦理学统一于他著名的爱情诗学论断“性关系不存在”,蕴涵爱情的否定性、无力性和欺骗性之维.面对“性关系不存在”这一爱情本相,拉康构建三种爱情范式——隐喻、移情和宫廷爱情,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爱的客体的三种样态——占据被爱者位置的理想自我、幻象框架中的对象a和被提升到原质之尊位的崇高客体.被隐喻结构着的爱情源自移情式误认——主体把匮乏的客体误认为自我理想的替换;把经验的客体误认为神秘的幻象客体;把世俗的客体误认为崇高的客体.爱情终究要落入一场空无.拉康的爱情理论为理解与阐释经典的爱情悲剧
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声音与文学语言的密切关联.声音不仅在语言和文艺的历史发生学中具有构成性作用,而且在文学书写和批评中持续发挥着多重功能.声音在文本中的表层沉默与书写的在场构成了更为深沉的结构性关系,由此也成为文学的存在方式与阐释的前提.由于声音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差异性,因此当代文学书写与批评在侧重区域、族群、文化、阶层、性别等层面的表征均与声音的隐喻方式有关.声音与书写作为一种并置的文本编码方式凸显了文学语言的特质,与此同时也能有效地形成文学书写与批评的意义指向.重新重视文本的声音分析对于基于单一书写符号的理
声音文化研究旨在针对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各种声音做出文化政治阐释,既观照文本中各种声音的生产过程,也涉及听者对不同声音的感知、领悟和体验.文本中往往交织着作为现象以及作为编码的声音,包括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人类制造的生活之音、人类发出的言说之声、人类创造的美学之声以及复制与编辑后的声音等,这些纷繁的声音景观从多角度记录并反映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从情感、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研究各种声音实践和听的行为,可以审视种族、阶级、性别等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从文化政治的视角理解声音背后的人类经验、文化特质和文学表征.
威廉·葛德文的小说《凯莱布·威廉斯》延续了1790年代英国思想界和知识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争,呈现了激进派与保守派在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上的论辩.小说清晰展现了该时期葛德文政治思想的内部张力,一方面借主人公凯莱布之经历批驳风行英国上下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小皮特政府施行的"家庭间谍"政策,另一方面也隐晦地贬抑了法国(性)和雅各宾主义.在暗示契约论失效的同时,小说强调以更稳健的方式建构以"政治正义"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认为"真诚"的道德品性和明晰的政治身份不仅是营造家庭共同体的前提,也是重塑"英国性"和促
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涌现出一批被称为时尚小说的流行读物.这些以描绘上流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不仅受到了中产阶级的广泛阅读与大力追捧,也得到了土地贵族的关注.事实上,在中产阶级与土地贵族于经济、政治与社会领域展开较量且双方斗争集中外显于政治领域的1832年前后,文化正上升为双方博弈的新场域,时尚小说则在这一隐蔽的新场域中充当了土地贵族的意识形态工具.此后,当中产阶级的政治与经济实力发生逆转的态势逐渐成形,文化领导权随之更迭,时尚小说的衰落与适应新时代精神的小说的兴起便成为历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