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

来源 :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东山再起,成语出典《晋书·谢安传》。
  在一些史学家眼里,中国历史上的晋代名士辈出。晋人的潇洒,不滞于物质而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那个时期的士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他们表里澄澈、坦荡空明,建立了唯美的哲学意境。
  这个时代曾经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后人的书法大家,其中有卫瓘、索靖、卫铄(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等。
  毛泽东对谢安评价极高,他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曲觞清士


  公元317年,西晋东渡。原籍山东的谢裒追随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先任郡尉担军职后升吏部尚书。三年后,谢安出生在江夏(今武汉市)。
  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桓温的父亲)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清秀神态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年的名士王承)差。谢安稍大些时,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去请教名士王濛(东晋名士),王濛见谢安很是称奇。当谢安离去后,儿子王修问父亲:“刚才的客人气宇不凡,是什么来头?”王濛不语,将谢安的书法作品递给王修,王修竟然爱不释手,叹赞:如此秀美,孩儿真是望尘莫及啊!随即转请众友传阅,人人惊叹不已。王濛说:“此客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
  王导也十分器重他。照说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自然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了。加上父亲高位太常(太常为九卿之一),高官厚禄肯定不在话下。但不知何故,谢安与时尚相背,不爱官场爱大自然。从现有资料看,谢安与王羲之、李充(卫铄之子)、孙绰(东晋玄言诗人)、郗昙(东晋太尉郗鉴之子,司空郗愔之弟,曾任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这些高干子弟在一起,清淡玄学,迷醉不悟;偶尔来指点江山,激扬文章,亦是远离朝政。
  有一次郗昙与王羲之、谢安三人饮酒聊天。郗昙提到了历史上韩、魏、赵六卿分晋的故事。依王羲之见解,韩、魏、赵等六卿分晋,最终让赵氏代晋,是历史的必然,如同“田陈代齐”。今天的东晋,谁也搞不清楚历史会让谁来收拾这盘散沙,尔等只能做看客。视今朝廷,与当年晋国有何不同?你郗氏,你谢氏,我王氏,当然还有庾氏,其他氏。表面一个皇上,实质不也是几大家族分权割治吗?表面维护朝廷,暗中分享权力,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王羲之这番慷慨激昂,全场顿时寂静无声。谁也没有想到,谢安会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兄弟们,这与我们又有何相干?我们应该起的是另一种作用,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精神风貌,而不是随着他们的争斗继承或相袭。他说的是什么作用?大家自然明白,无须多言。随即,谢安端起酒,第一个敬王羲之:莫让俗事搅了我们难得的雅趣!
  晉成康七年(公元341年),谢安二十一岁。时任润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名望,诚邀他任“开府”。庾冰是平定苏峻的功臣,在王导于公元339年去世后,东晋能够依赖的人便是庾冰。但庾冰面对强敌桓温家族的表现,让谢安心存不安,他担心庾、桓两大家族相斗,将自己夹在中间左右不是,干脆“走”为上。
  庾冰没有看明白谢安,还是毛泽东看明白了。毛泽东在《晋书》的《谢安传》和《桓温传》的有关描写处,都画了很多圈和线。在《谢安传》上,他一处批了“有办法”,一处写了“谢安好”,而在《桓温传》上则写了他“是做样子”。
  朝廷需要谢安,从最初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到庾冰诚邀上班一月而别去,接着朝廷仍然锲而不舍地诚邀谢安出山,先任命他为尚书郎,后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谢安一概拒绝。
  史家在说到谢安的拒绝时,提到了他的妻兄司徒左长史、侍中刘惔。刘惔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唯有谢安清贫还隐退山林,实在看不下去了,邀谢安喝酒并有意提醒他:“大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掩鼻回道:恐怕难免。谢安告诉他自己曾在临安的山中,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两样!”刘惔见他如此,百般不解。
  谢安寄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甚乐,他们或游山玩水,或捕鱼打猎;或吟诗作文,讨论书法,高谈阔论,痛斥时弊,恰丝毫无入世之心。
  有一次谢安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船行途中,渐渐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嘱书童取笔墨,谢安练他的书法。风浪越转越大,众人惊慌起来,但见谢安行若无事,便也受
  些感染,但总是惧怕中带惊恐地不时提醒谢安。谢安镇定自若,急就章一篇,宣读与众。众人惊讶,船夫见状,胆子更大了,船便更朝深海驰去。谢安过了一阵子,悠然自得地放下笔对船夫说了一句:“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这才惊恐地赶紧驾船返航。
  事后,王羲之问其风浪中如何有这般平静心态,谢安回说,师父常讲书法须心静神宁,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依我看,遇风浪能稳而不乱,只是中;乱中稳能握笔啸吟山林,才是上。这让王羲之自感愧疚,为了书法,生活中如此追求的,除了谢安,还有谁可比?
  别人以为谢安真的迷上了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其实,非也!还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独具慧眼,识破谢安隐居的真心,断定他日后一定会出山,说:“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完美书法


  谢安看破红尘,不恋官场,但对书法恰是情有独钟,故后人称其“完美书法家”。
  我国的书法到了东晋,发生的变化是:篆体、隶书基本固型,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书体大致也归类进入篆、隶、正、草,逐渐趋向定型。特别是楷书(正书),经过前朝三国时期的钟繇的努力,初具形态并由楷书发展为行书。在行书形成的相当一段时间,主要就是王羲之与谢安等一班书生在琢磨行书书体变化,他们在字形已经成定论的前提下,追求书体上的完美与精致。
  后人说到谢安对书体的迷恋时,说他携歌伎舞伎出游,在歌舞升平中,他关注舞伎的动作,舞伎一个立地定锥的动作,他竟然也以手猛挥,嘴里呼出:“点,当如此!”舞伎袖拂长甩或腿飞裙扬,谢安脱口而出:“轻舒即捺需稳健,飞扬之笔带力收……”众人明白,谢安是在借观舞姿而寻找书法走笔之势……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王羲之将父母兄长灵柩迁葬会稽。李充的母亲卫夫人晚年生活在剡县(会稽境内),谢安与王羲之等人常常去看望师父卫夫人,大家在一起讨论书法。有一次,这几位年轻人习剑论道时,卫夫人过来了,她顺着大家谈论的舞剑话题,有意引申到书法上来,剖析剑术与书法用笔的内在规律,使大家从中领悟腕劲与臂力的关系。依卫铄之见:腕劲用巧了,剑从腕转的柔力中得到新启,剑锋可逆上,此时钝锉得当,便能直刺要害。但是,如果腕劲用重了,臂力没有先期铺垫相助,会如何呢?这个分寸又该如何把握呢?话题刚刚提出,只听得有人大叫一声,接着“咣当”,剑落地。众人关注,是谢安拎着右手掌直颤抖,痛得额上直冒汗。坏了,大家都知道这是用力不均或过猛伤了腕筋。卫夫人说,你这是在腕转之际,缺乏温柔缓展,用力过猛,这一来,麻烦大了,如果是脱臼倒还好办。谢安忍着疼痛问,其他又会如何?卫夫人说,我们家有位叔叔,就是因为练剑走逆锋,过猛而使腕筋拉伤,从此再也无法写出好作品。闻此语,谢安顿时瘫到地上号啕大哭起来,众人怎么劝也不行。
  王羲之想起了谢安相识的道士许迈,李充也说认识。三人立即启程去寻找许迈。到了观里,许迈看了谢安肿成馒头状的伤,先让观中小童用童尿将谢安的伤手泡入。自己旋即带王羲之与李充一行上山采药。当夜回观煎熬,将谢安伤手连夜泡在药水里,连续三天,肿消退。许迈道士叮嘱,三个月不能用劲。谢安嘴上答应,到了家,却马上开始握物,但记住卫夫人交代的,要用软劲,不要强使,如此天天不停,渐渐感觉正常后,开始握笔或提剑练腕力,握笔写字久而不行,他就抓笔画横竖线条。半年后,手腕恢复如初。谢安此刻再写横竖笔时,突然有新的感觉出现:下笔横竖画出的墨迹,与半年前的截然不同,后者墨迹苍劲有力,虚空灵性飞扬。他将这个发现与王羲之交流。王羲之说,我也在琢磨,书法行笔中一定是要有个线质感的,不然,横竖拖拉得笔迹那么长,没有变化,不起空灵苍涩如何是好。你这是将蔡邕的飞白用到行草上来了,又是一大创造。
  谢安将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大家都为他高兴,只有王羲之说了一句话:你是我们当中第一个找到门的,在书法上,你入门了。什么是入门呢?后人解释这句话时,用了一个字:“悟”!
  谢安的悟:“书法唯风韵难及”,其关键又在于笔墨的丰富性、多变性。从那之后,谢安就专注于琢磨笔画在篆、隶、楷之间的关系,运笔与腕力的配合,他更发现书体走字在于转合适度、虚实相宜。不能用笔硬转,导致线质浮薄而飘忽,虚实失当。
  渐渐地,功夫不亏有心人,谢安将楷体原本独立固态的点、横、撇、捺、弯钩,巧妙地、有机地联笔成型;大多数是一字一笔而成,且完全区别于草体。这样的成功尝试,为王羲之创作行书书体做了非常有力的铺垫。
  王羲之在任时与谢安有次笔会,发现谢安将草书正写,有山林虚实、笔墨妙寄的绘画感觉。王羲之不得不说,安石,你的行书写得比我好。谢安还是很谦虚地说,我只能充作文公式的表现罢了。
  后人评说王羲之成为行书的最佳集成时,总少不了顺带提到谢安。这说明,行书成为一种优秀的书体,其中更有谢安的一份功劳。
  又过了一二年,王羲之邀大家兰亭集时,谢安以《伊昔先子》一诗率先和之:“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翻成今天的文字,应该是这样的:
  从前的你,兴趣总在春游。因为这句话,我们就常常往原野跑,连深山高岭也去。那茫茫原始的景象实在太美:云回荡在九霄,雾妖娆在眼前,这一切,化作了万丈瀑布冲下深潭,流散远方。今天,逢上好节日,我们一起撩起衣裳,迎接这佳肴美景,顺着微风展开翅膀去飞行,到陶元府上喝甘醇的美酒,恍惚见到了伏羲氏和唐尧。眼前各种不同的景象涌来,让我们像千寿的彭祖一样死去,不亦快哉!
  谢安凭着三分醉意,挥笔书就这首诗,阐发了人生无常之感,众人亦附和而随。同时,大家一致赞叹其书法的文润、遒劲、飞扬,特别是带草意的行书风格竟然是一气呵成。但不知为什么,我们没能在今天欣赏到这首诗的书法真迹。有人说,当谢安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悄悄地将这幅作品从众多的《兰亭集》中抽掉了。他认为王羲之行书的成就高于自己,便自觉地退出,从而成全了王羲之的历史地位。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谢安留下来的墨迹《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淳化阁帖》《凄闷帖》《六月帖》等,都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隶书与行书成功,还特善草书,其行笔文润,基础扎实。在写草书上,很多人不注意行笔与中锋走势,更忽视运笔中间的臂力与腕劲的配合,谢安的作品正是具备了这些长处而得以流传下来。
  他原著文学集十卷,已失。《全晋诗》录其《与王胡之》《兰亭诗》等三首,其他一些文字,则散见于《晋书》。
  东晋社会重门户,也重精英,一個家族得有政治精英,才能维持家族地位。谢家本来打算以谢安的弟弟谢万做跳板,更上一层楼,谢万北伐溃败却令许昌、颍川、谯、沛等豫州各郡落入前燕之手,当谢万兵回朝廷,即被贬为庶人。谢万善于清谈,曾与兄长谢安等四十二人一同参加兰亭雅集,并在会上赋诗一首。司马昱那时赏识谢氏家人,曾与谢万长谈竟日。
  谢万被废,家族利益失去政治保障,谢氏不仅上不了一层楼,反而前功尽弃,一切归零,要重新开始。谢家必须重新站起来,谢安的两个哥哥接连去世,弟弟谢万又被“黜废”,为了不使家道中落,谢安决定重返政坛,出任桓温的司马,“时年已四十余矣”。
  这是兰亭集序故事发生后的第七年。谢安在翌年给王羲之写信说:“我很惭愧,辜负了你一向对我的关怀照顾。”
  数年后,谢安与王羲之共登冶城观景述守城之事。王羲之说:“夏禹勤于政事,手足磨出老茧;周文王管理国家,连吃饭都无暇顾及,如今朝廷边境战事频繁,执政者应思考效忠国家,空谈浮华会荒废大事,恐非当今执政者所应有。”谢安笑道:“秦任用变法务实的商鞅,只延续两代就败亡了,这难道也是空谈浮华带来的祸患吗?”   王羲之无语。

东山再起


  晋穆帝升平四年,谢安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聘为司马。
  在东晋门阀制度森严、派系相仇的情况下,他聘谢安有什么目的呢?原来,桓温与王敦一样都是野心家,都想取而代之过过帝王瘾。既然想做皇帝,事先的工作就是培植亲信,壮大势力,杀绝异己!谢万的失败对于他桓温来说,本也不算什么事,但他恰恰看出谢氏、王氏、郗氏、庾氏这几大家族分割朝廷权力蛋糕的走势。谢万的倒霉,代表着谢氏这一门在朝廷十几年的豫州势力将结束。既然结束,何不推一把,疾风摧朽木,让其快毁灭!于是,桓温亲自拟道奏章,将谢万贬为庶民。并亲自告诉王羲之与李充,要他们转告谢安:你家谢万本来是要杀头灭族的,我为你们做了好事。这是提醒谢安,你安稳做好你的逍遥派,莫再问朝政,你们谢氏在朝中就此消失吧!桓温认为谢安不可能成为他独揽朝政的障碍。在他眼里的谢安,就是写一手好字的文人。桓温与庾冰相遇,
  庾冰告诉他,谢安志不在官场,整天想着浪迹江湖,但有人曾勸庾冰莫忘“岁在安石,江山可稳”的话。他提醒桓温:会稽王司马昱曾说过,谢安隐居,断非真情,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桓温拍脑门醒悟:谢安不可小视。桓温当机立断,召谢安做他的司马。依桓温的思路:我将你收在身边,像当年管仲看紧陈亮。你陈亮再有能耐也得在几世之后才有“田陈代齐”!况且,我想治你,也是极为方便,找个差错,斩草除根灭你满门,如小鸡啄米尔。
  当时的桓温在江陵,谢安居住在会稽的东山,先前在庾冰那里干过一月,这次桓温用他,属于再出山,便被称:东山再起。
  谢安先由东山到京都建康,前往江陵时,他选择了从新亭出发。
  新亭是东晋朝廷内北方名士南下的聚集地,“新亭对泣”就源于此。说的是东晋的北方士人在西晋末年率大族南迁,历史上称“衣冠渡江”。南渡后的北方士人,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教学现状和学生在圆面积公式推导中发现的问题,借助数学史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前导学、课上交流碰撞、课后拓展中,生疑、证疑,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不仅获得探究的乐趣,更获得深度理解圆面积公式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多元化魅力。这也让教师找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史的新路径。  【关键词】HPM;圆面积;深度理解;重构学习  一、引言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摘 要】几何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SOLO分类理论对四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层次进行测评,学生几何思维总体表现不佳,多数学生处于多点结构水平,对寻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知识内在结构存在缺失,推理能力、关联思维需要锻炼。教师应重视几何概念的定义过程,提高学生概念同化的能力;重视几何概念变式教学,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重视几何概念体系构建,促进概念的深度理解;重视非常规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
【摘 要】“打电话”一课的情境设置离学生的现实经验比较远,学生会考虑现实操作问题,导致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材编排意图通过优化方案,让学生经历建立模型、归纳推理的过程。巧借“触碰救人”情境,利用图式教学、优化方案、弱化表格、建立数据线模型等活动,可让学生感悟倍增的数学规律。  【关键词】方案;模型;图式;推理  “倍增问题”即我们熟悉的“打电话”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在四年级上册
【摘 要】“认识底和高”以四个活动为支架,依托四个板块,多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以期落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通过对比活动,强化对“高”概念的认知,在操作活动中深化对底和高的理解,分层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底和高;反思  “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画平行线之间的
【摘 要】植树问题是数学广角的经典内容。课堂上,教师能顺利引导学生得出三种模型的公式,可一旦进入实际应用,学生往往又不知所措。有效教学的展开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追本溯源,分析植树问题的本质属性,确定教学定位;二是求简重悟,从包含除的意义入手,经历“段数”与“棵数”建立联系的过程,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三是学以致用,通过递进式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应用所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摘 要】随着深度学习理念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将学生引向数学本质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不应只简单地推理尾数特征,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借助数形结合,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类中追溯源头、变化中寻求不变、迁移中促进内化、比较中升华本质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研究变与不变中,理解其本质,推理其特征,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关键词】数形结合;特征本质;深度学习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紧紧抓住“生活”,让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小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数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追踪评价就要以“高效课堂评价体系”为统领,采取“课堂观察、录像微格量表和检测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式评价方式,对教与学的执行情况开展多次追踪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与学的行为,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录像课 高效课堂 发展性评价  2014年度教育部办公厅发起的“一师一优课”活动历时1年多,已于日前落下帷幕。我市有12节录像课荣获“部级优课”。能取
5月13日   我喜欢人家夸我是一只漂亮的蜻蜓。   可爸爸说,漂亮是妹妹的事情,我是男孩子,男孩子要勇敢。  我要做一只勇敢的蜻蜓。  5月15日   妈妈说我小时侯叫水虿(chài),游泳可棒啦。   现在我叫蜻蜓,我会飞却不会游泳啦。   为什么我不能又会游泳又会飞呢?  5月18日   今天我和妹妹在池塘边比赛捉蚊子,我赢啦!妹妹不高兴地噘(juē)着嘴。我对她说再比一次她准能
【摘 要】“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点课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并在学习素材上给学生提供观察、估测、比较的各种图形,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并借助于问题的引领,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关键词】面积和面积单位 素材整合 问题引领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