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与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landgp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和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第1次手术时的年龄2~3岁,平均2.4岁。尿道下裂分型:阴茎阴囊型32例,会阴型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其中阴茎阴囊型15例,会阴型27例。采用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第一期手术单纯矫正阴茎下弯,将阴茎背侧包皮纵行劈开,绕过阴茎体两侧在阴茎腹侧缝合。术后6~12个月,将阴茎腹侧皮肤原位纵切后卷管成形为尿道。B组40例,其中阴茎阴囊型17例,会阴型23例。采用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第一期手术矫正阴茎下弯后,利用阴茎背侧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成形部分尿道,成形尿道近端在阴茎腹侧做成尿道造口,且不与原尿道口直接吻合。术后6~12个月将第一期的尿道造口与原位尿道口吻合。

结果

术后随访1~5年,平均3.5年。两组均无阴茎下弯复发。A组中有6例(14.3%)在尿道成形术后发生尿瘘,于第二期手术后6~12个月行尿瘘修补术,术后3例再次尿瘘,间隔12个月后第4次手术修补后痊愈。B组中有3例(7.5%)术后发生尿瘘,于第二期手术后12个月行尿瘘修补术,未出现尿瘘复发。A组4例(9.5%)于第二期手术后1~3个月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并留置导尿管1个月后3例排尿顺畅;余1例2个月后再次狭窄,行尿道狭窄劈开尿道造口术,间隔12个月后行尿道修复术痊愈。B组1例(2.5%)于第二期手术后1个月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并留置导尿管1个月后排尿顺畅。A组3例(7.1%)于第二期术后3~6个月出现尿道憩室,行尿道憩室裁剪、尿道修复术,2例痊愈,1例术后发生尿瘘,12个月后行尿瘘修补术痊愈。B组无尿道憩室发生。两组尿瘘、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9.0%和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采用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发生率明显低于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尿道外口能够位于阴茎头正位。对于重度尿道下裂,分期管形包皮岛状皮瓣术式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累及输尿管口的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26~79岁,平均51岁。肿瘤单发14例,多发20例;初发29例,复发5例。术前IVU或CTU检查证实患侧输尿管无扩张、积水。34例均行TURBT,切除肿瘤达深肌层,输尿管口完全切除,其中18例术毕于
期刊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6例睾丸良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7 d~12岁,平均2.5岁。肿瘤位于左侧17例,右侧9例。其中20例以睾丸肿块就诊,3例以隐睾就诊,2例以鞘膜积液就诊,1例以精索静脉曲张就诊。26例行超声或CT检查,20例提示睾丸占位,3例提示阴囊空虚,3例提示阴囊内肿物。24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4例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发生尿道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0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76岁,平均63岁。176例既往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病史。15例肿瘤侵及前列腺部尿道。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尿流改道方式为:原位新膀胱172例,输尿管皮肤造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高危小肾癌(局部进展或同时性肿瘤转移)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其与肿瘤复发、预后的关系,为高危小肾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高危小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7~75岁,平均(61.5±7.1)岁。肿瘤直径2.0~4.0 cm,平均3.3cm。分析其病理类型、病理分期、Fuhrman分级、肾周组织及静脉侵犯、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