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企业已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融资难”一直是阻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拦路虎”。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破解这一难题更具有现实紧迫意义。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入手,剖析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综合治理融资难的对策,为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最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多元化融资渠道
一、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缓和,世界进入一个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后危机时代。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但中小企业因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信用等级低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限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经历金融危机漫长“冬天”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能否尽快突破重围,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融资的“造血”机制。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
二、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
(一)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是其发展的基础性资金来源,这使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的输血机制不健全,社会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国家一直对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加以限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很少,且都是流动性资金,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资金。
(二)融资成本过高
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慎贷现象仍比较明显。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量小、频率高、融资成本高。此外,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个性化要求必然导致较高的成本,这与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特点相矛盾。如何调节这个矛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贷的个性化需求,是各个商业银行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
1、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风险过高。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中小企业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经营行为短期化,客观上增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这加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可能性。
2、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担保、抵押,而银行对抵押物的偏好一般就在固定资产方面,尤其是偏好房地产,而中小企业在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合法取得上仍然存在一些法律障碍,使得中小企业依靠财产抵押取得的融资数额是非常有限的。
(二)宏观政策环境不理想
1、缺乏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和法律法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系统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建设滞后,难以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体制较为分散,政出多门、口径不一,未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担保金额与数量均严重不足。当银行考虑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情况,担保机构无力代偿时,反尔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折扣率过高。
(三)金融体系不完善
1、银行体系不合理。我国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差距较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一些银行在强化内控制度的同时,缺乏开展信贷营销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机制,不注重培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
2、直接融资渠道不顺畅。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也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直接融资渠道有限。一方面中小企业主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能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四、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最优化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1、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真正树立起忠实守信的市场意识,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加速资金积累,尽可能提高折旧率;同时减少行政费用等非生产性费用的开支。
2、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意识,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能力。中小企业的资信程度不高是银行惜贷的重要原因,要改变人们对中小企业的印象,中小企业必须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营造宽松的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以法律制度规范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设置、扶持范围、竞争环境、现代化进程和利益保护等方面进行法律规范。特别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相关的法制建设,为其正常的融资提供法制保障。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虽然信用担保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担保力度不够且缺乏统一的政策规范。为此要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立“一体两翼”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贷款抵押物的评估登记程序和操作规范,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努力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提供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会中介环境。
(三)深化融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央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所以,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大型商业银行贷款逐渐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
2、拓宽融资领域,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的大部分资本形成是依靠内源融资或非正规金融渠道提供,这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促进企业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商业票据市场,开辟债券融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风险投资、民间融资、融资租赁等渠道,实现企业融资的多元化。
五、结论
融资难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素质、营造宽松的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深化融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以期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能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使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多元化融资渠道
一、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缓和,世界进入一个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后危机时代。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但中小企业因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信用等级低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限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经历金融危机漫长“冬天”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能否尽快突破重围,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融资的“造血”机制。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
二、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
(一)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是其发展的基础性资金来源,这使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的输血机制不健全,社会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国家一直对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加以限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很少,且都是流动性资金,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资金。
(二)融资成本过高
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慎贷现象仍比较明显。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量小、频率高、融资成本高。此外,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个性化要求必然导致较高的成本,这与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特点相矛盾。如何调节这个矛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贷的个性化需求,是各个商业银行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
1、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风险过高。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中小企业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经营行为短期化,客观上增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这加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可能性。
2、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财产。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担保、抵押,而银行对抵押物的偏好一般就在固定资产方面,尤其是偏好房地产,而中小企业在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合法取得上仍然存在一些法律障碍,使得中小企业依靠财产抵押取得的融资数额是非常有限的。
(二)宏观政策环境不理想
1、缺乏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和法律法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系统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建设滞后,难以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体制较为分散,政出多门、口径不一,未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担保金额与数量均严重不足。当银行考虑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情况,担保机构无力代偿时,反尔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折扣率过高。
(三)金融体系不完善
1、银行体系不合理。我国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差距较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一些银行在强化内控制度的同时,缺乏开展信贷营销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机制,不注重培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
2、直接融资渠道不顺畅。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也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直接融资渠道有限。一方面中小企业主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能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四、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最优化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1、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真正树立起忠实守信的市场意识,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加速资金积累,尽可能提高折旧率;同时减少行政费用等非生产性费用的开支。
2、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意识,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能力。中小企业的资信程度不高是银行惜贷的重要原因,要改变人们对中小企业的印象,中小企业必须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营造宽松的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以法律制度规范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设置、扶持范围、竞争环境、现代化进程和利益保护等方面进行法律规范。特别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相关的法制建设,为其正常的融资提供法制保障。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虽然信用担保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担保力度不够且缺乏统一的政策规范。为此要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立“一体两翼”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贷款抵押物的评估登记程序和操作规范,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努力为中小企业办理贷款提供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会中介环境。
(三)深化融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央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所以,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大型商业银行贷款逐渐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
2、拓宽融资领域,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的大部分资本形成是依靠内源融资或非正规金融渠道提供,这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促进企业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商业票据市场,开辟债券融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风险投资、民间融资、融资租赁等渠道,实现企业融资的多元化。
五、结论
融资难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素质、营造宽松的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深化融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以期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能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使中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