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视觉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_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个规模盛大名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的摄影展览在这里隆重开幕了。最大4.8x3.8米的展板、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仿印度佛塔,光、影、声三维立体构建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感受展览气势恢弘之际,又品味着影像的科考作用及文献价值。其间的甘苦用心,吸引着我与丁先生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机会。
  
  有舍才有得。我这个人比较专一,认准了的事,就会心无旁鹜、一头扎进去。
  记者:听说您的职业是商人?
  丁和:是,我的岗位是上海过路人制衣有限公司的总裁。
  记者:摄影是您的业余爱好?
  丁和:不只是爱好,还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我早在1981年就开始从事摄影工作了。当时我在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做专职摄影师,主要负责厂里的广告及外宣工作。199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影展——《藏风》。
  记者:怎么又去经商了呢?
  丁和:摄影得花钱呀!国营单位的工作收入很难满足我在摄影上的花销,迫于经济我才下海从商。
  记者:上海搞摄影的,后来经商的也不少,但其大多数都是从事一些与图片有关的工作,你的选择似乎离你衷爱的摄影有些远,为什么?
  丁和:开始并不是从事服装生意,最初是从批发彩电开始的,有了原始积累,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经朋友介绍,我踏入了服装生意的圈子。
  我做服装并不偏门,服装也是门艺术,它也需要设计,而我有美术设计专业的底子,相对较容易进入角色。
  记者:做生意可不是那么简单,要牵扯人非常多的精力,那对于热爱摄影的你来讲,还有时间进行创作吗?
  丁和:为了尽快使企业进入正常的运转,我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直到1997年我才又重拾相机去拍我喜欢的照片。
  记者:那这段时间岂不是很痛苦?
  丁和:有舍才有得。我这个人比较倔,认准了的事,就会心无旁鹜、一头扎进去。
  
  让我离开任何东西都行,离开摄影不行。选择拍摄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听您讲了这么多,我不明白是什么让你对摄影如此痴迷?
  丁和:我年轻的时候有两大爱好,一个是集邮,一个是摄影。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但摄影不同于绘画,它有很强的偶然性,这也是摄影的魅力。而这点对年轻的我来讲,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也可以说是触发我摄影兴趣的原动力。
  说来也是缘分。我1981年接触摄影,当年就获得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年度作品展入选奖和鼓励奖。这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慢慢地花在集邮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心想要在摄影这个门里做出点名堂来。
  为了拍照,我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邮票和集邮的配件全都卖了,换了一台尼康F3。这回设备提上去了,硬件软件都有了,我应该怎么去用它拍些什么?我觉得我拍人物还有些功底,于是就有了以藏民为主的人物专题《藏风》。
  记者:之后您又有什么新的规划?
  丁和:这次以后,自己就在考虑如何提高的问题,变!变选题,开始拍风光。迫使我购进了一台二手的120相机勃浪尼卡,后来又购置了两台二手的哈苏。后来拍4×5,过了一年左右我就换了8×10,还是拍风光。全国到处走,几乎没在家里过过年。
  
  人一辈子要做成一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关键是你要做什么?另一个感触就是文化太重要了!我会坚持走文化摄影这条路的。
  
  记者:哦。那怎么又拍起了玄奘取经了呢?
  丁和:当时想出本全国各地风光的画册,只剩新疆这部分。2003年我第一次进入新疆后,就感觉很震撼。再查资料,又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学问,这本画册只得暂缓出。
  研究过后,决定用纯8×10拍新疆,再另出一本新疆的专题画册。第二年,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冯其庸老先生。他没见过那么大的底片,也没去过楼兰,虽然他为研究玄奘先后去过7次新疆,但他看了以后觉得这种拍摄内容可以延续下去,建议再补一个题材,可以改变一下思路,注重文化的东西。
  记者:也算是机缘,当时有动心,改拍玄奘吗?
  丁和:确实有动心。不过我也想了很多。如此一来,以前拍的照片就得放到一边,重新来过,这样做值不值?另外他所指的这个题材适不适合我?我的文化底蕴到不到位?斗争也是蛮有一段时间的,尤其是后者。
  记者:感觉这类照片应该类似于美国《国家地理》,偏于纪录、纪实的。
  丁和:是这样的。但是冯老蛮鼓励我的,他说我不用担心,在学术上,他会把很多专家介绍给我,但要我自己努力学。有冯老那样的支持,我再没有什么理由拒绝了。但是我不是要做学术研究,位置要摆正。我想用拍风光的方式拍摄这个题材。目前来说,感觉逐渐进入角色。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其实我们蛮对不起玄奘的,在印度没有人不知道他,而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唐僧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唐僧”。
  记者:正像你说的,这个专题的科考性非常强,需要有很厚实的文化基础。你在拍摄中是如何把握的?
  丁和:我做事比较认真,冯老是学者,我们两个人正好互补,我能从他那学到东西,用影像表现出来。
  记者:你之前有做过功课吧。
  丁和:那当然。有关西域的各种书籍,我都搜罗了来。对于线路的把控,我请教过季羡林等许多老先生,也看过《大唐西域记》,就玄奘东归,为什么放着近路北面不走,而选择路途较远也较难行走的南面,类似这样的带有历史疑问的问题我都和冯老及其他专家探讨过多次。摄影不光是怎么美,怎么用光,从现在来说,摄影是一种工具,是一支笔,如何利用好这支笔反映出你需要反映的题材,是我们摄影人要思考的内容。
  记者:但是从您拍摄的手法来看,似乎更强调形式?比如你干嘛非要选择笨重的8×10,来拍一个地理条件非常恶劣的专题,以此作为卖点来炒作?
  丁和:在我的心中,这些遗址比一般的风光更珍贵。遗址不光是光线、位置的不同,因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这些遗址很容易损坏。我今天拍了,明天可能就不一定还在那里了。所以我要用最好的保存材质,虽然器材笨重了些,但还能够承受,顺便也可借此锻炼一下身体,我在上海从不进健身房的。
  记者:有人看了你的展览,说作为一种纪录性质的照片,为什么不用大平光,一目了然告诉读者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
  丁和:我是用拍风光的方式去表现它的,但是我告诫自己不允许自己做一些假象的东西,去再造它的美。这个题材决定了我必须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唯美。
  记者:拍风光是很耗时间的。
  丁和:最短的也就走马观花地拍一下,像在塔克伊巴希,事先知道这里最出名的就是佛像,自然会拍些场面大,带有特点的佛像的照片。最长的是三天,在交河。那次正碰上那里下雪,这可是百年不遇的事情。当时我就改变了原有线路,直奔交河。第一天,雪很大,但光线不是很好,第二天雪还在下,我在等阳光时,当地人告诉我,这里下雪本就罕见,要及时拍,不然等太阳出来了雪就化了,此时正好隐约出来些光,于是我就按了快门,不过第三天,我还是去了,但是正像他们所说,雪已化了,那里可是挨着著名的吐鲁番的。
  记者:有什么难忘的拍摄经历吗?
  丁和:大多有惊无险。最惊险的要属在沙漠里徒步8公里了。返回的途中,此时已是月上树梢了,假如起风,我肯定是出不来了。
  记者:这个展览让我感觉,它除了图片的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传播途径是需要靠文字来完成的。
  丁和:是这样的,这次展览的所有的图片说明文字都是我整理后,请至少五个专家审阅后展出的。
  但它也成了以后我延续下去的动力。文化摄影这个题材我是不会变的,实际上刚开始。
  记者:这次拍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丁和:收获各方面都挺大。人一辈子要做成一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关键是你要做什么?另一个感触就是文化太重要了!它能使一个民族强盛。
  
  法雅兹泰珀古代佛教寺院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Termez)西北约7公里的地方,有着一个古城遗址和众多佛教遗迹,据考证,这就是《大唐西域记》里讲到的呾密国。中亚佛教文化正是在此孕育和传播,玄奘盛赞呾密国“诸窣堵波(佛塔),及佛尊像,多神异,有灵鉴。”
  
  鹿野苑达麦克塔达麦塔克(Dhamekh)是鹿野苑诸遗迹中最高大的建筑。该塔为距今1400-1500年前笈多王朝之遗物。据玄奘记载,达麦克塔是梅呾丽耶(弥勒)菩萨受成佛记处。
其他文献
一进腊月,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不过今年的年味于我心似乎过于寡淡。父亲一直住院。已安十年的起搏器最近频发事端。最严重的是住院前几天,父亲母亲参加林场邻居家孩子的婚礼,席间,父亲感到浑身不舒服,他强忍着急促的呼吸,一步一步挪出礼堂,他不想倒在婚礼现场,刚强的老爹一身一脸的汗水,浑身瘫软的倚在院子旁的一个广告牌前,母亲发觉大事不好,一边急着打车,一边找出随身携带的救心丸。父亲用尽浑身的力气吞下八粒救心丸。
奥运来了,当国内、国外的通讯社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自己的奥运报道的时候,作为一名普通摄影者。你准备好了吗?  你也许是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但是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2008年奥运会的全部文字和摄影记者的配额只有5600名,并不是每一名专业摄影记者都有机会领到采访证,参与到奥运项目的报道之中。也许你会想,是否可以到普通观众席上去拍摄,因为这样仍然有机会弥补不能到场地进行拍摄的缺憾。  也许你是一名摄影爱好
影易时代供图    除了到现场抓拍运动员的竞技瞬间,体育摄影还能怎么拍?  1996年7月号,著名的《生活》画报,刊登了一组由著名的摄影师乔·马克纳利(Joe McNally)操刀拍摄的美国奥运会运动员的肖像照片,照片通过突出表现运动员的身体来刻画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并起名“裸露的力量”。  17位美国运动队的成员参加了拍摄,卡尔·刘易斯、格文·托伦斯等金牌运动员名列其中。为了将这组极具爆炸力的照片
主持_徐晓刚 特邀嘉宾_罗利光    数码后期处理是一把双刃剑,善于运用电脑进行后期处理的人,可以使照片很容易地就变成作品,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因为过度的电脑调整而导致“数码过度症”,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色彩运用的失控,过度地调整影像的色彩、锐度、反差等指标,把本来不错的原创作品搞得逊色许多,因此,数码后期处理一定要得当。从以下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图片处理的一些例子,也能看到一些失误。    
牡丹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把牡丹的妍姿摄入镜头,是喜爱牡丹的摄影爱好者的愿望和追求。但牡丹好看不好拍,怎样才能在牡丹身上拍出点彩?来自牡丹之乡——洛阳的摄影人给您带来了金点子。   李向红摄 涂伯乐摄 高均海摄 涂伯乐摄     器材
在数码单反达到800万像素时,就有人说数码已然赶超胶片了,而相机像素已然跨过千万时,相机厂商却是言语谨慎,不再轻易去对抗胶片了。对于影友而言,数码是否已然赶超胶片依旧是挂在嘴边的话题。千万像素数码单反的时代已然到来,数码相机的品质真的无懈可击了吗?    误区一 影像传感器是一种比胶片更优秀的影像记录技术  这种错觉实际上是由“数字化即是产品高质素化”这个观念所致。在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采
俗话说,摄影是一门“玩”的艺术,那怎么去玩?玩什么?要玩出品位、玩出水平,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实现的。许多摄影爱好者选择拍风光,但拍风光需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且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旅游经费投入也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加之还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拍摄花卉,上述弊端大多可免。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听一个朋友说:“现在比较时髦用照相机画画”。受这个启发,我利用到外地出差的机会分别在北京、天津、井冈山、新余、南昌
越接近两当,越觉得绿色凝重,季节氤氲在一片连绵绿州里,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宽阔的水面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光影的起源处,心跟着豁亮起来。民居渐渐密集,白的墙,浅的院,院里花开花落,一目了然,车上的我们不禁感叹:“这地方环境真好呀!”  刚进县城,车子就减速了,同行的小美女催司机:“刘师傅,快点,快点,这么宽的路,这么少的车,不要开的像蜗牛爬。”刘师傅并不加速,他努努嘴,示意我们看路牌。“啊!限速
改革之初的影像,最让人感到震奋的是真实的力量。人们逐渐从曾经的“假大空”、“红光亮”的影像形态中走出来,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并在纪录真人真事真场景的努力中,升华影像的价值,追求“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至高境界。  转眼近三十年过去,那些源于不同视点、捕捉于不同瞬间的作品,已经积累起史诗般的长卷——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着生活的五光十色,凝聚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每一个历史的事件、每
2007年的影像盘点菜单,“假照片”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2008年的新年伊始至今,“假照片”更是引发论战,而且愈演愈烈。    影像造假与打假之事件,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颇具波澜壮阔之势。其间,最强大的力量当推网络,它以最快的传播、最广泛的参与、最直接的交锋,展现出无“网”不胜的特殊魅力。众所周知,造假之影像,中外都不能幸免,而网络时代,促使造假之影像更无处藏身,造假之身手付出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