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行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首要的是以创新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塑造良好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应当坚持民主公正办事、为人师表先行、关心体贴为本、全面发展育人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风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0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必须做好“加”与“减”。“加”即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减”即减轻学生负担。素质教育中“加”和“减”是一个统一实施的系统工程。只有“减”下来,才能“加”上去;没有“减”的自觉,“加”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看不到“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难以调动“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加”与“减”的关系,首要的是以创新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
所谓班风,是指班集体的行为风尚。它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也是全班师生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是一种较稳定的群体精神风貌,并随时间增长而不断完善。一般来讲,班风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良好的风尚。如有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学习动机;刻苦求知的学习态度;尊师爱生的人际关系;勤俭朴实、助人为乐的生活作风;民主公正、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团结求实的集体主义精神。二是有别于其他班的独特风格。
一、班风形成的理论
(一)班风形成的内部力量
约束力的形成。在校纪校规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本班情况的班规,使之对全班成员有约束力,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十分重要。初一阶段学生刚从小学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面对规范的权威性,只能按规范行事,约束自己,被动服从。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合理性,便逐渐过渡到自觉按班规行事的遵从阶段,最后把规范变成自觉行动,深深融入自己的观念中,达到内化的程度。
凝聚力的形成。凝聚力的形成是增强集体团结、集体荣誉感的基础。集体成员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班主任、班干部的人际关系对凝聚力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要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使其发挥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当全体成员由情感互相投入发展到理想目标完全一致时,班集体的凝聚力就显得十分强大。
舆论的形成。舆论是班集体成员对人或事的是非曲直的评论所产生的力量,是集体意志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是非观、荣辱观、善恶观的教育,让大家能确立一个正确的标准,发扬民主意识,才能造就出强大的舆论力,为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导向作用。
(二)班风形成的外部力量
学校内部成员对班风形成的影响力。学校各级领导的举止言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会直接或间接给学生以很深的烙印。每年进行的评比先进个人和集体的活动,学生会干部的选择,奖学金的发放,其结果公正与否也会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学生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任课教师除了传授好专业知识外,对社会要多作正面宣传,不能过多地宣扬社会的阴暗面,要激励学生为国家未来的前途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班风形成的影响力。如今的学生,再不可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他们通过家长、亲属,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书刊、广播、电视和电脑网络等,及时了解到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班集体成员产生着有利、有弊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泛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败现象等,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股逆动力,必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以“先入为主”的教育,形成集体心理定势,以此来削弱社会消极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为良好班风的形成铺平道路。
独特班风的形成。所谓独特班风,是指不同于他班,只为本班所具有的某些优异行为风尚。独特班风的形成是班主任工作作风的体现,离不开良好校风这一大环境基础。班主任要善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工作。笔者曾有过“班干部轮流选任制”的尝试,即每学期由学生自己发表“施政演说”,大家根据你的“竞选纲领”选择出新一届班干部,逐渐形成制度,内化为一种独有班风。这样做,使大多数同学有机会得到担任社会工作的锻炼,满足了青年学生追求上进的荣誉心,减少了班主任“一言堂”的用人错误,发扬了民主作风,调动了全班同学争做主人翁的积极性,受到普遍欢迎。
二、班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塑造良好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塑造良好班风,应当坚持民主公正办事、为人师表先行、关心体贴为本、全面发展育人的重要原则。
民主公正办事。首先,选拔班干部要民主。新生初入校,只能通过学生档案与短期观察,定出临时班干部。待同学相互熟悉后,就过渡到由学生自己选举。相信同学的识别力,不以自己的好恶用人。实践证明,班干部民主选拔、平等竞争是建立良好班风的重要一环。民主公正还表现在对待全班同学上。一个班几十位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异。有的不善言辞,性格内向;有的热情活泼,生性开朗。爱找岔子者有之,喜恭维奉承者有之。面对这些差异,要基本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倚、不亲疏、办事公正,形成一股风气,这也是良好班风的内容之一。
为人师表先行。班主任要言而有信,言而有行,时时处处带头作表率,既劳心又劳力.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会使班风纯正。
关于体贴为本。“学会关心”曾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标,其内容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学校、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应该怀着父母般的爱,给学生以关心,使学生时时感到集体的温暖。在这种风气教化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形成风气就是班风。
全面发展育人。全面发展既指德智体几方面整体上的发展,也指个人多方面才能的发展,班主任必须善于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带领学生投入各项课外文化活动,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班主任的行为美,进而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课堂上,工整的板书,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欣赏到硬笔书法的美;业余时间,教学生识简谱,参加学校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中,同学生一起参加队列训练、体操比赛。班主任的亲身参与,促进了班上业余文体活动的开展。班上可成立种种业余兴趣小组,如绘画、文学、文艺、棋类、体育、书法小组等,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增加了兴趣,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中受到了锻炼。这样,全面发展育人可以收到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静.营造良好班风促进素质教[J].成才,2000(12):24.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风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0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必须做好“加”与“减”。“加”即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减”即减轻学生负担。素质教育中“加”和“减”是一个统一实施的系统工程。只有“减”下来,才能“加”上去;没有“减”的自觉,“加”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看不到“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难以调动“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加”与“减”的关系,首要的是以创新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
所谓班风,是指班集体的行为风尚。它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也是全班师生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是一种较稳定的群体精神风貌,并随时间增长而不断完善。一般来讲,班风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良好的风尚。如有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学习动机;刻苦求知的学习态度;尊师爱生的人际关系;勤俭朴实、助人为乐的生活作风;民主公正、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团结求实的集体主义精神。二是有别于其他班的独特风格。
一、班风形成的理论
(一)班风形成的内部力量
约束力的形成。在校纪校规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本班情况的班规,使之对全班成员有约束力,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十分重要。初一阶段学生刚从小学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面对规范的权威性,只能按规范行事,约束自己,被动服从。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合理性,便逐渐过渡到自觉按班规行事的遵从阶段,最后把规范变成自觉行动,深深融入自己的观念中,达到内化的程度。
凝聚力的形成。凝聚力的形成是增强集体团结、集体荣誉感的基础。集体成员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班主任、班干部的人际关系对凝聚力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要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使其发挥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当全体成员由情感互相投入发展到理想目标完全一致时,班集体的凝聚力就显得十分强大。
舆论的形成。舆论是班集体成员对人或事的是非曲直的评论所产生的力量,是集体意志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是非观、荣辱观、善恶观的教育,让大家能确立一个正确的标准,发扬民主意识,才能造就出强大的舆论力,为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导向作用。
(二)班风形成的外部力量
学校内部成员对班风形成的影响力。学校各级领导的举止言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会直接或间接给学生以很深的烙印。每年进行的评比先进个人和集体的活动,学生会干部的选择,奖学金的发放,其结果公正与否也会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学生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任课教师除了传授好专业知识外,对社会要多作正面宣传,不能过多地宣扬社会的阴暗面,要激励学生为国家未来的前途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班风形成的影响力。如今的学生,再不可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他们通过家长、亲属,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书刊、广播、电视和电脑网络等,及时了解到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班集体成员产生着有利、有弊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泛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败现象等,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股逆动力,必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以“先入为主”的教育,形成集体心理定势,以此来削弱社会消极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为良好班风的形成铺平道路。
独特班风的形成。所谓独特班风,是指不同于他班,只为本班所具有的某些优异行为风尚。独特班风的形成是班主任工作作风的体现,离不开良好校风这一大环境基础。班主任要善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工作。笔者曾有过“班干部轮流选任制”的尝试,即每学期由学生自己发表“施政演说”,大家根据你的“竞选纲领”选择出新一届班干部,逐渐形成制度,内化为一种独有班风。这样做,使大多数同学有机会得到担任社会工作的锻炼,满足了青年学生追求上进的荣誉心,减少了班主任“一言堂”的用人错误,发扬了民主作风,调动了全班同学争做主人翁的积极性,受到普遍欢迎。
二、班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塑造良好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塑造良好班风,应当坚持民主公正办事、为人师表先行、关心体贴为本、全面发展育人的重要原则。
民主公正办事。首先,选拔班干部要民主。新生初入校,只能通过学生档案与短期观察,定出临时班干部。待同学相互熟悉后,就过渡到由学生自己选举。相信同学的识别力,不以自己的好恶用人。实践证明,班干部民主选拔、平等竞争是建立良好班风的重要一环。民主公正还表现在对待全班同学上。一个班几十位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异。有的不善言辞,性格内向;有的热情活泼,生性开朗。爱找岔子者有之,喜恭维奉承者有之。面对这些差异,要基本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倚、不亲疏、办事公正,形成一股风气,这也是良好班风的内容之一。
为人师表先行。班主任要言而有信,言而有行,时时处处带头作表率,既劳心又劳力.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会使班风纯正。
关于体贴为本。“学会关心”曾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标,其内容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学校、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应该怀着父母般的爱,给学生以关心,使学生时时感到集体的温暖。在这种风气教化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形成风气就是班风。
全面发展育人。全面发展既指德智体几方面整体上的发展,也指个人多方面才能的发展,班主任必须善于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带领学生投入各项课外文化活动,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班主任的行为美,进而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课堂上,工整的板书,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欣赏到硬笔书法的美;业余时间,教学生识简谱,参加学校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中,同学生一起参加队列训练、体操比赛。班主任的亲身参与,促进了班上业余文体活动的开展。班上可成立种种业余兴趣小组,如绘画、文学、文艺、棋类、体育、书法小组等,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增加了兴趣,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中受到了锻炼。这样,全面发展育人可以收到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静.营造良好班风促进素质教[J].成才,200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