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乘用车携手巴斯夫打造联合创新实验室

来源 :上海塑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g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车身涂料和汽车内饰等领域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共同探索汽车全价值链的碳排放管理,实现共赢上汽乘用车与巴斯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行业领先的研发及应用实力,携手打造联合创新实验室,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创新领域实现更加密切、深入的沟通与合作。
其他文献
生物基材料因其环保、可再生、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概述了生物基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现状、技术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双方合作聚焦正极活性材料和电池回收合作伙伴关系将支持双方达成碳中和目标以及宁德时代在欧洲践行本土化战略巴斯夫欧洲公司(简称巴斯夫)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德时代)宣布在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领域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包括正极活性材料(CAM)及电池回收,旨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电池价值链,以推动宁德时代在欧洲的本土化进程,并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介绍了实现汽车内饰高光钢琴黑效果的5种材料及工艺,并通过对比工艺、外观效果、关键性能及成本等阐述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从材料及工艺角度阐述原因,为未来更多车型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领域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研究全球范围内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分布及技术发展重点,从专利视角发现国内UHMWPE纤维技术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差距,为国内企业进一步开展技术研究及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对比了汽车内饰注塑纹理产品的纹理颗粒规则和表面光泽度,分析了产品纹理颗粒深度不一致、色差不一致及表面光泽度不一致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结果表明:在蚀纹工艺一致的情况下,通过统一模具钢材、优化成型工艺参数,可提升汽车内饰产品注塑纹理的光泽度一致性。
在开发新的管道聚乙烯时,熟悉聚合物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以及材料的聚合条件是在众多方案中进行快速有效筛选的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管道的主要特性,设计聚乙烯材料的分子结构,实现生产并加以验证。介绍开发新牌号的结构-理化性能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案例。
通过高速机械共混、冷压成型和高温烧结工艺,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六方氮化硼/聚四氟乙烯灭弧喷口材料。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和邵氏硬度计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喷口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DSC-Ⅲ型高压试验操作台对喷口材料进行击穿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25℃环境下,喷口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随氮化硼含量增大而降低,击穿强度和硬度随氮化硼含量增大而增大。对于氮化硼质量分数为3%和9%的喷口材料,随着温度的降低,喷口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断裂伸长率大幅度降低,硬度逐渐变大。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十溴二苯乙烷、三氧化二锑与三聚氰胺脲酸盐(MCA)复配的满足继电器罩使用要求的高阻燃、高灼热丝改性尼龙6(PA6)工程塑料,考察十溴二苯乙烷添加量、三氧化二锑添加量及MCA添加量对PA6工程塑料阻燃性、灼热丝起燃温度、热变形温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6-G0体系中随着MCA、三氧化二锑、十溴二苯乙烷的添加量增大,其缺口冲击强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来看,添加10份MCA,5份三氧化二锑,19份十溴二苯乙烷时,制得的阻燃PA6工程塑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
通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桥接,分别设计合成了受阻酚AO1035、AO80、AT245、CA和AO1010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HP-I-H),并与其他丙烯酸酯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共聚,制得了含受阻酚结构丙烯酸酯乳液(HPPA)。以HPP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数据为基础,对其3700~3000 cm-1处进行分峰拟合,定性、定量地分析了HPPA的氢键种类及强度。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对HPPA的阻尼性能进行表征,结合氢键相对含量分析材料阻尼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A35PA、ATPA、
以聚丙烯(PP)、玻璃纤维、热塑性弹性体(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研究了5种类型的耐刮擦剂(GC104、GC300、硅酮、二硫化钼和硅酮复配二硫化钼)对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刮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耐刮擦剂均可以提高PP的耐刮擦性能,其中GC300型耐刮擦剂具有比其他类型的耐刮擦剂更优的综合性能,更加适用于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