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宝绘堂记》中“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是否意味着苏轼省思自我的人生,悔悟看淡生死富贵是失却本心的表现?结合《满庭芳》中渴求摆脱俗世名利羁绊的东坡,揣摩上下文语境,明白苏轼是强调“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人生观。苏轼非蝇营狗苟之徒,本心不曾吝于生死。解读文本,我们不可断章取义,陷入思维误区。
【关键词】本心;寓意于物;留意于物;断章取义;思维误区
【中图分类号】I206.2
苏轼在《宝绘堂记》有如下表白: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是苏轼省思自我的感叹。从字面上揣测,苏轼有些悔悟自己曾经的行径,甚觉看淡看轻富贵生死而追求书画是颠倒错误,是否他也是汲汲富贵吝吝于生的俗子?
再读着意书画弊端的语句: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苏轼认为书画最能愉悦性情而不至于沉溺其中,可若自迷,则祸害也无尽。书画只是客观外物,真正关键的是欣赏者自身。苏轼是希望舍弃对书画的执着,他害怕执着于书画会就会为外物所奴役,自由洒脱之本心就会迷失。
再联系苏轼的《满庭芳》,对苏轼的本心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他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苏轼既奚落蝇营狗苟的世俗观念,也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充满厌倦,露出冷峻的笑。苏轼洞悉人生,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如此睿智明敏之苏轼,笔者有理由认为《宝绘堂记》中“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只是苏轼对自己过分看重书画产生的疑问。他不过借富贵、生死作个比较,凸显“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苏轼在声明他对外物的态度。“寓意于物”是在外物中寄托自我之情怀,而“留意于物”是因执着心念而为外物所牵系。书画与富贵相比,一高雅,一世俗;书画与生死相比,一外物,一切身。苏轼是表明看淡富贵、生死却痴迷书画,也是一种偏颇,是对自己本心的远离。用轻重的秤尺衡量生死富贵与书画,也不符合本心,万物皆同,过分执着即为所累。再说,看重富贵、生死不也是着意于物吗?“着意于物”都是苏轼所排斥的,他欣赏游于物而非滞于物的人生态度。
苏轼本参透佛道禅理旷达超脱之人,不拘泥于外物,非蝇营狗苟之徒,也不畏死贪生。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大量有利于百姓的事,但他的心徜徉于自然山水,也能从事功中超脱,享受过程。他只是看重生命的过程,清风皓月一展襟怀,品美酒丝竹,阅千古兴亡。行于世却不迷于世,随行随珍惜。书画中寄托自我的怀抱,却不因书画而累。“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方是苏轼之本心。我们解读文本不可断章取义,陷入思维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唐宋八大家文选[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2.
【2】 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6.
【3】 周靖人、潘江红.《宝绘堂记》译文[J].新读写,2013年第11期.
【4】 李新华.“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的利与害——从苏轼《宝绘堂记》看古人 参与书画活动的文化心态[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 何宗思.虚名微利,算来着甚干忙——析苏轼《满庭芳》旷达名利观[J].阅读与写作,1996年 第2期.
【关键词】本心;寓意于物;留意于物;断章取义;思维误区
【中图分类号】I206.2
苏轼在《宝绘堂记》有如下表白: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是苏轼省思自我的感叹。从字面上揣测,苏轼有些悔悟自己曾经的行径,甚觉看淡看轻富贵生死而追求书画是颠倒错误,是否他也是汲汲富贵吝吝于生的俗子?
再读着意书画弊端的语句: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苏轼认为书画最能愉悦性情而不至于沉溺其中,可若自迷,则祸害也无尽。书画只是客观外物,真正关键的是欣赏者自身。苏轼是希望舍弃对书画的执着,他害怕执着于书画会就会为外物所奴役,自由洒脱之本心就会迷失。
再联系苏轼的《满庭芳》,对苏轼的本心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他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苏轼既奚落蝇营狗苟的世俗观念,也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充满厌倦,露出冷峻的笑。苏轼洞悉人生,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如此睿智明敏之苏轼,笔者有理由认为《宝绘堂记》中“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只是苏轼对自己过分看重书画产生的疑问。他不过借富贵、生死作个比较,凸显“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苏轼在声明他对外物的态度。“寓意于物”是在外物中寄托自我之情怀,而“留意于物”是因执着心念而为外物所牵系。书画与富贵相比,一高雅,一世俗;书画与生死相比,一外物,一切身。苏轼是表明看淡富贵、生死却痴迷书画,也是一种偏颇,是对自己本心的远离。用轻重的秤尺衡量生死富贵与书画,也不符合本心,万物皆同,过分执着即为所累。再说,看重富贵、生死不也是着意于物吗?“着意于物”都是苏轼所排斥的,他欣赏游于物而非滞于物的人生态度。
苏轼本参透佛道禅理旷达超脱之人,不拘泥于外物,非蝇营狗苟之徒,也不畏死贪生。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大量有利于百姓的事,但他的心徜徉于自然山水,也能从事功中超脱,享受过程。他只是看重生命的过程,清风皓月一展襟怀,品美酒丝竹,阅千古兴亡。行于世却不迷于世,随行随珍惜。书画中寄托自我的怀抱,却不因书画而累。“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方是苏轼之本心。我们解读文本不可断章取义,陷入思维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唐宋八大家文选[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2.
【2】 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6.
【3】 周靖人、潘江红.《宝绘堂记》译文[J].新读写,2013年第11期.
【4】 李新华.“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的利与害——从苏轼《宝绘堂记》看古人 参与书画活动的文化心态[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 何宗思.虚名微利,算来着甚干忙——析苏轼《满庭芳》旷达名利观[J].阅读与写作,1996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