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为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机体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缺陷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型调节性T细胞(type1Tregulatorycells,Tr1)可以诱导免疫耐受,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AIT)的理论基础之一。促进Tr1细胞分化成功建立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或许是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关键。文章对支气管哮喘中Tr1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AIT的最新进展
【机 构】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济南 2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济南 2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济南 2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济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为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机体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缺陷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型调节性T细胞(type 1 T regulatory cells,Tr1)可以诱导免疫耐受,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的理论基础之一。促进Tr1细胞分化成功建立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或许是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关键。文章对支气管哮喘中Tr1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AIT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慢性肺部疾病,以咳嗽、咳脓性痰、反复感染和气道损伤为特征。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是支气管扩张的一种,我国常见。目前,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治疗方式仅限于理疗以清除痰液和抗生素以治疗急性感染。本文旨在探讨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在成人非囊性支气管扩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急危重症,发展非常迅速,病死率极高。肺泡巨噬细胞M1/M2免疫失衡参与ALI/ARDS的发生发展。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由促炎性M1型向抗炎性M2型极化,抑制下游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达到治疗ALI/ARDS的目的。因此,深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ALI中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新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出现加剧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疫情的传播。奥密克戎变异株首先在非洲发现,Pangolineage进化分类系统将该变异株划分为B.1.1.529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将该变异株确定为"关切病毒株",命名为Omicr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干燥综合征(Sjögren'ssyndrome,SS)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SS的诊疗提供新的证据和方向。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4例SS患者(SS组)和14名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对照组)的粪便并提取粪便中细菌的DNA,扩增16S片段后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SS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丰度(Sobs,Chao,Ace)、谱系多样性(Pd)、菌落的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均匀度(Heip)均无显著
目的了解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治疗前后的变化和意义,并评估Th17/Treg在预测LN治疗反应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就诊的活动性LN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与LN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所占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
目的利用AdEasy腺病毒载体系统构建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egulatorofG-proteinsignaling5,RGS5)重组腺病毒载体,初步探讨RGS5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RGS5基因,构建腺病毒重组质粒pAD-Track-RGS5。重组质粒pAD-Track-RGS5经PacI酶切线性化后与pADEasy-1骨架质粒共同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胞,筛选重组成功的质粒,命名为pAD-RGS5。用293A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
目的探索环状RNA(circRNA)circ_0000517是否通过miR-1258/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调节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和迁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37例,收集37对胃癌组织标本和相邻的正常组织标本(癌旁组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胃癌组织中
目的探讨胶质瘤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s)、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17及其细胞因子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00例,术中获取脑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检测组织中Tregs、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
系统性硬化(systemicsclerosis,SSc)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满足患者需求。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在临床上的发展已相对成熟,近年来其在SSc上的临床试验取得了突破进展,但移植相关并发症问题一直有待解决。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esenchymalstemcelltransplantation,MSCT)作为新兴细胞疗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前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在SSc上都取得了积极结果,但MS
炎症反应在调节缺血型脑卒中后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被认为是脑卒中新疗法的首要研究目标。最近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的大量涌入和缺血型脑卒中后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缺血型脑卒中造成的脑损伤中,受损的脑组织和周围免疫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使得外周免疫细胞迁移进入损伤部位,进而产生并释放更多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其他分子,最终可能造成在已损伤的大脑中进一步的破坏或保护作用。虽然中性粒细胞可能促进缺血后梗死面积的扩大,但它也可能负责缺血后脑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文章重点讨论缺血型脑卒中后中性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