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轻人向法空禅师学禅,可他老找不到入门的途径。于是,禅师端起茶壶给他倒茶。茶杯已满,禅师还是不停地倒茶。年轻人忍不住了,说道:“师父,茶杯已经装不下了。”禅师这才住手说:“是啊,装不下了。你也一样,头脑不腾出空来,怎能学到精妙。”
  这个故事让我悟到“倒空”与“创新”的道理。
  让我们先看看装得满满的脑袋里都有些什么?
  ——①知识;②经验;③思维惯性。
  以上三者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学问”,是一个学习者宝贵的财富。
  没错。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很难想象他会有重大的创造发明;如果缺少经验,会多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降低办事的效率;如果没有思维惯性,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处理同类或相似的问题上会依然无谓的纠缠不清。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科学的创新而言,它们也有着极大的束缚和阻碍作用。会使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路狭窄,难以有新的发现或新的尝试。这正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的:“知道许多事情有一个好处,就是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有一个发现新事物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个逐步僵化的效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惊讶,这也就失去了作出创新的机会。”
  当代中学生正处于我国教育改革的转型期。考察他们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多学生虽然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却不会灵活应用脱离实践,习惯于接受不会思考没有创见。要对这一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学问”的负作用。“倒空”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所谓“倒空”是指学习者在进行新一轮学习时,让头脑暂时处于空置的状态,这是一种虚拟的舍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心理暗示,其真实涵义是:
  ①始终保持新鲜感,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②激发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认识到质疑的价值。
  ③突破思维定势,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力,开辟新思路。
  我把“倒空”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起步,在阅读教学中有过这样的应用:
  
  一、常见词在语境中的解释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材料中的绝大多数词语是旧相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一心理规则,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占上风,从而表现为:老词语没有新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兴趣,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另外,“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不足以担当创新的重任。如果大脑处于“倒空”的状态,输入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的交换通道在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中暂时关闭,阅读者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得以强化,就自然能够提高对老词语的敏感性,以上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一招对没有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只知道死板地解决老师或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适用。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很快地捕捉到一些老词语在语境中的解释。比如:
  经济 这是个常见词,在学生的大脑中多以“经济学术语”的身份被储存起来,这个词语本身对学生来说没有新鲜感,在阅读中容易被忽略。“倒空”后,学生在阅读“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一句时,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直接地觉察到“经济”的特殊性。问题很快被提出来:“这个词在语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对这一句反复阅读,总结规律,进行分析。在结构相似的几个句子中,处于同等地位的词语语义相关,“经济”与“诚实、灵活、德”处于同等地位,后三者都是褒义词,前者应该也是,再联系“吝啬”的词义特点及与“经济”的上下文关系,就可以理解这里的“经济”是“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二、同类项不合并
  
  头脑中有一定的积累,当同类信息输入时,人们习惯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是出于求同性思维。求同性思维是一种常规的思维方式,其核心环节是寻找共性,适用于对信息的综合归纳,在学习、工作、生活诸多层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有很大的惯性,有时会阻碍人们的思路,使之局限于一个模式、一套程序……片面地强调求同思维就会制约创新思维的发展,因为创新思维的重要特点是独特性。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以追求个性为标志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倒空”是求异思维训练的良好开端。“倒空”后,输入的信息无法及时归类,促使人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
  如高中第二册教材(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有五篇是“记”的文体:《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急于引导学生归类,可以利用“倒空”法,指导学生抓住每篇的个性特点,发现相互间的差异。
  
  三、旧情感不投入
  
  这里所说的旧感情既指阅读者既有的个人情感,也指对某个阅读对象已达共识的公众情感,前者与阅读者的个人阅历、兴趣爱好、人文素养、思想品质等有关,后者与时代思潮、社会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公众心理等因素有关。人们总习惯带着这些旧情感去择取、品读阅读对象。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阅读习惯。因为旧情感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使阅读者对阅读对象难有全面的理解和公允的评价。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一切思维都是反科学,都毫无积极的意义。事实上,阅读对象本身往往是一个独立、完整而丰富的世界,构建这个世界的物质基础是语言。语言“不纯属于语义的记号,而且还携带着诸种形象和特定的情感。它不仅触动理解,而且还触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阅读的意义在于接受语言传递的种种信息,感受文本对人的情的激发、美的熏陶、理的启迪,感悟作品张扬的人文个性。所以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去除旧情感,这也是“倒空”适用的范围。
  比如阅读曹禺先生的《雷雨》时,对周朴园这个人物,人们不自觉地会带些旧情感去看,认为他是资本家,是反面角色,就一定毫无人性可言。这样的偏见会隔断阅读者对作品本身、对语言的直接参悟,使阅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失实失真。“倒空”之后,偏见没有了,对人物才会有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长期以来围绕周朴园形象的两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问题,其次是周朴园的负罪心理问题才有了新的解析。
  “倒空”还有助于激活潜思维,因为潜思维是受显思维控制的,如果后者处于“倒空”的状态,前者失去控制,就可能趁机跑出来。潜思维虽然难以捉摸,但它的确存在,如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都是潜思维,与创新活动也紧密相连。“倒空”是一种心理形式或心理特征,“倒空”训练是一种心理能力训练,列?符?赞可夫在《教学论与生活》中说“把知识排除在心理能力训练之外的纯形式训练说是片面的”,貌似难以量化分析难以具体操作的“倒空”训练对学习者意义重大。
  有人说,对中学生来说,创造不等于发明,不是创造出让人目瞪口呆的新产品,而只是意味着保持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敏感”,一种想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这话有道理。“倒空”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保持这种“敏感”和“心向”。
其他文献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5岁.患者于2005年2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不适,含速效救心丸后缓解,于次日就诊,查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经抗凝扩冠等治疗好转后出
T恤这一名词是舶来品,是指圆领、短袖棉质的针织衫,可一色、几色或印花.据说在美国,T恤是仅次于牛仔服装的第二大服装产业,牛仔裤加T恤可说是美国人标准的装束.然而在中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