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最初的悸动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每本书都会让你读懂,不是每段文字都会让你产生共鸣。
  拿到《有一种基因叫理想》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红色的封面里会有多诱人。翻开的瞬间只是简短的几行,那喷涌的文字便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
  吸引我的是,该书在序和前言里面作者刘楠用自述和他述的方式描写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实习生撞进“南院”,默默的聆听、记录南院前辈大家的悉心教导,最终成长为一个对新闻有敏锐触觉和独特视角的新闻人。
  白岩松的序一《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从东方时空写起,王开岭的序二《颁发尊严》从《焦点访谈》写起,无不透漏出南院新闻人对“南院孩子们”的情感。正文六章内容,梳理了新闻评论部20年名人成长中的点滴和南院风雨飘摇的记忆串联起来,不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大腕们,还提及了南院的司机、保安、勤杂,充分凸显了作者的细心之处。
  南院,让人尊敬的地方,白岩松、柴静、董倩、敬一丹、崔永元、水均益、张泉灵……南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诞生了中国新闻传媒的一个又一个精英。
  为什么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因为我也在央视南院实习过,也跟作者刘楠共事过,走进南院的第一天,我便知道,这些曾经在电视中出现的遥不可及的人,今天要出现在我的身边,我怀着忐忑不安的胆怯的心与他们对话、交流。我也在在默默的观察着办公室里面各位老师的一举一动,我看到了刘楠的勤奋。刘楠也在这成就之前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不断学习成长的日子。
  白岩松在序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那就别忘了继续赶路?这,才是纪念的全部意义。”是的,“南院人”都有一种强大的基因叫理想。翻开这本书,也许你也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最初的悸动。这种悸动,是发现自己的力量,也是推动新闻人成长的巨大力量。
  (本文编辑谢宁)
其他文献
王彬先生《红楼梦叙事》新版的面世,满足了很多欲购此书而不得的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心愿。对于后辈学人来说,该书对如何从文本细读角度看《红楼梦》,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视点和学术方法。八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红楼梦叙事》的书评,如今重读王彬先生的书,那种扎实严谨的研究态度,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依然让人敬佩不已,显出王彬先生思辨不怠的治学风格和深厚渊博的学问修养。  王彬先生著述颇丰,每每见面之际,都会拿出
上世纪30年代末成立的西北联合大学,是国民政府战时高等教育资源转移和调整的一部分。北师大(时称北平师范大学)作为西北联合大学的组建一方,不仅举全校之力做抗战救国的努力,自觉投身于西北文化教育的开发和社会建设,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维系了学脉和传统的承续,成为国难时期国立大学艰难求存、教育抗战的一个代表。  日军全面侵华对北平师范大学的破坏  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源,历经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高等师范学
钱穆先生是近代的国学大师。国学,指钱先生遍涉传统旧学,难以现代学术项目归类。大师,指钱先生的学问在博精与贯通等方面皆能得兼。国学大师,是一种极难获致的荣誉。不过,钱先生的学术重点,还是在史学方面。我有幸忝列门墙,做过他正式的史学博士研究生。  我跟钱先生读书,是他指导学生的最后阶段——90岁到92岁。当时,我刚刚自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找一个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本是理所当然(其他与我同班的同学,
诗学发展,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诗社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宋代、明清、近代乃至20世纪的80年代,诗社一度对当时文学的发展进程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文人群体性诗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基于诗社而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问题,是我们深化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研究应该充分重视的。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主流文学史乃至一些重要的宏观性学术论著,对于诗社在诗学乃至文学发展的地位,依旧重
近些年来我常讲“文化自觉”问题,具体地采用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  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人类发展到现在已开始要知道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  这个名词确实是我在这个班上作闭幕发言中冒出来的,但是思想的来源,可以追溯的历史相当长
“延津剑合”的故事说的是,晋时有个大臣叫张华,善识天文,能辨古物。一天,看见天上斗牛分野之问,宝气烛天,他明白豫章丰城县中当有奇物出现。张华有个朋友雷焕,也是博物之人,于是张华选他做了丰城县令,托他到那个地方寻访发光动天的宝物,并吩咐他说:“光中带有杀气,此必宝剑无疑。”雷焕到了县问,看那宝气是在县狱中,寻到尽头,果然掘出一对宝剑来,雄同“纯钩”,雌曰“湛卢”。雷焕自佩其一,其一献与张华,各自保藏
目前学界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做了预判。其中,气候变暖的趋势对世界地缘政治及其安全的影响是很大的。气候变暖造成的北极解冻速度加快,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日益延长将使俄罗斯整个北线破天荒地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这种压力一旦形成,将改变俄罗斯原有的三面防御而无“后顾之忧”的国防结构。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也将极大地改变欧亚大陆及北极航道沿岸国家乃至印度洋太平洋的物流版图。未来北极航道通航时间的延长,将使苏伊士运河
提到10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国庆节,其他的再无什么。国庆节当然要被我们铭记,但是10月17日这一天也应当被我们记住。就在59年前的10月17日,一位为了祖国文化事业而奔波的学者因飞机失事,为国捐躯,这个人就是郑振铎。很多人一直都记得有郑振铎这个人,但是也一直对郑振铎选择忽视。而忽视比忘记更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忽视,是不管这个人的好与不好,全都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他們对郑振铎并没有关注,却可以说出郑振
1937年7月7日,暑气蒸人,“入晚天阴,更闷热,颇难受”。当天夜里日本军队偷袭宛平县城,住在市里的顾颉刚听闻炮声。其实自入夏以来,有关日本侵华的传言已不胫而走,顾此刻确认“十日以来,谣言已多,兹特证实之耳”。无独有偶,次日凌晨四点,钱玄同也在睡梦中被炮声惊醒,“初不知何事,下午六时读晚报,始知某国人又作怪了”。那么危难当头,身处政学两界的知识分子们心系国运,于危急胜过炎热的七月,其各自具体因应又
“改革”一词最让近代以来的中国人魂牵梦绕,而近代史谈改革,最绕不开的便是“戊戌变法”。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始,至9月21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銮”“训政”终,百余日里,各方势力,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令人印象深刻当属以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为代表的一众“维新党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豪气干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同袍大义,无不给世人呈现出了维新党人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