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散文:以典型塑典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人散文怎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实现人物的形神兼备呢?“典型性”的选材和描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只有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鲜明个性的“典型性”事件以及人物身上颇具标志性的外貌言行等内容加以记叙描写,才能成功塑造出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写人散文的精妙。汪曾祺先生深谙此道,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选取典型性的事件,描写典型性的特征,塑造出一个典型的独立自由的西南联大教授。
  一、选材的典型性
  写人散文重在选材,关于材料的取舍,不是材料本身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与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关系重要与否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选择材料的标准:一是适切题目,二是注重特色。”因此,只有选择适切题目和颇具特色的典型性材料,才能刻画出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金岳霖先生》从肖像、工作及生活三方面进行选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平面到立体地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独特的金岳霖先生。关于金先生的肖像,汪曾祺主要选择了金岳霖先生“样子有点怪”的典型材料——“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为什么选择“黄夹克”?因为“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为什么选择“微仰着脑袋”?因为“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金先生的这种姿态有别于其他教授,让他在人群中显得独特而醒目。学生写老师,经历最多、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师生的交往,而交往中最能体现老师特征的自然是学习的课堂。那汪曾祺选择了金先生哪些典型的教学瞬间呢?典型的提问方式:“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典型的交流方式:面对林国达的“怪问题”,金先生以怪治怪——“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典型性的学术观点:做“小说与哲学”讲座时,不顾沈先生的面子,论断“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一语惊人,满座愕然。这些教学瞬间的选择,足见金先生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关于金先生的生活,汪曾祺抓住了“金先生是个单身汉”的典型身份,从三个方面来写金先生单身生活。一是老有所乐的典型趣事——“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足见其率性真实;二是老有所念的典型爱情——“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足见其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也回答了他为何单身的原因;三是老有所为的典型事件——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你要接触接触社会。”“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体现其晚年生活的独特别致。
  二、描写的典型性
  描写人物,可选择的角度很多。然而,哪个方面是人物最该描写的地方?从哪个角度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叶圣陶说:“把他的眉毛、眼睛、鼻头都记上几百字,分裂、琐碎,令人看了就要莫名奇妙,不能使所记的人物的状貌在读者心中活现了。”因此,唯有抓住人物在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最典型的标志性内容,才能塑造出人物最典型的形象。
  写肖像,汪曾祺重点通过金先生的眼睛和穿着两个典型性的角度来描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金先生“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因为眼睛有毛病,所以“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作者借“戴帽子”“配眼镜”“仰脑袋”这些外在的“怪”相来写其眼睛内在的“怪”,所要表达的是金先生眼睛害病的时间之长、病情程度之严重以及疾病留下的后遺症。借帽檐压低、脑袋微仰等典型的特征写出了金先生因眼疾而带来的怪异表征。而穿着上最能体现金先生典型性特征的自然是他“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的打扮了。正如闻一多穿一件“领子很高,袖口极窄”“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朱自清穿“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一样,金先生也是“教授里穿夹克的”唯一一个。通过典型的肖像描写,一个外相可怪、行为独特的金先生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写人物语言,必须做到“语言性格化”。汪曾祺抓住了金先生的典型性语言,体现了金先生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身份。金先生的开场白“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简单的四句话环环相扣,严谨准确,不仅把逻辑的因果关系表述得滴水不漏,又将逻辑的判断、推理、归纳表现得炉火纯青。此外,作者还抓住了金先生典型性的动作,“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伸”“捉”“捏”“看”四个连贯的动作,不仅刻画了金先生毫不顾忌的生活姿态,也刻画出他骨子里的自由与率真。
  三、形象的典型性
  写人散文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是人物骨子里最独特、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先生并不仅仅是有趣、奇怪、重情义、关爱学生,更是一个秉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典型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形象。
  西南联大的很多教授有着留洋的经历,他们的新思想在西南联大自由绽放,独特的性格也渗透在工作和生活中。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一文中写道:“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以及他在《七载云烟》中所写:“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由此可见,西南联大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都彰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汪曾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写先生穿着皮夹克,不仅体现了留洋归国学者的绅士风度,也体现了他身上特立独行的特征;写先生课堂上自由的提问方式、交谈方式,以及先生独特的治学态度、治学观念,无不体现了金先生所崇尚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写先生一生单身,独特的生活乐趣、情趣正是他骨子里绽放的自由与独立。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西方思潮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国民的思想,大家挣扎于理想追求与物欲侵蚀的怪圈之中,理想的缺失、信念的丧失、人文精神的匮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去改变这一现象?汪曾祺在《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一文中说:“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那么,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之下,汪曾祺突然写《金岳霖先生》,其目的显然是要以金先生为代表的西南联大教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净化民心,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提供参照。
  基于此,金岳霖先生身上所体现的“有趣”的典型特征,并非表面上的好玩,而是借此表达对金先生独特自由性格的赞扬,对西南联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缅怀以及为改变当下社会现状所做的努力。
  “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而写人散文,唯有抓住典型的人物细节,典型的人物经历,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联: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古诗词一直着占据着很大比重,单纯的单篇阅读教学难度较大。但古诗词又具有篇幅短小、易于操作等特点,尤其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往往在课内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几首古诗词的学习。因此,这类文章比较适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笔者曾通过一组咏柳诗的鉴赏比较,做了一次诗词群文阅读的简单尝试。  一、结合意象,巧选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古诗词
一、演讲辞教学的常见问题  1.忽视实用文的实用性和文学性结合的特点  实用文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文本内容、阅读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方面。而文学性自然表现在“语文”上面,即语言文字魅力和文学审美。文学性和实用性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教师忽视文本的实用性教学。  教材专门设置一个演讲辞单元,充分考虑了演讲辞和演讲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撰写演讲辞、演讲的实
风萧瑟,易水寒。两干多年前,一位壮士在这易水边,击筑和歌,怒发冲冠,写下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壮志,慷慨离去。多少历史韵事被时间涤荡,可荆轲壮士的英勇依旧在空中回荡。《荆轲刺秦王》讲述了壮士荆轲背负使命,前往秦国慷慨赴义的故事。教师可从战国末期,六国混战的背景出发,带领学生分析易水诀别时的慷慨义气。品读刺秦未遂身先死的悲情气氛,挖掘事件背后的深意,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  《荆轲剌秦王》选自西汉刘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许多小说,每一篇都是经典之作。小说利用其情节设置的巧妙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为什么小说在大众中极受欢迎,我想它是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的,用情节叙述造就了认知距离。所谓的距离其实就是心理落差,读者的心理落差越大,心理距离越远,情节就显得越跌宕起伏。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规,强化变异感知,拉开距离,是小说艺术审美的奥秘所在。  在赏析经典作品《西游记》时,我感同身受。我认为《西游记》中的角
问题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常见的模式化的狭隘提炼,也并不是能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肤浅问题,而是带有提领价值、富有启发作用,对主题的挖掘具有基础与前提作用的、深入思考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由此可见,问题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培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版)倡导开展群文阅读,笔者认为可以将教材整合作为群文阅读的发端,在此基础上灵活开展专题教学,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专题教学强调课程的选择性,通过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此,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为例,依据学情,整合教材内容,开展专题教学,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大陆”。  一、抓住学生特点,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语
情感教学是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会用心灵触摸大千世界。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切实突出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既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感悟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丰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我与地坛》情感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组织单位,“文学阅读与写作”是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课程,2.5个学分。这个任务群的教学要从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规律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继承它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和继承优秀文化思想,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积极更新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作用,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大传统文化的考核力度,积极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高考是一项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亡人逸事》是作家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完成于妻子过世十二年之后。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情感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缠绵,但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随文章渐行渐深的愧疚之情。  文章一共四个部分,分别是“天作之和”、“初次见面”、“为人妻母”、“临终感言”。全文从妻子对“天作之合”婚姻的“点头笑”开始,到妻子临终时为着丈夫寄两丈花布至娘家而展现“幸福的笑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