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些媒体在尝试实验新闻报道。什么是实验新闻?实验新闻与传统的科技新闻有什么区别?本文总结了实验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技巧。
【关键词】实验新闻 报道技巧 探索
最近央视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揭秘了孕妇穿的防辐射服不仅没有用,反而成了辐射的收集器,引起舆论哗然。《宿迁晚报》日前也做了《酒后到底多长时间才能开车?》、《市场上的称,到底准不准?》、《大蒜、冰箱、酱油能否测出地沟油?》等三篇实验新闻报道,因为新颖独特的报道角度,贴近民生服务内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互动。
这一类通过实验,揭示生活真相的新闻报道,被媒体人称为“实验新闻”。
实验新闻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
实验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笔者认为其新在以下几点。一是报道对象新,实验新闻是对实验的报道,是有目的人为做出来的新闻;二是实验新闻强调记者参与,记者不仅是报道者,还是实验参与者与见证者,记者的参与,让实验新闻报道更贴近更真实;三是实验新闻强调专业人士或专家参与;四是实验新闻强调生活实用性和指导性。
从报道方式来定义实验新闻,实验新闻就是记者亲自参与或见证实验全过程,探求一些生活信息、生活现象的真伪,并通过对实验过程、数据以及结果的报道,给读者的生活以实用性指导意见。让读者对一些生活信息去伪存真,对一些生活现象茅塞顿开。
大家一提到实验就想到科学实验。既然实验新闻是对实验的报道,那算不算科技新闻呢?笔者认为,实验新闻虽然有一定的科普作用,但与传统的科技新闻还是不同的。传统的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等。科技新闻的特点是新闻性、科学性以及通俗性。
而实验新闻的报道对象是记者参与的实验以及实验全过程。这实验可以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比如孕妇辐射服是否能防辐射,辐射值是多少,需要精密的科学仪器测定;也可以是常规的生活求证实验,也就是有目的的假设求证揭秘过程。比如市场上的称是否准,用一包挂面去测试求证。不同称测出不同数值,实验结果就出来了。所以实验新闻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指导性。
实验新闻成媒体报道新趋势
实验新闻作为全新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被媒体广泛采用,成为媒体报道的一种新趋势。除了央视以及部分地方电视台外,在网络媒体上,也能搜索到不少网友进行的求证实验视频,这些实验新闻,读者关注度非常高,媒体转载率也非常高。但将实验新闻做透的还是平面纸质媒体。比如,吉林省的新文化报专门开设“一起来较真”专栏,邀请市民成立“较真团”,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秘诀、窍门、传说,甚至是道听途说的“百科知识”,进行较真,探寻这些生活常识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当然的?让读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浙江杭州都市快报也开辟实验新闻专版进行报道。都市快报除了对“吃苹果到底削皮不削皮?”、“电热水壶和燃气灶烧水哪个更省钱?”一类的生活常识进行实验外,也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实验,较真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比如,前段时间QQ群里转发的一条提醒消息,广东劫匪最新作案方式,用鸡蛋攻击驾驶人。提醒驾驶人一定不要起动喷水功能和开动雨刷。因为鸡蛋掺水后将呈现白色,阻挡视线高达92.5%,很難刮干净,车主将被迫停在路边而成为劫匪的囊中物,提醒车主最好是将车开到明亮有人的地方再清洗车窗。快报记者进行实验发现,雨刮器也能将鸡蛋清刮干净,网络传言不可信。
一些地方性媒体也陆续开始推出实验新闻报道。如连云港苍梧晚报记者拿着温度计在夏季中午,对林荫大道和没有林荫的街道进行地表温差测算。《宿迁晚报》也推出了三期实验新闻报道,发现这种有凭有据、贴近百姓生活的实验新闻报道读者关注度非常高,一经推出,基本上都能成为热点,读者美誉度也非常高。
实验新闻报道四个技巧
实验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新阵地。我们怎样进行实验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做好实验新闻报道:
1、实验内容选择要贴近有用
实验新闻虽然是对实验的报道,但选择哪些题目来做实验非常重要。从现在媒体的服务宗旨来看,贴近、有用是选择实验内容的两大标准。
贴近,要求实验内容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食品卫生安全、健康等都可以纳入我们实验内容,还有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也可以作为实验内容。比如,《宿迁晚报》推出的《市场上的称,到底准不准?》实验新闻,涉及广大市民菜篮子,所以此新闻一经推出,引起市民热议,也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我们推出的《酒后到底多长时间才能开车?》这则实验新闻,其实有一个新闻由头,就是一位市民头天晚上喝酒,没想到第二天中午还被交警查出酒驾。此事件发生后,引起市民热议,究竟人体解酒需要多长时间呢?很多驾驶员存在的侥幸心理,小酌一杯能不能测出酒精浓度呢?喝白酒还是红酒散酒时间是否一样呢?年龄不一样的人解酒能力一样吗?带着这些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实验。实验得出结论,酒精测试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只要喝酒都能测试出酒精度。实验数据提醒市民最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由于记者亲自参与实验,专业人士在现场全过程进行技术测试,这则实验新闻见报后,市民对实验真实性与结果非常信赖,达到了很好的禁止酒驾宣传效果。
有用的标准要求我们在选择实验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实用价值和指导性。要求实验内容对读者有用,或者可辨别真相,或者能提醒,或者能释疑解惑。
2、实验注意权威性,必须请专家或专业人士参与
虽然实验新闻报道的实验多是生活类求证实验,不像科学实验那样要求严格,但专家以及相关专业部门的权威人士参与,可以增强实验新闻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宿迁晚报》在做《大蒜、冰箱、酱油能否测出地沟油?》这则实验新闻时,就邀请了质检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实验,实验结果发现,三种方法都不靠谱。最后,专业人士给出了权威的检测方法,让读者得到实用的生活妙招。就像一位读者所说的那样,“专家现场做实验,结果还能有假?专家给出建议,肯定有用。”
所以在做实验新闻的时候,一定要邀请相关权威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以增强实验结果以及释疑解惑的权威性。
3、实验新闻要注意延伸,将新闻做深做透
实验新闻不仅要报道实验,还要报道与实验相关的新闻信息,比如与实验相关的纵向或者横向关联新闻或者相关链接等,这是新闻一种延伸做法。
在实验新闻延伸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都市快报,他们的一些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比如,都市快报所做的一则实验新闻《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该报记者通过对9种18个苹果刮蜡实验后,发现用温水泡10分钟后,还能刮出白色粉末。记者本来想做晚饭吃的苹果,也对其没有胃口了。除了报道刮蜡实验之外,记者又采访了苹果主产地山东沂源的一位苹果种植专家,通过他了解到国内市场上90%的苹果打蜡。这些蜡是什么蜡呢?记者又采访了杭州一位水果经销商,湖北一位水果打蜡厂厂长,以及引用了甘肃一农校老师论文,了解到美国、日、澳大利亚等国苹果上市都要打蜡,并且所用蜡五花八门。目前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苹果上市也开始打蜡。
为了更好了解打的什么蜡,记者又采访了江苏一家知名食用蜡厂厂长,了解到蜡分为工业液体蜡和食品级液体蜡。工业蜡对身体危害大。专家还建议大家最好削皮吃。最后,专家还提供了挑选苹果的三种实用方法。
4、实验新闻要注意互动,增强影响力
实验新闻报道要注意互动。这里所说的互动包括网报互动与读者互动。网报互动,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庞杂,热点多,传言多特点,寻找实验新闻线索。读者互动,做得比较好的是新文化报,他们组织“读者较真团”,不仅增强读者参与度,扩大实验新闻影响力,也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
(作者:宿迁晚报值班编委、记者部主任)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实验新闻 报道技巧 探索
最近央视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揭秘了孕妇穿的防辐射服不仅没有用,反而成了辐射的收集器,引起舆论哗然。《宿迁晚报》日前也做了《酒后到底多长时间才能开车?》、《市场上的称,到底准不准?》、《大蒜、冰箱、酱油能否测出地沟油?》等三篇实验新闻报道,因为新颖独特的报道角度,贴近民生服务内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互动。
这一类通过实验,揭示生活真相的新闻报道,被媒体人称为“实验新闻”。
实验新闻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
实验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笔者认为其新在以下几点。一是报道对象新,实验新闻是对实验的报道,是有目的人为做出来的新闻;二是实验新闻强调记者参与,记者不仅是报道者,还是实验参与者与见证者,记者的参与,让实验新闻报道更贴近更真实;三是实验新闻强调专业人士或专家参与;四是实验新闻强调生活实用性和指导性。
从报道方式来定义实验新闻,实验新闻就是记者亲自参与或见证实验全过程,探求一些生活信息、生活现象的真伪,并通过对实验过程、数据以及结果的报道,给读者的生活以实用性指导意见。让读者对一些生活信息去伪存真,对一些生活现象茅塞顿开。
大家一提到实验就想到科学实验。既然实验新闻是对实验的报道,那算不算科技新闻呢?笔者认为,实验新闻虽然有一定的科普作用,但与传统的科技新闻还是不同的。传统的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等。科技新闻的特点是新闻性、科学性以及通俗性。
而实验新闻的报道对象是记者参与的实验以及实验全过程。这实验可以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比如孕妇辐射服是否能防辐射,辐射值是多少,需要精密的科学仪器测定;也可以是常规的生活求证实验,也就是有目的的假设求证揭秘过程。比如市场上的称是否准,用一包挂面去测试求证。不同称测出不同数值,实验结果就出来了。所以实验新闻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指导性。
实验新闻成媒体报道新趋势
实验新闻作为全新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被媒体广泛采用,成为媒体报道的一种新趋势。除了央视以及部分地方电视台外,在网络媒体上,也能搜索到不少网友进行的求证实验视频,这些实验新闻,读者关注度非常高,媒体转载率也非常高。但将实验新闻做透的还是平面纸质媒体。比如,吉林省的新文化报专门开设“一起来较真”专栏,邀请市民成立“较真团”,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秘诀、窍门、传说,甚至是道听途说的“百科知识”,进行较真,探寻这些生活常识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当然的?让读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浙江杭州都市快报也开辟实验新闻专版进行报道。都市快报除了对“吃苹果到底削皮不削皮?”、“电热水壶和燃气灶烧水哪个更省钱?”一类的生活常识进行实验外,也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实验,较真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比如,前段时间QQ群里转发的一条提醒消息,广东劫匪最新作案方式,用鸡蛋攻击驾驶人。提醒驾驶人一定不要起动喷水功能和开动雨刷。因为鸡蛋掺水后将呈现白色,阻挡视线高达92.5%,很難刮干净,车主将被迫停在路边而成为劫匪的囊中物,提醒车主最好是将车开到明亮有人的地方再清洗车窗。快报记者进行实验发现,雨刮器也能将鸡蛋清刮干净,网络传言不可信。
一些地方性媒体也陆续开始推出实验新闻报道。如连云港苍梧晚报记者拿着温度计在夏季中午,对林荫大道和没有林荫的街道进行地表温差测算。《宿迁晚报》也推出了三期实验新闻报道,发现这种有凭有据、贴近百姓生活的实验新闻报道读者关注度非常高,一经推出,基本上都能成为热点,读者美誉度也非常高。
实验新闻报道四个技巧
实验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新阵地。我们怎样进行实验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做好实验新闻报道:
1、实验内容选择要贴近有用
实验新闻虽然是对实验的报道,但选择哪些题目来做实验非常重要。从现在媒体的服务宗旨来看,贴近、有用是选择实验内容的两大标准。
贴近,要求实验内容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食品卫生安全、健康等都可以纳入我们实验内容,还有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也可以作为实验内容。比如,《宿迁晚报》推出的《市场上的称,到底准不准?》实验新闻,涉及广大市民菜篮子,所以此新闻一经推出,引起市民热议,也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我们推出的《酒后到底多长时间才能开车?》这则实验新闻,其实有一个新闻由头,就是一位市民头天晚上喝酒,没想到第二天中午还被交警查出酒驾。此事件发生后,引起市民热议,究竟人体解酒需要多长时间呢?很多驾驶员存在的侥幸心理,小酌一杯能不能测出酒精浓度呢?喝白酒还是红酒散酒时间是否一样呢?年龄不一样的人解酒能力一样吗?带着这些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实验。实验得出结论,酒精测试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只要喝酒都能测试出酒精度。实验数据提醒市民最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由于记者亲自参与实验,专业人士在现场全过程进行技术测试,这则实验新闻见报后,市民对实验真实性与结果非常信赖,达到了很好的禁止酒驾宣传效果。
有用的标准要求我们在选择实验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实用价值和指导性。要求实验内容对读者有用,或者可辨别真相,或者能提醒,或者能释疑解惑。
2、实验注意权威性,必须请专家或专业人士参与
虽然实验新闻报道的实验多是生活类求证实验,不像科学实验那样要求严格,但专家以及相关专业部门的权威人士参与,可以增强实验新闻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宿迁晚报》在做《大蒜、冰箱、酱油能否测出地沟油?》这则实验新闻时,就邀请了质检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实验,实验结果发现,三种方法都不靠谱。最后,专业人士给出了权威的检测方法,让读者得到实用的生活妙招。就像一位读者所说的那样,“专家现场做实验,结果还能有假?专家给出建议,肯定有用。”
所以在做实验新闻的时候,一定要邀请相关权威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以增强实验结果以及释疑解惑的权威性。
3、实验新闻要注意延伸,将新闻做深做透
实验新闻不仅要报道实验,还要报道与实验相关的新闻信息,比如与实验相关的纵向或者横向关联新闻或者相关链接等,这是新闻一种延伸做法。
在实验新闻延伸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都市快报,他们的一些做法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比如,都市快报所做的一则实验新闻《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该报记者通过对9种18个苹果刮蜡实验后,发现用温水泡10分钟后,还能刮出白色粉末。记者本来想做晚饭吃的苹果,也对其没有胃口了。除了报道刮蜡实验之外,记者又采访了苹果主产地山东沂源的一位苹果种植专家,通过他了解到国内市场上90%的苹果打蜡。这些蜡是什么蜡呢?记者又采访了杭州一位水果经销商,湖北一位水果打蜡厂厂长,以及引用了甘肃一农校老师论文,了解到美国、日、澳大利亚等国苹果上市都要打蜡,并且所用蜡五花八门。目前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苹果上市也开始打蜡。
为了更好了解打的什么蜡,记者又采访了江苏一家知名食用蜡厂厂长,了解到蜡分为工业液体蜡和食品级液体蜡。工业蜡对身体危害大。专家还建议大家最好削皮吃。最后,专家还提供了挑选苹果的三种实用方法。
4、实验新闻要注意互动,增强影响力
实验新闻报道要注意互动。这里所说的互动包括网报互动与读者互动。网报互动,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庞杂,热点多,传言多特点,寻找实验新闻线索。读者互动,做得比较好的是新文化报,他们组织“读者较真团”,不仅增强读者参与度,扩大实验新闻影响力,也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
(作者:宿迁晚报值班编委、记者部主任)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