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对韩语教育的影响探析

来源 :散文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韩国文化渗透到韩语教育中,有助于减少沟通交流误会、准确领会语义语境、激发韩语学习兴趣,并且契合培养目标转型.目前韩语教学中存在语言类教材居多、文化渗透的程度有限、教学模式落后、文化课程量不大等问题,对韩语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在韩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元素、注重文化渗透循序渐进、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文化课程和语言课程要有机衔接.
其他文献
今年是于蓝诞辰一百周年,她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女革命工作者,也是我国卓越的电影艺术家之一,正是那段在延安的光辉岁月,滋养了于蓝艺术人生的萌芽与无穷创造力.
本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以《人间词话》英译为例,从形符、类符、标准化类符/形符比、高频词、平均句长等语言层面特征比较分析对涂经诒、李又安(Adele Austin Rickett)译本所呈现的翻译风格.研究发现,李译本的词汇丰富度高于涂译本,采取偏异化的翻译策略;涂译本的平均句长比李译本更长,采取偏归化的翻译策略.
“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美”的陪衬附属来看待,艺术中对“美”的追求也更强烈.20世纪之后,“丑”似乎才逐渐走向了审美中心.但实际上丑一直有自己的价值,能独立地使人获得审美快感,唤起特殊的情绪.审美本就是感性活动,本文旨在回到美学最初的“感性学”意义,探讨“丑”对于感性认识的独特作用.
田汉五十年代开始着手书写白蛇故事的看似有意疏离他前期的“莎乐美”模式,但莎乐美的整体形象实际上以被肢解成元素的方式潜藏在田汉一生的创作之中.由王尔德笔下莎乐美欲爱的非理性,到中国式莎乐美自我反抗的启蒙性,再到新时期白蛇故事的革命性,这是田汉塑造“新时期的中国式莎乐美”的不断尝试,其背后蕴藏的是田汉对灵与肉、艺术与伦理、文人与大众之间的调和,也是田汉作家身份的审美理想与政治身份的大众化方向融合的结果.
樱花作为日本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在日本的诗歌等文学经典中也有着极高地位.事实上“樱”并非日本文化的专属,甚至日本的“樱”无论是自然上还是文化上都来源于中国.但两国对于“樱”的重视程度和审美角度都有着巨大差异,这其中缘由与两国间文化的联系和差异息息相关.
余华作为一位忠于内心,倾听内心写作的中国作家,以一个职业小说家的态度精心研究小说的技巧、激情和它们创造的现实,而他对语言、想象和比喻的迷恋也几乎成为他的独特标记.在《活着》中对多维度比喻修辞格的运用也成为了余华叙述语言风格的重要体现.
期刊
该研究基于西班牙语两大语料库CREA、CORDE和现时、历时词典,并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描述、分析熟语“cortar el bacalao”.探究出:(1)该熟语为动词短语;(2)熟语的形式具备结构半固定性、规约性的特征;(3)语义具备稳定性、表意整体性、比喻性、晦涩性、词汇化的特征;(4)语用的领域更为广阔且带有口语化的倾向.
图腾文化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当中,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图腾文化也对其早期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工作的展开与兴起,大量出土文物被发掘现世,部分材料呈现出图腾形象的特征.其中的“鸟虫书”正是图腾文化影响下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从图腾文化的兴起入手,结合“鸟虫书”,逐步剖析图腾文化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