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 创意写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eh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仿照例子,玩游戏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写什么呢?不着急,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想象接龙。玩过吗?
  生:没玩过。
  (师出示:冬天—雪花—飞舞—小精灵—联欢会)
  师:看看例子,知道怎么玩了吗?
  生:有点像我们玩过的词语接龙。
  生:由冬天想到雪花,再由雪花联想到雪花飞舞的动作,再由雪花飞舞联想到小精灵,依次想象接龙。
  师:是啊,就是这么玩。那么,一个长方形,你们会怎么想象接龙呢?四人小组按照1、2、3、4的顺序玩一玩吧。
  (四人小组按顺序玩想象接龙的游戏)
  师:请两个小组上台展示你们的想象接龙。把你们小组的想象接龙写在黑板上。
  (四人小组上台展示,第一小组:长方形—作业本—全对—表扬—妈妈的笑脸。第二小组:长方形—电视机—综艺节目—主持人—话筒。)
  师:通过想象接龙,我们发现了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使想象合乎逻辑。
  【评析:一开始就以玩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写作变成了玩游戏,减缓了学生的习作“恐惧症”。教师构思巧妙,以想象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合乎逻辑的想象、怎样才能让想象合乎逻辑,用具体的例子引出抽象的概念,由浅入深,让无形的想象看得见,为接下来的想象习作教学作铺垫。】
  二、想象接龙,找联系
  (师出示图画)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上的小男孩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纷纷举手)
  生:小男孩的眼睛是长方形的。
  师:是啊,长方形的眼睛哦。这位小男孩的眼睛怎么变成长方形的呢?赶紧来读绘本故事《方眼男孩》吧。
  (師出示:东东从早到晚什么都不爱做,只爱看电视。不管电视在演些什么,他通通都看。一天早上,妈妈喊东东起床吃早饭,忽然尖叫起来:“你的眼睛怎么成方的了?”)
  (一生读)
  师:谁能告诉东东的妈妈,东东的眼睛怎么变成方的了?
  生:因为东东喜欢看电视,所以东东的眼睛变成方的了。
  师:喜欢看电视,为什么眼睛没变成三角形或者椭圆形呢?
  生:因为东东喜欢看电视,而电视是长方形的,所以东东的眼睛变成方的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图示)
  师:你们觉得这个想象接龙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想象接龙出乎我们的意料,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没有想到。
  师:是啊,大胆新奇的想象。
  生:我想补充,虽然这个想象接龙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也是合乎逻辑的。电视机与方眼之间是有联系的——都是长方形。
  师:是的,有了联系就有了逻辑。
  (师出示图画)
  师:你们瞧,这三个小朋友的外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第一个小女孩的身体变得像胶囊一样圆鼓鼓的,就连她的脸上都是胶囊颗粒。
  生:第二个小男孩变成了甲虫,长着触须,还有六条腿,身上还有条纹。
  生:第三个小女孩头上长了一对很长的鹿角,真是太奇怪了。
  师:三个小朋友怎么变成这样了呢?请大家继续想象接龙,找到小孩与图片之间的联系。
  生:小女孩不爱锻炼身体,经常生病,吃了很多胶囊药,就变成了胶囊。
  师:嗯,你找到了小女孩与胶囊之间的联系——生病。
  生:小女孩很爱美,特别羡慕鹿有一对美丽的长角,就长出了一对鹿角。
  师:有可能哦,鹿角美丽,小女孩爱美,符合逻辑。
  生:小女孩总喜欢钻牛角尖,凡事都跟别人对着干,所以长出了一对鹿角。
  师:爱钻牛角尖,貌似更可能长出一对尖尖的牛角。
  (生笑)
  生:小男孩很喜欢在地上爬,甲虫也喜欢在地上爬,所以小男孩变成了甲虫。
  生:小男孩不爱干净,特别喜欢在地上玩,就变成了脏脏的甲虫。
  师:你们都找到了小孩与图片之间的联系,想象合乎逻辑。
  【评析:汪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四个特别的小朋友,分别选自绘本《方眼男孩》《糟糕,身上长条纹了》《鹿角女孩》和《卡夫卡变虫记》。教学中,汪老师先出示方眼男孩的图片请学生找不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而听故事找联系,巧妙地借用了绘本中的人物形象,打破了学生想象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在合乎逻辑的同时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
  三、创设情境,写体验
  师:小男孩的眼睛变成方眼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让我们继续想象接龙。
  生:他的眼睛变成方眼,就像电视机一样,不停地播放各种电视节目。
  师:那他的眼睛就成了显示屏了。
  生:因为他的眼睛变成方形,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变成了长方形的。
  师:合理而大胆的想象。
  生:有可能他的身体也慢慢变成了方形,就像机器人一样。
  师:作者是怎么编故事的呢?让我们继续来看绘本《方眼男孩》。
  (师出示绘本中的图片)
  生:哇,小男孩看到厨房里的一切都变成长方形的了,就像打了马赛克一样。
  生:就连小男孩妈妈的发型也变成了长方形的,还有水龙头、椅背都是长方形的。
  师:再看,小男孩走出家门,来到了公园里。
  生:就连树,在小男孩看来也变成了方形的。
  生:小男孩看到别人的眼睛也是方形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男孩用他方方的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变得有棱有角。
  生:甚至小男孩哭的时候流下的眼泪也变成了方形。   师: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却又合乎想象的逻辑。那么,这三个小朋友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选择其中一个小朋友继续你的想象接龙吧。
  (师课件呈现写作要求:借助思维导图,把你想到的情形写下来。)
  师:比如鹿角女孩穿衣服的时候会有怎样的体验?
  生:衣服挂在了鹿角上,扯不下来。
  师:你还想到了哪些情形,小女孩会有怎样的体验呢?
  生:当小女孩出门的时候,鹿角太长被门框挡住了。
  生:当小女孩来到树林里,有好多鸟飞到她的鹿角上,鸟儿们把小女孩当作了一棵树。
  生:当小女孩跳绳的时候,绳子被鹿角缠住了。
  生:当小女孩吃饭的时候,所有食物的味道都变成了青草味。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把你们想到的情形都写在思维导图上,然后再选择一两个展开想象,将体验写生动。
  (生按照要求先画思维导图,再选择一两个展开想象写体验。)
  【评析:每一个环节,汪老师都有选择地出示绘本《方眼男孩》的故事。上一环节是故事的开头,这一环节则是故事的发展。汪老师先请学生展开想象,猜测方眼男孩变成方眼后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猜测中参与故事的创编。再出示绘本图画,呈现三个场景即三个故事情景,引导学生从图画中直观地感受“方眼”这一特点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有了例子的铺垫,接下来,汪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打开想象,一个个情景、一幕幕别样的体验,在学生的脑海里渐渐丰富起来,创作的思路也跃然纸上。】
  四、分享习作,互点评
  师:经过15分钟的练笔,同学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画出思维导图,写好一两个情景的体验片段。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创作吧。先说一说你画的情景思维导图,再读一读你写的片段。
  (师准备好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创作。)
  生:我写的是药丸女孩。大家请看我画的思维导图。我创设了四个情景:情景一,小女孩下床走路时,因为身体圆鼓鼓的、重心不稳,所以她总是摔跤。情景二,小女孩吃饭时,食物的味道都变成了药丸一样的苦味,难以下咽。情景三,小女孩哭的时候,她流出的眼泪都是一个个药丸颗粒。情景四,小女孩洗手的时候,很害怕水,因为胶囊碰到水会溶化掉。
  师:这四个情景都抓住了胶囊的特点来写,想得合乎情理。读一读你写的片段吧。
  生:小女孩琪琪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没有办
  法转动脖子,用手摸了摸脖子:“咦?我的脖子怎么这么粗。”她赶忙起身,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圆鼓鼓的,像充足了气的气球。她一路踉跄着好不容易走到镜子前,不禁尖叫起来:“啊,怎么是一个大胶囊!”琪琪吓哭了,只见眼泪也变成了胶囊颗粒,一粒一粒地从她的眼睛里滚落出来,噼里啪啦地掉在了地上。琪琪从地上抓起一把颗粒,只轻轻一捏,一股药味弥漫开来,多么熟悉的味道啊,琪琪若有所悟。
  师:谁来评一评她的作文写得怎么样?
  生:她把小女孩大惊失色的样子写得很生动。
  生:眼泪变成了颗粒,掉在地上还有药味,想象合理又丰富。
  生:既有心理描写,又有神态、动作描写,把体验写得很生动。
  师:是啊,内容上能紧扣胶囊的特点来写琪琪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很独特。谁写了甲虫男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象接龙吧。
  生:我给甲虫男孩创设了四个情景。情景一,小男孩吃饭的时候,口味变了,不再喜欢吃鸡腿,而喜欢吃蔬菜。情景二,小男孩踢球的时候,自告奋勇要当守门员,因为他比别人多了一双手,所以他总能接住球。情景三,小男孩吃饭的时候,不能坐下来,只能趴在桌子上吃。情景四,小男孩睡覺的时候,喜欢爬到天花板上睡觉。
  师:看来小男孩变成了甲虫后,有了飞檐走壁的特技。
  (生哄堂大笑)
  师:这四个情景和体验都抓住了甲虫的特点来写,真的很会想象呢!读读你写的片段吧。
  生:大家好,我是小男孩毛毛。我特别喜欢坐在地上玩,有的时候还会在地上爬来爬去。这不,我就变成了六只脚的大甲虫。变成甲虫后,我发现自己多了不少本领呢!我会爬树了,再高的树都能爬上去。同学们可羡慕了。可是我渐渐地发现,当甲虫也有甲虫的烦恼。吃饭的时候,我不能像往常一样坐在椅子上,因为我的壳太硬了,坐下来实在不舒服,所以我只好趴在桌子上吃,这吃相实在难看。我的口味也变了,曾经最爱的炸鸡腿再也不吸引我了。我把一盘子青菜都吃光了,觉得还不过瘾,就偷偷爬到树上啃树叶,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汁液,这味道好极了。这时飞来一只小麻雀,我竟然吓得从树上掉了下来,顾不上疼痛,慌慌张张地逃回了家。我怎么会突然这么害怕鸟呢?哦,原来鸟是虫子的天敌啊。
  师:用第一人称来写,视角很棒哦。
  生:他把小男孩变成甲虫后的体验写得很丰富,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
  生:自问自答,心理活动描写很丰富。
  生:我觉得吃树叶的那一句写得很有意思,就像在写甲虫。
  师:会爬树、吃树叶、害怕鸟都是甲虫的习性。习性特点抓住了,体验就写得合乎逻辑了。
  【评析:习作教学中,既要有“教”,也要有“写”,更要有“评”的环节,这样才是完整的习作课。在习作评价的环节,汪老师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先分享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即创设的四个情景,再读自己的习作片段即某个情景下的具体体验。由“面”到“点”,有详有略,既能体现学生的习作构思,又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点评中,汪老师能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写体验,胶囊的特点、甲虫的特点,在人的行为表现上就是一种“替代性的体验”,也就是人替代了胶囊体验胶囊的生活,替代了甲虫体验甲虫的生活,但又不能脱离人所在的情境和具有的情感,这样的体验是多么特别。】
  五、 画龙点睛,写完整
  师:刚才我们分享了同学们创编的“不一样的体验”,想象合理又新奇。继续想象接龙,你还会写什么让故事变得完整呢?
  生:写心理活动。
  生:要有比喻、拟人这样的修辞。
  师:是要把故事写完整哦,情节上还要继续写什么呢?
  生:还要写写他们怎样恢复原样。
  师:是啊,一个故事,一般先呈现一个矛盾冲突,还要解决这个矛盾冲突,才算完整。想一想,方眼男孩怎样才能恢复原来的眼睛呢?
  生:他不再总是盯着电视看,而是走进大自然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师:是的,你和作者想的一样,联系事情的起因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三个小朋友又如何恢复原样,想必你们心中都有了答案。
  生:药丸女孩积极锻炼身体,少吃药丸,就恢复了原样。
  生:甲虫男孩不再在地上爬来爬去,变得爱干净了,也恢复了原样。
  生:鹿角女孩不再处处与人作对,而变得更爱思考,脾气也变得温和了,就恢复了原样。
  师:这一节课,我们由想象接龙展开合理而又新奇的想象,借助思维导图让我们的想象看得见。孩子们,打开你们的想象,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等着你们去创作呢。
  【评析:整堂课,汪老师以“想象接龙”贯穿其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创编故事,有了故事的起因(即找到药丸女孩与胶囊的联系、鹿角女孩与鹿角的联系、甲虫男孩与甲虫的联系)、故事的经过(即各自不一样的体验)、故事的结果(即各自恢复原样),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想象的接龙其实就是故事的接龙,教师由扶到放,学生由仿到创,整堂课的教学有较强的设计感和层次感。】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 江苏省凤凰母语研究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央,他们自然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过是没有台词的小配角。教师的形象高大了,学生的身影矮小了。  课堂上,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有声有色,花花绿绿,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信息如漫天飞雪,虽然美丽,但飘落在学生身上时都融化了。过后,学生脑海里依然空空如也。  有的教师,尤其是有点名气的教师,常常脱离学生实际,过度开发,深度解读课文,刻意在課文中深挖细找。这儿一个词语,那
【探究目标】  1.了解新闻稿具有真实、新鲜、简洁、客观等特点。  2.了解新闻稿的一般结构,能按要求写出一篇校园新闻稿。  【支架策略】  1.新闻剪报。  2.一般新闻稿范例。  3.不同风格的新闻稿介绍。  【评价要素】  标题吸引人、导语较简洁、主体有细节、内容很客观。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新闻  1.聊聊校园事  师:同学们,咱们班里或者校园里,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鲜好玩儿的事?我们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回顾道:“几十年来,我努力练朗读,力求让我的朗读有感染力;我努力练书法,力求让板书(包括写在学生作文簿上的评语)成为学生的字帖,让学生读懂什么叫‘认真’,什么叫‘一丝不苟’;我努力读书,力求把自己这本书写厚,把自己的‘缸’装满;努力写好‘下水文’,力求成为学生的习作例文……总之,努力做到当我再说‘我就是语文’时,底气足一点。”(于永正《“我就是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
文本解读  《二十年后的家乡》是统编本五上第四单元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在习作材料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教材中提供了提纲样式让学生学习模仿。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  编写习作提纲来提高谋篇布局的  能力。  习作内容主要是寫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通过场景或事件写出家乡的巨变,要求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写具体。  本次想象习作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抓住文中关键句,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感知老人创造的奇迹  1. 前后勾连,导入新课。《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可爱的,也是脆弱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
第一课时  文|王亚琴  文本解读  统编本“语文园地”主要设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板块。细观一年级下册“园地一”,笔者将第一课时锁定在“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板块。其中“识字加油站”安排的是关于天气的词语,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字词句运用”的安排以“读”为主,读读记记“字母表”,为音序查字法做准备;读读写写“韵母是ɑn、ɑng”的字,能正确区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老师们一接触到童话这类文体,便想方设法在“丰富的想象”上做文章,实在是受了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以为,“适合于儿童欣赏”这一点似乎更贴近童话这一体裁的特性。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一粒豌豆,借助这粒豌豆的经历,安徒生试图将一种向上的、充满力量的温暖传递给儿童,即再小的生命个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能量,并因此为这个世界添加一份温暖
【内容简介】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获得了当年的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亚军,这部小说随后被改编为广播剧、电影和舞台剧,感动了很多人。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评价:《战马》是一部绝对不能错过的感人作品……它让我们重新感受到活着的幸福。  小说通过战马乔伊的视角,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它在战争中的传奇经历。阅读中,读者跟随这匹马,会遇到
文本解读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游子深切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以月亮为意象,在宁静的夜晚,诉说着游子的情怀。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身在他乡夜晚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在迷迷蒙蒙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的月光误当作铺在地面的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
语文的魅力,蕴藏在神奇美妙的语言文字中。“涵泳”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涵泳语文”,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得到培养,从而享受到语文的芬芳,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年级,是小学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地把握教材、运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本、思写法、品表达,最终有所习得。涵泳教材,引领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让学生领悟文本与布局谋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