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襄汾将可以考证的文明史推进500年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88年,丁村村民们现在打麻将的这幢明清民宅,就已经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陶寺遗址,足以将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文明史往前推进500年。
  位于临汾盆地南部,汾河中下游的山西省襄汾县,乍看之下并不怎么起眼,但这里却是中华文明史上令他处难以望其项背的“翘楚”。
  尽管貌不惊人,但襄汾小城的历史却与整个中华文明联系在了一起:这里的“丁村人”和“北京猿人”齐名,共同进入历史教科书;这里的陶寺遗址,拥有中国最早的观象台;而赵氏孤儿的传说所在地赵康镇,历史厚重,人文丰富……史学家认为:正是这座小城,将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文明史往前推进了整整500年。
  丁村
  探秘被掩埋的古文明
  流传在丁村的一则民谣,朴实生动地描绘着汾河岸人家惬意的田园生活:“窗台上,针和线;炕头上,老婆汉。锅窝里,柴禾炭;圪地上,刀和案。前头院,鸡和狗;后街里,骡马走。麦场里,扇车斗;水池里,莲花藕。”
  丁村,位于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处,从表面看上去,丁村和普通的山间农庄没有什么区别。
  踏进宁静的村庄,村民与世无争的生活场景令人感到温暖。站在黄土高台上,视野格外辽阔,依次可看到远处的塔儿山、丁村古民居群落……傍着汾河往前延伸的同蒲铁路上,隔不多久就会有一列火车开过。而汾河水静静流淌,像一条白带子铺向远方。
  丁村的岁月静美,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怡然自乐的村民们,会在精致古朴的木楼里热火朝天地搓一下午麻将,丝毫不会因为自己住在“民宅中的国宝”里而有半分拘谨——早在1988年,村民们打麻将的这幢明清民宅,就已经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现存有40套较为完好的古院落,其中一半已经收归国有,剩余的依然住着村民,在祖先精雕细刻的老屋子里过着日常生活。
  叩开村民丁学礼家的门,他的老伴正在炕头上照看不到两岁的孙子。外边十分寒冷,我们都戴着帽子手套,而她却只穿睡袍,趿拉一双拖鞋,抱起小孙子就随着我们出院子拍照。她家的街门保存完好,门楼上的雕刻精致繁复,门当、匾额、木柱、石狮子……每一样里都有着与时光有关的故事。
  丁氏家族世代居住在丁村,村民一向以耕读继世,经商为本,到清代康乾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现今,丁村受到保护的古民居里,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晚的也在清朝末年。众多的建筑中,最为特别的是房梁上的木雕,木雕叙说的是历史故事,被工匠篆刻得鬼斧神工,是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古村里虽然一直沉静,但却在外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震惊世界的古人类“丁村人”,就是在襄汾这个偏远小村子里被发现的。曾经,汾河两岸残留的丁村遗址,出土过意义非凡的古人类化石。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别是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专家的定论是:丁村遗址是我国既有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又有近30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从那之后,丁村人和北京猿人一起进入了历史教科书。
  事实上,早到距今10万年或者更久以前,丁村人就居住在汾河岸的密林之中。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还要稍微温暖一些,汾河水大而深、鱼类丰富,河边草木茂盛,犀、象、斑鹿、野马、原始牛等动物生活在各自喜爱的环境里。而丁村人,就是在这个理想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
  在丁村博物馆副馆长杨耀民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同蒲铁路,下到汾河岸,来到化石产地。汾河在阳光下白晃晃的,虽然挖掘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有些地方的地层剖面还比较明显。你甚至很容易捡到厚壳蚌化石,那是十多万年前生活在汾河里的水生物……
  陶寺遗址猜想将文明史推进500年
  “丁村人”之外,襄汾地区带给世界的震撼接连不断。比如另外一处具有空前价值的地方:陶寺遗址。根据史书记载,黄河流域的尧舜部族发源地,就是山西汾河流域。而陶寺遗址的最终被发掘,更加证实了这个说法。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15华里处的塔儿山西麓,遗址分布在陶寺以南以东的地带,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许多年后的今天,这里看上去只是一大片苍茫无边的麦地。
  但是,谁又会预见到,就在这块肥沃的田野下,埋藏着距今约4300—39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许多考古人员一说到陶寺遗址,全都不由得绘声绘色。从种种迹象来看,这里无疑曾经存在着一个成熟的都城,一个邦国的首都。多数考古学家认定,这里就是旧时尧舜之都“平阳”的所在地。
  之所以下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陶寺遗址在考古过程中的神秘感。墓葬区的挖掘显示:王族墓葬里,出土过5只形式独特的彩绘龙盘,有人很形象地将它称为当时的“国徽”。死者身旁放“国徽”,就像现在有人去世后覆盖国旗一样,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龙纹与商周蟠龙的区别是无角、无爪,有学者认为:“基本上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蛟龙、河龙、赤蛟、赤龙,也就是尧舜时代的赤龙图腾形象”。
  在陶寺遗址出土的一只灰陶扁壶上,有着两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学者认为那是“文尧”二字,正好配合了《尧典》里的说法,那是尧的后人对尧功德的称颂与纪念。因此,这两个明显区别于刻划符号的文字,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凡此种种,足以将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文明史往前推进500年。
  在陶寺遗址,还有着一座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国家天文台在此处经过两年的观测,已初步证明这处遗址的确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以观测日出方位来定时节,为制定历法提供天象方面的依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有人将此与帝尧时的“观天授时”联系起来,从而增添了这里是“尧都平阳”的实地依据……   只是,考古界对这样的判断也存在着质疑和反对。而丰富多彩的陶寺遗址,因为地下文字的缺乏,或许永远只是一个不解之谜,永远只是一则有关“尧都”的美好推测。
  赵氏孤儿
  大荧幕背后的故事
  襄汾县的传奇色彩,融入这个小城的血液里,让太多的人为这里跌宕起伏的厚重历史惊叹不已。
  几年前,电影《赵氏孤儿》在各地热映之后,陈凯歌在剧情上所进行的颠覆引起人们的热议。而800年来依靠戏曲在民间广泛传播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再一次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实际上,作为古晋国属地的襄汾县,民间关于赵氏孤儿的传说一直很多,加上从宋朝以后就有史书、县志、碑文、匾额等作为佐证,因此,老百姓都笃信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走进襄汾赵康镇的东汾阳村,会看到一块“晋上大夫赵宣子故里”的碑。村民告诉我们关于这块碑背后的故事:“文革”开始时,碑被当作“四旧”推倒,听说还要砸碎,村民赵祖鼎等人为了保护它,连夜将碑偷偷运出,然后埋在野地里,并假装在上面造了一座坟,以后年年来祭奠。直到2003年,由于盗墓猖獗,赵祖鼎担心碑被挖出流失,所以告知了村支书赵跟管,将碑挖出来立在村中,并建亭保护起来。
  两位自称是赵宣子后人的老人,目前仍然在积累相关“历史”证据,他们的目标是让已经是省级非遗的“襄汾赵氏孤儿传说”成为国家级非遗。同时申报的,还有“盂县赵氏孤儿传说”,盂县的佐证主要是风景区藏山和一些民间传说。电影《赵氏孤儿》开机仪式曾选在藏山召开,这事有点惹急了襄汾人。两位赵老说起来叹息连连,十分不服气,他们发誓要继续不遗余力向上申报。
  支持襄汾赵氏孤儿传说的实物也十分丰富。东汾阳的200来户、800来人,几乎全都姓赵。现存的清初年间建的东西城门,东门为康熙年间建,阴刻有“赵宣孟故里”;西门为雍正年间建,阴刻有“赵宣子故里”。而西汾阳的棉花田里,还竖有“晋大夫赵宣子之墓”的碑,传说西汾阳的关姓族原是赵盾的守墓人。而赵氏孤儿故事里的另一人物——程婴的墓就在襄乡公路的南边。
  种种实物的存在,成为襄汾人力证赵盾故里及赵氏孤儿传说所在地的有力佐证,同时也构成他们内心的纠结。因为随着朝代的更迭,真实的事件和戏剧化的传说相互渗透融合,个中真情,谁也难以说清。
  从理论上来说,那段历史就只是过往的云,再难以触摸。而“赵氏孤儿”的传说本身,因为故事跌宕起伏并符合儒家的忠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其他文献
独龙族即将绝迹的“纹面女”是稀世珍宝,众多的旅行者和研究者跋山涉水而来,只为一睹其真颜;  傈僳族春浴节里男女老少会共浴一池,还会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在刀尖上起舞,在火海中穿越;  怒族是会“飞”的民族,那勇敢者的游戏,每天都在“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的怒江大峡谷中上演。  高黎贡山就是一部民族的史诗:傈僳、景颇、怒、独龙、阿昌、佤、白等14个民族在这里世居,古老文化和神秘仪式在这些民族中得以代代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哑巴英语已经成为过去,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从英语基础知识转移到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上面,此时初中英语朗读教学的作用逐渐体现了出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初中英语朗读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朗读教学效果;策略  【作者简介】陈雷,江苏省宿豫区侍岭中心学校。  英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工具。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综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初中英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的书写教学很重要。本文,笔者从丰富词汇记忆,打牢语言基础;学生参与修改,丰富评价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词汇记忆;评价方式  【作者简介】张渝(1977.01.26-),女,汉族,江苏洪泽人,淮安市高良涧小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学生书写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循序渐进,
【摘要】想要使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对传统的“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依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及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正学课堂的构建,提出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实现真正学习。  【关键词】初中英语;正学;课堂;构建  【作者简介】徐海平,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学。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都是英语,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其他要学习的语言。比如,一些学生会选择继续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而有些学生则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新语言的学习。当前,从英语通用性与非通用性角度出发,进行迁移理论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挖掘语言本身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语言的学习体系模式,帮助学生打下更加扎实的语言知识学习根基,从而为后续的非通用性语言学习奠定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是英语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实践整合分析,对教学工作的实施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莫怡琳(1992.08.05-),女,汉族,广东茂名人,珠海市第十三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一、创造环境,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学工作者开始在教学形式以及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利用新媒体来实现课堂教学质效的提升已经成为一种方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新媒体可以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这不仅能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中,笔者凭借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与观点,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本文围绕文化意识的培养,阐述了本校英语教研组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意识资源、自主研发校本课教材和开展拓展性活动展开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文化意识;校本;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吕丽枝(1973.06-),女,汉族,福建建瓯人,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高级,研究方向: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校本教学实践探究。  【基金项目】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课题“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校本
【摘要】一直以来“听”“说”教学在英语学科教育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但受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所影响,各学段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为薄弱,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网络信息时代的英语听说教学有必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助力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文将教育改革与网络信息时代作为研究背景,围绕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听说教学从听说环境创设、网络资源应用、课后延伸及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形象可视化的学习工具,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同时激活人的左右脑,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本文从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出发,简要阐述了思维导图的特点及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并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分析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作者简介】李良,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