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央专门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长春同志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同志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使我们倍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在实际的教育中,有的大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或拒绝接受,少数出现“虚假接受”的现象,甚至出现逆反和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内容空洞乏味、陈旧滞后,缺乏生机和活力,致使大学生不太感兴趣,难以激起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求知和践行的欲望。因此,深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新”“精”,是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其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增强对大学生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反映历史发展方向。“真”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可以给大学生以科学的智慧,使他们分清是非界限,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感受到真理的价值,满足他们对真理的需求;“真”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方向,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给他们以战胜错误的精神力量;“真”是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使大学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理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灵魂,从心灵深处感到信服,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教育内容越真,越能赢得大学生,激励大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
思想政治教育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其任务是确立真的观念,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善的行为。其中“真”是“美”和“善”的前提,凡是美和善的东西,首先都应当是真的,“美”和“善”不能离开“真”,不能违背“真”,“真”是“美”和“善”的必要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只有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进而达到人类活动之终极目的——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完成确立真、塑造美、培养善的任务,首先必须要“真理在手”,否则,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归于失真、失范和失败。
二、“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定位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反映和解释大学生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灌输抽象的理论原则,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实地反映、解释、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表达大学生真切的思想情感,才能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顺应他们心理倾向,才能契入他们的思想认识,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内心的真切体验,把大学生鲜活灵动的生活细节和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体现在教育内容之中,才能在教育内容和大学生之间找到连通之路、结合之点,大学生才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同和接纳教育内容,从而产生理解的良知和德性。如果只是讲一些“大话”“空话”,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最终只能被大学生所鄙弃。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否的关键之点在于能否反映大学生生活学习上的所需所求,展现他们的思想和心迹,理解他们的实际处境与行为表现,满足他们的渴求,感动当今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实际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真实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对第一手材料进行详尽的分析,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思想特点,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他们在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和行为偏差,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证,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以事实对事实,切忌空谈,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去捕捉所需要的思想营养和知识材料,特别要善于从大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中寻找教育素材,使他们接受思想道德上的直觉体验,激发他们效仿的直接动力,从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再次,要努力寻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结合点,更多地体现他们的职业和专业特色,激发他们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缩小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的距离,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渗透力,促进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内化和践行教育内容,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
三、“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性,满足大学生的新奇感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活力和丧失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鲜活性,没有新奇感。只有新的东西、不平常的东西才能引起人兴趣,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特别是当今大学生自称是“新新人类”,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不断深化、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在基本的内容中注入新的内涵,开拓新的境界。但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一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体系和中、小学阶段存在机械重复,缺乏独创性,许多内容早已是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缺乏新颖性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不可能在大学生头脑中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甚至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二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照搬教材,照本宣科,不善于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的具体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也不注重吸收新成果、新信息,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结果讲授的观点陈旧过时,提出的要求也与现实距离太远,整个教育内容滞后,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感,无法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满足当今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渴求,真正和大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关注新事物、新动态、新发展,体验新生活、新思想,吸收新血液。根据实践、环境及对象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形成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次,充分发挥科研的深化和先导作用,深入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寻找新规律,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思想、新理论。保持理论认识的前沿性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善于用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再次,坚持每次教育活动都有所创新,保证每堂课、每次思想交流都有一点新意,有一个高潮,至少提出一个令大学生关注的新问题、新见解。
四、“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简性,提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个突出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十分庞杂,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繁多,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较少,课时有限,这一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是,教育者在设计、编织、传授教育内容时必须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梳理,理清基本脉络,抓住精神实质,精选教育内容,减少大、中、小学各阶段之间教育内容的重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各课程之间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当,层次分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和思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髓 ,寻找与学生思想的结合点,突出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焦点,删减与学生关系不大或不太重要的内容,切不可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没有重点。要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再次,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处于自觉状态,注意精选精讲教育内容。在教育之前,要充分准备,精心收集相关材料、优选案例,注意材料的典型性、针对性,对必须阐明的理论观点要精心组织,用最简明、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清最重要、最难的问题,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要牵扯学生过多时间和精力。同时要注意,精选、精讲教育内容不是随意删减,而是要精在“节骨眼”上,要选得准、择得实。
一、“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增强对大学生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反映历史发展方向。“真”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可以给大学生以科学的智慧,使他们分清是非界限,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感受到真理的价值,满足他们对真理的需求;“真”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方向,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给他们以战胜错误的精神力量;“真”是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使大学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理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灵魂,从心灵深处感到信服,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教育内容越真,越能赢得大学生,激励大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
思想政治教育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其任务是确立真的观念,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善的行为。其中“真”是“美”和“善”的前提,凡是美和善的东西,首先都应当是真的,“美”和“善”不能离开“真”,不能违背“真”,“真”是“美”和“善”的必要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只有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进而达到人类活动之终极目的——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完成确立真、塑造美、培养善的任务,首先必须要“真理在手”,否则,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归于失真、失范和失败。
二、“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定位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反映和解释大学生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灌输抽象的理论原则,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实地反映、解释、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表达大学生真切的思想情感,才能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顺应他们心理倾向,才能契入他们的思想认识,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内心的真切体验,把大学生鲜活灵动的生活细节和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体现在教育内容之中,才能在教育内容和大学生之间找到连通之路、结合之点,大学生才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同和接纳教育内容,从而产生理解的良知和德性。如果只是讲一些“大话”“空话”,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最终只能被大学生所鄙弃。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否的关键之点在于能否反映大学生生活学习上的所需所求,展现他们的思想和心迹,理解他们的实际处境与行为表现,满足他们的渴求,感动当今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实际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真实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对第一手材料进行详尽的分析,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思想特点,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他们在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和行为偏差,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证,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以事实对事实,切忌空谈,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去捕捉所需要的思想营养和知识材料,特别要善于从大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中寻找教育素材,使他们接受思想道德上的直觉体验,激发他们效仿的直接动力,从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再次,要努力寻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结合点,更多地体现他们的职业和专业特色,激发他们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缩小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的距离,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渗透力,促进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内化和践行教育内容,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
三、“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性,满足大学生的新奇感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活力和丧失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鲜活性,没有新奇感。只有新的东西、不平常的东西才能引起人兴趣,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特别是当今大学生自称是“新新人类”,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不断深化、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在基本的内容中注入新的内涵,开拓新的境界。但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一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体系和中、小学阶段存在机械重复,缺乏独创性,许多内容早已是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缺乏新颖性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不可能在大学生头脑中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甚至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二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照搬教材,照本宣科,不善于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的具体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也不注重吸收新成果、新信息,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结果讲授的观点陈旧过时,提出的要求也与现实距离太远,整个教育内容滞后,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感,无法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满足当今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渴求,真正和大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关注新事物、新动态、新发展,体验新生活、新思想,吸收新血液。根据实践、环境及对象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形成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次,充分发挥科研的深化和先导作用,深入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寻找新规律,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思想、新理论。保持理论认识的前沿性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善于用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再次,坚持每次教育活动都有所创新,保证每堂课、每次思想交流都有一点新意,有一个高潮,至少提出一个令大学生关注的新问题、新见解。
四、“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简性,提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个突出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十分庞杂,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繁多,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较少,课时有限,这一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是,教育者在设计、编织、传授教育内容时必须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梳理,理清基本脉络,抓住精神实质,精选教育内容,减少大、中、小学各阶段之间教育内容的重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各课程之间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当,层次分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和思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髓 ,寻找与学生思想的结合点,突出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焦点,删减与学生关系不大或不太重要的内容,切不可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没有重点。要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再次,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处于自觉状态,注意精选精讲教育内容。在教育之前,要充分准备,精心收集相关材料、优选案例,注意材料的典型性、针对性,对必须阐明的理论观点要精心组织,用最简明、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清最重要、最难的问题,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要牵扯学生过多时间和精力。同时要注意,精选、精讲教育内容不是随意删减,而是要精在“节骨眼”上,要选得准、择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