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路径的新省思——以明代文学流派论争研究为例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称谓并不统一,研究宗旨和路径也差异较大.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是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人主体、文学批评范畴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理论体系建构范式.而从明代文学流派论争研究出发,也可以综合揭示文学流派论争对于文学批评空间拓展、文学理论催生和文学批评升华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把握情感是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核心任务.正确理清诗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并判定二者处于一致关系还是错位关系,再结合具体诗句,就可以基本理解诗作的情感类型和情感生发缘由,从而达到读懂古诗词的目的.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修课中的一篇散文,内容并不复杂,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关键词或者是关键点进行串联能够更好地展开教学.拟抓住文章结尾句中的“关连”一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味散文的诗意美,使学生在知人论世中感受散文蕴含的哲理.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言”与“文”之间的关系,实现文言文的“文”“言”合一.结合2021年全国语文新高考I卷,从炼字炼句、以言带文、文言合一等角度探讨原生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载~载~”的结构类型与具体释义因为词性组合不同而不同,因为动作状态不同而不同,因为主语主体不同而不同.其词组模式对应着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关联词组或某种语法关系.其间的细微差别需要分析具体语境用心区分,才能精准阐释.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背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朱自清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朱自清在经历了岁月风霜之后对骨肉亲情的深刻体会.就散文凝练的语言、点滴细节的描写、精妙的构思体现的父爱真情展开论述.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多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更为集中、突出.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注重以文化为指引,选择文言文的精华,从而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结合部编版教材,基于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反(丝)(绝)为(丝)(继)”是见于《说文解字》的一个著名论断.文章采用出土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反(丝)(绝)为(丝)(继)”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一)“反(丝)(绝)为(丝)(继)”不符合古文字构形正反无别的通例,不符合先秦文字的用字习惯.(二)“(丝)”“(丝)”正反无别,而“绝”“缵”古音相通,“反(丝)(绝)为(丝)(缵)”符合先秦文字的古音和用字习惯.(三)所谓“反(丝)(绝)为(丝)(继)”是把“反(丝)(绝)为(丝)(缵)”之“(丝)(缵)”同义换读为“(
明代言官作为明代“以文制武”政策的表征,对明代军政乃至后世军队建设都产生重大影响.对明代言官军事监控职权而言,正统时期是其重要节点:明代卫所制的缺陷在正统时已显现,明朝军事监控举措的失效、文官集团的崛起及皇帝的大力支持,导致言官军事监控职权得到加强.
从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来看,民俗学一直存在着人类学与历史学并行的两种研究倾向与路径.进入新世纪后,人类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现今的民俗学研究,其历史学倾向逐渐衰弱.顾颉刚作为早期民俗学的实践者与历史学研究倾向的塑造者,亦较少被学界关注.顾颉刚在民俗学研究中曾创立独特的史学演进路径,今日反思其所重视并躬行的史学传统,可在民俗学学科内部寻求理论发展的历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