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噪声下汉语普通话声调测试系统的编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学特点,编写叠加有言语背景噪声并符合成人心理物理学特征的声调识别测试材料,以期实现模拟真实语言环境下对声调识别能力的客观评价方案。

方法

确立符合言语测听和语音学要求,兼顾简短、常用、有意义的编写原则。参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科学选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80个音节且四个声调均有对应实际含义的320个实词(80个音节×四声),构成声调识别测试材料词库。由两位专业播音员在本底噪声<30 dB(A)的专业录音工作室中,使用Electro Voice RE-20麦克风连接Huilian RMC-200型记录系统分别录制男声版和女声版的音频素材。采用Cool Edit Pro 2.0声音处理软件而对实词的音频素材进行强度处理、降低背景噪声并加入2 ms的静音间隔形成基础音频材料,并进一步行数字化处理。以听力正常人为受试者,根据其主观感受对基础音频材料的响度进行调整。

结果

以16名听力正常人为受试者对320个实词进行主观响度调整,去除变异度过大的32个测试项,最终确立288个测试实词(即72个音节×四声),录制男、女声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材料各一套。以录制本组测试材料播音员的长时平均语谱为目标,采用FIR滤波器对高斯白噪声进行滤波,调整竞争噪声的均方根幅度,提取具有言语特异性的掩蔽噪声。在言语识别测试平台的控制下,可根据测试要求对噪声强度进行调整,实现固定信噪比条件下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

结论

成功编制具有言语特异性掩蔽噪声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材料,可为声调识别能力的研究提供评价工具。

其他文献
儿童咽喉反流是食管外反流的一种,与胃食管反流既有紧密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一种疾病[1]。由于儿童咽喉反流症状表现的多样性及客观检查的局限,目前尚无指南性文件进行有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于儿童咽喉反流的认识更是因检查手段的限制,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对儿童呼吸消化道疾病的研究深入,遇到与反流相关的儿童上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有更多的学者发现儿童吞咽困难、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及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常见病与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及昆明市儿童医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拟于2014年9月上旬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主办,安徽省立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六届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拟于2014年9月11日(周四)-14日(周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咽喉反流(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与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耳鼻咽喉科医生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渐渐对如杓间黏膜红斑、水肿等相关体征予以关注,并将解决反流问题作为治疗反流相关疾病的重要考虑。研究表明,在耳鼻咽喉科就诊的患者中,4%~10%存在与反流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而实际情况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在喉部和嗓音疾病的患者中,约有半数与咽喉反流密切相关。因此,
近20年来咽喉反流性疾病逐渐被广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为它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些疾病的源头病因,治疗咽喉反流使得一些顽固性咽喉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内咽喉科医师紧跟最新研究结果,广泛开展了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经验性治疗,但是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治仍存在许多问题,诊断和治疗不规范,临床和基础研究也比较薄弱。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管与多道睡眠仪相结合的方法判断上气道阻塞部位的临床价值。方法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诊断标准患者47例,第一夜用澳大利亚Compumedics公司生产的Somte型号多道睡眠仪监测;第二夜整夜佩戴鼻咽通气管,同时行多道睡眠图(PSG)监测;第三夜行睡眠监测及上气道阻塞定位系统ApneaGraph监测。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0次/h且降低幅度≥50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对30例口腔癌患者术后口腔软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对颏下岛状皮瓣的修复效果、优缺点、手术并发症、术后口腔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制备的岛状皮瓣最小4 cm×6 cm,最大6 cm×15 cm;1例皮瓣术后发生浅层坏死,1例皮瓣完全坏死,修复成功率为9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