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只有把这个新理念贯穿 到当前语文课程中,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新课标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入一种真正的、有效的、 入情入境的阅读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本内容、人物形像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思考
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预设充分、引导得力,在评价中引发学习的激情,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而不是以词语、符号以及概念等方式呈现。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观认为,一半以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可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非阅读活动的唯一目的,由阅读获得审美体验,获得愉悦同样是阅读的一大任务。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引导鼓励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不要为所谓的“标准答案”牵着鼻子走。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虽读无定法,但大的策略还是应当有的,提高阅读效果和效率的办法是存在的。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徹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3、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教学设计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资源,展现自主的阅读新方式。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准备状态。点拨的实质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应该在学生思考的适时点拨才有个性化阅读基础上才能实施,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课堂上的时间是紧张的也是珍贵的,但是解决重要的疑难问题,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思考机会,不必凡是疑难问题,不待学生思考就先行点拨,其结果必然影响点拨的质量,降低教学效果。如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片段,应让学生诵读涵泳:可朗诵;可吟诵;可默读;可静坐联想……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之中,走进作者的世界之中,领会其中的内涵,只针对诵读内容进行适时点拨。适时点拨要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要点在“节骨眼”上,点在必要时,即点在学生思维迷茫时,这有助于头脑开窍,思路接通。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我在本文提出的思考,希望能对中学语文阅读个性化的探索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思考
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预设充分、引导得力,在评价中引发学习的激情,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而不是以词语、符号以及概念等方式呈现。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观认为,一半以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可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非阅读活动的唯一目的,由阅读获得审美体验,获得愉悦同样是阅读的一大任务。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引导鼓励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不要为所谓的“标准答案”牵着鼻子走。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虽读无定法,但大的策略还是应当有的,提高阅读效果和效率的办法是存在的。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徹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3、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教学设计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资源,展现自主的阅读新方式。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准备状态。点拨的实质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应该在学生思考的适时点拨才有个性化阅读基础上才能实施,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课堂上的时间是紧张的也是珍贵的,但是解决重要的疑难问题,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思考机会,不必凡是疑难问题,不待学生思考就先行点拨,其结果必然影响点拨的质量,降低教学效果。如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片段,应让学生诵读涵泳:可朗诵;可吟诵;可默读;可静坐联想……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之中,走进作者的世界之中,领会其中的内涵,只针对诵读内容进行适时点拨。适时点拨要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要点在“节骨眼”上,点在必要时,即点在学生思维迷茫时,这有助于头脑开窍,思路接通。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我在本文提出的思考,希望能对中学语文阅读个性化的探索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