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亘古未变。11791亿斤!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比上年再增367亿斤,历史性地实现了“九连增”,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粮无近忧,却需远虑。18亿亩可耕地、13亿张吃饭的嘴,这是实实在在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尽管粮食已“九连增”,而主要农产品供给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粮食安全面临挑战。那种认为国内缺粮可依靠大量进口的观点并不可取。试想,超过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倘使粮食不能基本自给,吃饭要看别人脸色,一旦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因天灾、人祸出现风吹草动,我们将为几亿人四处找饭、八方寻粮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自始至终不可动摇。
粮食增产,依靠什么?站在“九连增”的高基点和新起点上,粮食增长的潜力靠增加面积已是非常有限。从粮食“九连增”中单产贡献率超过65%这一事实不难看出,潜力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然而,以往为提高单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占世界耕地面积不到10%的土地上却消耗了全世界生产总量约30%的化肥,这不仅促使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成本,效益不断降低,而且也使耕地质量下降,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只有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节本增收。
科学种田,谁来实现?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现实问题,孕育出一个新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兼业农民,他们长期甚至终生以此为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他们得以集约化经营,并吸引资金投向粮食生产;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优质高产粮食的实现者,是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承接者;他们把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由此带来较好经营效益,从而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核心力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坦言,今后十年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挑战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农业部已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在全国选择100个试点县,每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力争3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现代农业蓝图已经绘就,人才培育路径已然清晰。此刻,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能手正耕耘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期待着人才的丰收。
本刊编辑部
粮无近忧,却需远虑。18亿亩可耕地、13亿张吃饭的嘴,这是实实在在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尽管粮食已“九连增”,而主要农产品供给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粮食安全面临挑战。那种认为国内缺粮可依靠大量进口的观点并不可取。试想,超过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倘使粮食不能基本自给,吃饭要看别人脸色,一旦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因天灾、人祸出现风吹草动,我们将为几亿人四处找饭、八方寻粮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自始至终不可动摇。
粮食增产,依靠什么?站在“九连增”的高基点和新起点上,粮食增长的潜力靠增加面积已是非常有限。从粮食“九连增”中单产贡献率超过65%这一事实不难看出,潜力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然而,以往为提高单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占世界耕地面积不到10%的土地上却消耗了全世界生产总量约30%的化肥,这不仅促使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成本,效益不断降低,而且也使耕地质量下降,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只有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节本增收。
科学种田,谁来实现?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现实问题,孕育出一个新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兼业农民,他们长期甚至终生以此为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他们得以集约化经营,并吸引资金投向粮食生产;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优质高产粮食的实现者,是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承接者;他们把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由此带来较好经营效益,从而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核心力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坦言,今后十年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挑战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农业部已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在全国选择100个试点县,每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力争3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现代农业蓝图已经绘就,人才培育路径已然清晰。此刻,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能手正耕耘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期待着人才的丰收。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