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形质兼美的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缺乏情感、趣味以及有质地的智慧光芒。置身于这样一种缺少美感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也就无法培养起对课程的亲近之感,信息技术课便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枯燥、乏味、肤浅的标签。文章从教学语言、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增强课堂美感进行了探索性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美感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4-0038-03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那种抵达人心的美感。而我们的一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却往往缺乏情感、趣味以及有质地的智慧光芒。置身于这样一种缺少美感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也就无法培养起对课程的亲近之感,信息技术课便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枯燥、乏味、肤浅的标签。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美感,从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下面笔者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语言:课堂美感的直接起源
  要使我们的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感到愉快并产生持续的兴趣,首先要改善的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笔者在学校听课的时候,每每感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课堂语言缺乏拨动情感与心灵的魅力,整堂课的语言就类似“菜单”或者“教程”的复述。这种教学语言上的缺憾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①普通话不标准,发音吐字缺乏语感,削弱了语言感染力。②单纯以指令性语言组织教学,使课堂氛围刻板乏味。③教学评价语言比较贫乏,缺乏针对性与鼓舞性。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在角色认同上有一定的“技术角色”倾向,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所削弱。正因如此,他们可能对“信息技术”的钻研比较深入,但对“教学技艺”的研磨往往有所忽略。这种角色认同的偏差,对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表现在教学的语言上。他们很少去考虑教学语言的字正腔圆及其感染力,也很少去琢磨推敲课堂语言的运用技巧。他们往往通过“菜单命令”或者“技术关键词”在课堂上传达“信息技术”,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
  但任何“教与学的活动”都是由情绪、注意力、整体氛围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假如对上述因素忽略不计,纯粹进行知识技能的“裸奔”,往往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种“目中无人”的枯燥场景。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物质外壳。课堂的美感首先来自于语言的清晰、得体、简洁、鼓舞性。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课堂教学之中的语言能力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其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语言的基本功,练好普通话,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其二,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观摩,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例如在课堂导入、课间点拨、学习点评等环节是怎样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组织的。其三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语言文字修养,而不能满足于“学科术语”的掌握。我们要在平时开展广泛的阅读,多读名家名章,甚至要学习一点朗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其四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教学的语言风格。在语言的总体把握上,可以借用翻译界“信、雅、达”的标准作为参考。“信”,就是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用语要正确,因为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还是有自身的话语体系的,如“桌面”不能说成是“屏幕” 等;“雅”就是我们在课堂里的语言要有一定的“书卷”气,要避免随意和粗略,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达”就是我们的语言要能清晰真实地表达意义,朴实真挚,简洁明了,对教学语言的完善提升切不可走入矫揉造作、词不达意的误区。
  
  二、教学设计:课堂美感的生成基础
  无数的实践表明,当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知识探索规律,符合师生身心需求,并以一种动态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课堂里便会产生智慧的美感、情感的美感、形式的美感,让教者悦教、学者乐学、观者欣赏。这种美感的产生,就来自于对教学活动精心的设计。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式有不少,如任务驱动、主题学习等。这些模式从操作途径上提供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但我们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却依然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何在?实际上我们在运用一些教学模式时,仅仅着眼于活动形式,而未能着眼于学生内在学习热情的激发。例如有教师在开展“文字修饰”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任务驱动”——通过对古诗的设置来学习文字的一般修饰,要求如下:
  望庐山瀑布(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左对齐,宋体四号字,黄色)
  遥看瀑布挂前川。(右对齐,楷体小四号字,红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两端对齐,宋体三号字,加下画线)
  疑是银河落九天。(居中,斜体加粗,仿宋五号字)
  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徒具“任务”之形,而无激发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之实。在机械的“技能”操作中,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新鲜感、创造的成就感以及“学习中的自我”,课堂也就失去了美感,没有美感的课堂对学生也就必然失去吸引力。
  那么怎样的设计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呢?从笔者个人的经验概括来说,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主题教学”,教学的设计都要关注“趣味”。所谓“趣味”是指“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设计有“趣味”的课,就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把知识的探索起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来,并由此生发出一段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例如在《Word文字修饰》一课中有这么一段练习设计:
   你能把我变大一些吗?
   请帮我换一种字体吧!
  你可以把我变成红色的吗?
   你能把我变得粗壮一些吗?
   请给我增添下画线吧!
   请把我身上的框去掉!
  我不想斜着,让我站正吧!
  ……
  这个练习使用了“拟人化”的设计手法将操作要求和文本内容合二为一,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在操作练习时仿佛面对着一个个文字精灵的诚恳请求,兴趣和热情也就得到了激发。除了“拟人化”手法以外,“游戏化”也是增加趣味性的途径之一。例如在《表格的修改》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行列的增加与删除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任务:对一个一行一列的“空房子”进行拆分、合并、删除等操作,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房间”布局。这种开放性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就充满了创意的趣味,结果不同,但都实现了技能的巩固。
   总之, “有趣味的课堂”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儿童化和游戏化的美感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课堂美感的核心要素
  课堂教学中的美感不仅仅来自于教师的言语风度,也不仅仅来自于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还来自于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的深刻与宽广。现实课堂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所确定的目标往往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狭窄的目标视野、肤浅的目标定位使信息技术课沦落为“软件操作培训班”,没有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广度,也缺乏信息文化内涵的深度,课堂所应具有的教学美感也就不免流于浅薄甚至完全缺失,这或许也是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学科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唯技能”的单一价值观,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复合起来,拓展教学的价值内涵,注意在课堂中融合其他学科领域范畴,在一种整体文化概念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质地”的课堂内涵,就会使教学美感由“形”到“质”,深层延伸,使信息技术教学告别“肤浅”,获得“厚重”。
  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上,我们要仔细地研究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贯彻与落实,把“人文性”渗透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个内容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电子邮件的收发”这项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新型的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思考让学生感悟信息时代的独特文化和社会变革,同时在思考中又能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再如,在教学《个人博客的建立》这一节内容以后,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会搭建属于自己的博客,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博客的产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作用。这种拓展性的思考,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超越技术层面的内容,朝信息文化、信息素养以及价值观方向进行确认。
  教学目标的价值拓展与深入,不仅仅是挖掘学科本身的教育因素,更使学科价值获得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也就“不仅仅是技术课程,也是文化课程”,使课堂教学的美感源泉能够更加丰盈。在价值目标确立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以及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在“形”与“质”上追求完善,追求灵性和智慧,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整体价值。
  课堂的美感,来自于教师良好的素质,以教学语言为最突出的表征;来自于富有“趣味”的设计,以课堂氛围为最显性的指标;来自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最核心的衡量。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这种教学之美、课堂之美。
   (编辑:王天鹏)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FTP的多媒体考试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实现了在答卷中上传大文件,且传输速度快的功能,弥补了传统的在线考试系统在这方面的不足。该系统设计简单,性能稳定,经笔者三年多的实践检验证明这一方案切实可行。  关键词:在线考试系统;多媒体;FTP;  中图分类号: 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70-03    引言    目前的在线考试系统
摘 要: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深入推进,除了必要的硬件外,必须通过校本研修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重庆七中长期坚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通过观念转变、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方式,打造教师团队、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形成了信息技术校本研修的有效、常态机制。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3月24日,全球电源与散热管理领导厂商台达于北京举办台达数据中心展车全国巡展首站启航仪式,以“极致能效 智享未来”为巡展主题,在未来6个月的时间里,台达展车将陆续走入全国40多个城市,总行程超过3万公里,以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方式贴近市场、聆听需求,让客户能够零距离体验台达领先的绿色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台达副总裁暨电源系统事业群总经理郑安表示:“台达以“环保、节能、爱地球”为经营使命,致力于
教育部与中国移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9月15日,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本着“政企联动,优势互补,支持教育,战略共赢”的原则,明确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移动党组书记奚国华、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等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今后5年,教育部和中国移动将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学校未来主要核心竞争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现代人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将会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信息化是最终让教育更加完善的途径方法。作为源于中国、根植中
如今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互联网时代。如何铸造一个供更多学校和教师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平台,让每个用户能贡献知识、分享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平台赖以成功、赖以繁荣的重要保障。这也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据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教学。  在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打破地区、学校独立、分散、重复建设资源的模式,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系统建设优质资源,实现城
摘 要:云计算的出现为用户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存储和高性能的应用服务能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对应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建设与需求不匹配、资源不均衡、建设重复等问题,云计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探讨了基于区域教育云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云服务;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中职专业学生完成复杂的技能任务时,教师采用既有的评价方法无法观察检验学生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建立"RS-ACTA模型",以电子商务网站技能评价为例,探索技能水平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摘 要:本文从课件制作的主要理论依据、课件制作平台的选择、课件制作的流程和课件的形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制作出有生命力的教学课件。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案例,多层面上分析生命力教学课件制作的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生命力;CAI;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6-0042-03    一、课件制作的主要理论依据    掌握一定的理论依据,要有制作多
7月12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网龙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福建长乐市召开。本次峰会以“从0开始 由1而生——‘互联网 ’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邀请了近500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及全国各省市教育局长出席,共同探讨在线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前景。  本次峰会主题继续关注区域教育改革,此外重点强调了“互联网 ”理念在课改中的应用价值与促进作用。围绕主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