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滨路慈云寺后的那一带老街名叫“黄家巷”,两旁青砖高墙森然,零星有几栋中西合璧别墅分外惹人注目,这就是重庆著名富豪黄锡滋避暑大院。在解放前重庆知名的本埠几大家族里,一个靠盐号暴富,并涉足煤矿、航运的富豪家族,黄锡滋的名声鹊起。见证了当年大家族的沉与浮。
20世纪初,黄锡滋集资数万两白银,开办“天锡生”商号,经营布匹、棉纱、油盐、山货等,生意越做越大。十年后,再创办福记航运部,购置3艘轮船跑川江航运。在跌宕的国家命运里,如今的黄家巷子仅剩的几栋旧房,房屋虽已破败不堪,但仍然不难看出高贵、优雅的贵族气息。幸运的是,事隔一个世纪后,我们找到了黄家的后人,曾陪伴富豪黄锡滋身边数十年载,经历过家族风云变幻的黄锡滋之孙,黄纲济。作为解放前本地富豪家族的后人之一,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老人家,腿脚虽已不太利索,但对于祖父黄锡滋的记忆还是那么深刻。
黄纲济老先生现居科园四路某小区里一套百来平米的楼房里。很难想象,眼前,我们所见到的这个头发花白,身着干净衬衫,挺直腰板正在看新闻的老头儿,就是曾经那个开着家里的别克汽车,去南开中学念书的富家子弟。出身名门望族,有着显赫家世背景,其祖父产业家底雄厚,成长于家缠万贯的家庭,他的身世不知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避暑别墅消夏时光
早在二三十年代,黄锡滋及家人就住在解放碑。三十年代出生的黄纲济便是在都邮街长大,昔日那一带繁华无比。自从黄家做起了轮船生意之后,航运码头需要仓库,于是就在南岸区玄坛庙买了一大块荒地,置地建了聚福洋行轮船公司和别墅,一大片房子、堆栈、煤场拔地而起。在聚福堆栈旁设立了几个花园别墅,其实是黄家避暑之用。其中,聚福巷、黄家巷,这两个地名就在那时而得名。
每年夏天,黄锡滋二老就带着家里的孩子们过江到南岸避暑。黄纲济回忆说,他们去时就在公馆门口坐自家汽车到朝天门码头,然后乘轿子,那时他个子小,就挤在祖母的轿子里。到达江边下轿,再坐海关的小汽船,轿子就撂在船舱顶上。过江后,再坐轿到聚福堆栈,旁边便是黄家居住的院子花园。老院子所在的那一带人很少,十分清静,适合度假。
那时的南岸没有电网,晚上就用柴油机自己发电。院子里有电话,是老式的手摇电话,可以时常与城里保持联系。于是,每年的端午,黄家两老就和孩子们在玄坛庙住上一两个月,待天气凉快后,孩子要开学了,再返回都邮街。而黄纲济的父亲和叔父因忙于公事总不能一同前往。
现在的黄家大院早已今非昔比,1927年修建而成,黄家在玄坛庙一共住过24年。回忆当年,黄纲济更习惯称之为“黄家花园”,花园由一栋主楼和裙楼组成。面积宽广,花园里还有五六个小院儿,小院就给许多亲朋好友们住。而黄家人就住在主楼里,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风格,面向长江,还可远眺江北城。孩子们住二楼,祖父和祖母住在一楼。一楼还有客厅和饭厅。而厨房便安置在离主楼最近的裙楼里。保姆和佣人们就住在裙楼里。
黄纲济回忆,清末鸦片盛行之时,他只有几岁,祖父黄锡滋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终日呆在钢丝烟榻上抽大烟打发时光。因老一辈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为了不让黄锡滋碌碌无为,在社会上游荡,18岁时就染上了阿芙蓉癖,终日呆在家里。
“祖父精神不好,有时能看到他出到庭前的草地上散步。即使在黄家大院里避暑的那两个月,白天也呆在房间里抽大烟。每天很晚才睡,一般都直到中午才起身。”家里几个孙子每天得去祖父房里看望黄锡滋两次。屋子里烟雾袅袅,黄锡滋就躺在烟塌上,见着孩子们,眯着眼示意地点点头,孩子们才退出房,然后再到祖母那里,她会给一些糖果,如芝麻杆、麻糖饼之类的老式杂糖,有时她会打开黑木柜子,拿出铁盒子里的蛋卷、饼干、那是轮船从上海带回来的零食。
在黄老先生眼里,不仅祖父能干,出身当年重庆望族之一的杨氏家族的祖母,同样是相当有才干的女子,家里内部一切大小事都由她操办,件件事务都处理得当。
黄家花园不仅是黄家避暑之地,也曾是一家人的避难之所。当年日本肆意侵略中国之时,重庆处在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南岸相对比较安全。那时,黄纲济跟随祖父祖母,搬到玄坛庙别墅避难。黄纲济还清楚地记得,黄家在厨房后面打造了一个防空洞,拉警报后就躲进防空洞,同时也让一些附近的居民也进来躲。但是黄锡滋却很少进防空洞,他依旧躺在烟塌上,把门窗关上,留一个佣人陪他。
名门望族 奢侈生活
三四十年代,各家各户都在挨饿的年代,而黄家仅一年家庭开支就达上万银元。当时黄家人十几口,而保姆和佣人就达到近30人,做饭、洗衣、跑外勤的,还有轿夫等等。专门伺候黄锡滋的就有数人,贴身管账、佣人头,还有小听差。佣人们的工钱按不同岗位而不同。平均每人一个月能拿到一到两块银元。
黄家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贴身保姆,跟着他们上学,放学后再接回家。用餐时,大人们一桌饭菜,祖父有专门供应的伙食。孩子们从不跟大人们一起用餐。黄纲济说,祖父爱吃云南的火腿、大烧园子等,菜做得特别软,味道特别美味,有时他高兴了,就把吃剩下的菜赏给某个孙子,得到奖赏的孩子便无比欢喜。
祖父黄锡滋一般不肯轻易在外面吃饭,但每年必到天赐生吃年饭,而且一定要吃猪头肉。平时他到亲朋好友家的次数甚少,即便去,也会自带饭菜。比如到祖母娘家——杨百万家,也不例外,出门时总有老童跟在轿后,并提着他的饭盒子。到吃饭时就将饭盒在主人家蒸热再吃。当人家摸清他的脾气习惯后,久而久之也不以为不敬。
黄锡滋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皮衫,最多时曾有过100多件名贵皮衫,穿不了这么多,每到夏天就拿出来晾晒,坐在这些皮衫前慢慢欣赏对他来说已是享受。
身为黄锡滋的孙子,黄纲济在家里也受重视,幼时在戴家巷毓德幼稚园,少年时代在南开中学读书,在他的记忆里,黄公馆所在的都邮街非常热闹,当时全市排名前几位的公馆都聚集于此,是重庆富豪炫耀斗富的舞台。当时这些家里的出行工具不是吉普就是别克汽车,黄纲济高中毕业那年,他就开着自己家的别克汽车去沙坪坝上学。
从黄纲济有记忆以来,黄家就已有汽车出入了。第一辆是兰色的福特,由专门的司机每天接送他的父亲和叔父去上班,后来又换了一辆别克车。轮船业务正在兴旺之时,每晚大概九点城中名医赵云甫便来家里给黄锡滋看病诊脉,开了药单子就走,佣人就将煮好的中药,一碗一碗地摆满桌子,但是他经常不吃,或是只吃一点点。 烟塌上谋生意
说起黄家半个世纪的家族商业史,在解放前,重庆本埠知名的几大家族里,黄锡滋的商业故事相当传奇。
作为“天锡生”盐号创始人,黄锡滋只需“幕后操作”,很少见他去单位上班,也很少见他在外应酬,一切执行都在家里。每天晚上就有伙计关店后,就到黄家跟他汇报,商议得失,他就安排指点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在黄纲济回忆说,这种经商方式就被称为“烟盘子上的策划”。
黄锡滋做生意没有当过学徒,多是自己摸索出门路,尤其是他惊人的好记心,大账都在心里盘算。他是个传统保守的人,生活习惯也很独特。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结交官宦军阀权贵,也从不去字号巡视,自己又还不喜于结交攀附的他却能成功地从盐号生意起步,并在后来拥有从重庆到上海的两艘最大的客轮,确属奇迹。黄纲济说,虽然祖父不喜欢结交官宦军阀,但生意上又不得不与军阀等有过结,于是他就支持自己的好友去当商会会长,以求庇护。
黄锡滋出生于清末光绪年间。黄氏家族当年在重庆即是望族,12岁那年,黄父的二房兄长过世,他被过继给二房,并获得了十余万两白银的遗产。随后娶妻生子,在都邮街购置地产营建新宅,并名为黄公馆。那时1909年,黄锡滋才26岁。
盐号、轮船、煤矿生意
时值风起云涌的朝代更迭之际,尽管黄锡滋每日静坐家中,各种信息还是不断传来。重庆当时是重要的水陆口岸,又是川盐的重要运销地,来自自贡的川盐经过重庆码头,销往下游的湖北沙市。于是在1911年,黄锡滋和友人创办了“天锡生”。
盐号将总部设置于打铜街,并在最大的市场沙市开设驻外机构。食盐自古即是官办,而“天锡生”就全凭当时执行的盐税制度有空子可钻。
“天锡生”盐号首先筹集巨资,靠低买高卖,获利颇巨。黄锡滋将所获利润又再继续投入扩大经营,开设了多家商贸流通字号。“天锡生”在1932年歇业,黄锡滋又将主要精力转向航运与煤炭业。
在盐号生意之后,黄锡滋的“天字号”商贸经营着棉纱、布匹、油、盐、糖、山货等大宗批发业务,货物通过川江运输。由物流运输,黄锡滋才自己购买轮船参与川江运输。
黄锡滋资产最高时达到五百万两白银之巨。虽拥赀不菲,黄却一生不曾离开过重庆。黄纲济说,他祖父最远就去过唐家沱,不过是去看新买的轮船。他就曾答应去上海玩一次,全家为他准备了应用的物品,包括烟具等,并且准备了福源轮上的一号大菜间,最后轿子停在堂屋了,他却临时决定不去了。
具有传奇色彩的黄氏大家如今已成过去,黄家巷也早已没有显赫的私家避暑别墅。1951年黄家将避暑别墅捐给了国家,后来做为了茶叶公司。迄今为止,在黄家巷子还能找到刻有“黄锡滋产业”字样的标志。除此之外,仅剩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远远望去,这些旧瓦破墙,渐渐老化与破败的痕迹似乎一直在静静诉说着黄家家业的兴衰历程。
20世纪初,黄锡滋集资数万两白银,开办“天锡生”商号,经营布匹、棉纱、油盐、山货等,生意越做越大。十年后,再创办福记航运部,购置3艘轮船跑川江航运。在跌宕的国家命运里,如今的黄家巷子仅剩的几栋旧房,房屋虽已破败不堪,但仍然不难看出高贵、优雅的贵族气息。幸运的是,事隔一个世纪后,我们找到了黄家的后人,曾陪伴富豪黄锡滋身边数十年载,经历过家族风云变幻的黄锡滋之孙,黄纲济。作为解放前本地富豪家族的后人之一,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老人家,腿脚虽已不太利索,但对于祖父黄锡滋的记忆还是那么深刻。
黄纲济老先生现居科园四路某小区里一套百来平米的楼房里。很难想象,眼前,我们所见到的这个头发花白,身着干净衬衫,挺直腰板正在看新闻的老头儿,就是曾经那个开着家里的别克汽车,去南开中学念书的富家子弟。出身名门望族,有着显赫家世背景,其祖父产业家底雄厚,成长于家缠万贯的家庭,他的身世不知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避暑别墅消夏时光
早在二三十年代,黄锡滋及家人就住在解放碑。三十年代出生的黄纲济便是在都邮街长大,昔日那一带繁华无比。自从黄家做起了轮船生意之后,航运码头需要仓库,于是就在南岸区玄坛庙买了一大块荒地,置地建了聚福洋行轮船公司和别墅,一大片房子、堆栈、煤场拔地而起。在聚福堆栈旁设立了几个花园别墅,其实是黄家避暑之用。其中,聚福巷、黄家巷,这两个地名就在那时而得名。
每年夏天,黄锡滋二老就带着家里的孩子们过江到南岸避暑。黄纲济回忆说,他们去时就在公馆门口坐自家汽车到朝天门码头,然后乘轿子,那时他个子小,就挤在祖母的轿子里。到达江边下轿,再坐海关的小汽船,轿子就撂在船舱顶上。过江后,再坐轿到聚福堆栈,旁边便是黄家居住的院子花园。老院子所在的那一带人很少,十分清静,适合度假。
那时的南岸没有电网,晚上就用柴油机自己发电。院子里有电话,是老式的手摇电话,可以时常与城里保持联系。于是,每年的端午,黄家两老就和孩子们在玄坛庙住上一两个月,待天气凉快后,孩子要开学了,再返回都邮街。而黄纲济的父亲和叔父因忙于公事总不能一同前往。
现在的黄家大院早已今非昔比,1927年修建而成,黄家在玄坛庙一共住过24年。回忆当年,黄纲济更习惯称之为“黄家花园”,花园由一栋主楼和裙楼组成。面积宽广,花园里还有五六个小院儿,小院就给许多亲朋好友们住。而黄家人就住在主楼里,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风格,面向长江,还可远眺江北城。孩子们住二楼,祖父和祖母住在一楼。一楼还有客厅和饭厅。而厨房便安置在离主楼最近的裙楼里。保姆和佣人们就住在裙楼里。
黄纲济回忆,清末鸦片盛行之时,他只有几岁,祖父黄锡滋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终日呆在钢丝烟榻上抽大烟打发时光。因老一辈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为了不让黄锡滋碌碌无为,在社会上游荡,18岁时就染上了阿芙蓉癖,终日呆在家里。
“祖父精神不好,有时能看到他出到庭前的草地上散步。即使在黄家大院里避暑的那两个月,白天也呆在房间里抽大烟。每天很晚才睡,一般都直到中午才起身。”家里几个孙子每天得去祖父房里看望黄锡滋两次。屋子里烟雾袅袅,黄锡滋就躺在烟塌上,见着孩子们,眯着眼示意地点点头,孩子们才退出房,然后再到祖母那里,她会给一些糖果,如芝麻杆、麻糖饼之类的老式杂糖,有时她会打开黑木柜子,拿出铁盒子里的蛋卷、饼干、那是轮船从上海带回来的零食。
在黄老先生眼里,不仅祖父能干,出身当年重庆望族之一的杨氏家族的祖母,同样是相当有才干的女子,家里内部一切大小事都由她操办,件件事务都处理得当。
黄家花园不仅是黄家避暑之地,也曾是一家人的避难之所。当年日本肆意侵略中国之时,重庆处在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南岸相对比较安全。那时,黄纲济跟随祖父祖母,搬到玄坛庙别墅避难。黄纲济还清楚地记得,黄家在厨房后面打造了一个防空洞,拉警报后就躲进防空洞,同时也让一些附近的居民也进来躲。但是黄锡滋却很少进防空洞,他依旧躺在烟塌上,把门窗关上,留一个佣人陪他。
名门望族 奢侈生活
三四十年代,各家各户都在挨饿的年代,而黄家仅一年家庭开支就达上万银元。当时黄家人十几口,而保姆和佣人就达到近30人,做饭、洗衣、跑外勤的,还有轿夫等等。专门伺候黄锡滋的就有数人,贴身管账、佣人头,还有小听差。佣人们的工钱按不同岗位而不同。平均每人一个月能拿到一到两块银元。
黄家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贴身保姆,跟着他们上学,放学后再接回家。用餐时,大人们一桌饭菜,祖父有专门供应的伙食。孩子们从不跟大人们一起用餐。黄纲济说,祖父爱吃云南的火腿、大烧园子等,菜做得特别软,味道特别美味,有时他高兴了,就把吃剩下的菜赏给某个孙子,得到奖赏的孩子便无比欢喜。
祖父黄锡滋一般不肯轻易在外面吃饭,但每年必到天赐生吃年饭,而且一定要吃猪头肉。平时他到亲朋好友家的次数甚少,即便去,也会自带饭菜。比如到祖母娘家——杨百万家,也不例外,出门时总有老童跟在轿后,并提着他的饭盒子。到吃饭时就将饭盒在主人家蒸热再吃。当人家摸清他的脾气习惯后,久而久之也不以为不敬。
黄锡滋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皮衫,最多时曾有过100多件名贵皮衫,穿不了这么多,每到夏天就拿出来晾晒,坐在这些皮衫前慢慢欣赏对他来说已是享受。
身为黄锡滋的孙子,黄纲济在家里也受重视,幼时在戴家巷毓德幼稚园,少年时代在南开中学读书,在他的记忆里,黄公馆所在的都邮街非常热闹,当时全市排名前几位的公馆都聚集于此,是重庆富豪炫耀斗富的舞台。当时这些家里的出行工具不是吉普就是别克汽车,黄纲济高中毕业那年,他就开着自己家的别克汽车去沙坪坝上学。
从黄纲济有记忆以来,黄家就已有汽车出入了。第一辆是兰色的福特,由专门的司机每天接送他的父亲和叔父去上班,后来又换了一辆别克车。轮船业务正在兴旺之时,每晚大概九点城中名医赵云甫便来家里给黄锡滋看病诊脉,开了药单子就走,佣人就将煮好的中药,一碗一碗地摆满桌子,但是他经常不吃,或是只吃一点点。 烟塌上谋生意
说起黄家半个世纪的家族商业史,在解放前,重庆本埠知名的几大家族里,黄锡滋的商业故事相当传奇。
作为“天锡生”盐号创始人,黄锡滋只需“幕后操作”,很少见他去单位上班,也很少见他在外应酬,一切执行都在家里。每天晚上就有伙计关店后,就到黄家跟他汇报,商议得失,他就安排指点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在黄纲济回忆说,这种经商方式就被称为“烟盘子上的策划”。
黄锡滋做生意没有当过学徒,多是自己摸索出门路,尤其是他惊人的好记心,大账都在心里盘算。他是个传统保守的人,生活习惯也很独特。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结交官宦军阀权贵,也从不去字号巡视,自己又还不喜于结交攀附的他却能成功地从盐号生意起步,并在后来拥有从重庆到上海的两艘最大的客轮,确属奇迹。黄纲济说,虽然祖父不喜欢结交官宦军阀,但生意上又不得不与军阀等有过结,于是他就支持自己的好友去当商会会长,以求庇护。
黄锡滋出生于清末光绪年间。黄氏家族当年在重庆即是望族,12岁那年,黄父的二房兄长过世,他被过继给二房,并获得了十余万两白银的遗产。随后娶妻生子,在都邮街购置地产营建新宅,并名为黄公馆。那时1909年,黄锡滋才26岁。
盐号、轮船、煤矿生意
时值风起云涌的朝代更迭之际,尽管黄锡滋每日静坐家中,各种信息还是不断传来。重庆当时是重要的水陆口岸,又是川盐的重要运销地,来自自贡的川盐经过重庆码头,销往下游的湖北沙市。于是在1911年,黄锡滋和友人创办了“天锡生”。
盐号将总部设置于打铜街,并在最大的市场沙市开设驻外机构。食盐自古即是官办,而“天锡生”就全凭当时执行的盐税制度有空子可钻。
“天锡生”盐号首先筹集巨资,靠低买高卖,获利颇巨。黄锡滋将所获利润又再继续投入扩大经营,开设了多家商贸流通字号。“天锡生”在1932年歇业,黄锡滋又将主要精力转向航运与煤炭业。
在盐号生意之后,黄锡滋的“天字号”商贸经营着棉纱、布匹、油、盐、糖、山货等大宗批发业务,货物通过川江运输。由物流运输,黄锡滋才自己购买轮船参与川江运输。
黄锡滋资产最高时达到五百万两白银之巨。虽拥赀不菲,黄却一生不曾离开过重庆。黄纲济说,他祖父最远就去过唐家沱,不过是去看新买的轮船。他就曾答应去上海玩一次,全家为他准备了应用的物品,包括烟具等,并且准备了福源轮上的一号大菜间,最后轿子停在堂屋了,他却临时决定不去了。
具有传奇色彩的黄氏大家如今已成过去,黄家巷也早已没有显赫的私家避暑别墅。1951年黄家将避暑别墅捐给了国家,后来做为了茶叶公司。迄今为止,在黄家巷子还能找到刻有“黄锡滋产业”字样的标志。除此之外,仅剩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远远望去,这些旧瓦破墙,渐渐老化与破败的痕迹似乎一直在静静诉说着黄家家业的兴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