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钻石婚的光阴故事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铁镇龙亭村,一个位于江苏宜兴市东北,毗邻太湖西岸的小村落,是吴伯初和吴祥珍相识、相知、相守一辈子的地方。
  镇上的老街,有一棵相传是孙权母亲栽下的银杏树。千年古银杏象征长久,一如吴伯初和吴祥珍的婚姻。
  退休教师吴伯初今年81岁,和大他一岁的妻子已携手走过60个春秋。
  1949年成婚的他们,和宜兴老城同时迎来新生活。对老两口来说,这几十年的光景如同银杏树果实的味道,微微苦涩之中更有些香糯温润的甜,回味悠远。
  两位老人的家里,楼上楼下,墙上挂的,玻璃台板下压的,都是他们不久前新拍的婚纱照。照片中,吴伯初穿衬衫,打领带,腰杆挺得笔直;吴祥珍则身披洁白的婚纱,手捧火红的玫瑰,笑意直达眼底。
  照片拍摄于2009年的国庆节,刚迈入钻石婚的二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宜兴市组织的集体婚礼,与56对年轻的新婚夫妇一同接受大家的祝福。那一天,吴伯初和吴祥珍也穿上时下年轻人结婚必备的“行头”,拍下了一组迟到了60年的“婚纱照”。
  
  从绿旗袍到白婚纱
  
  吴祥珍没想到自己在82岁时还能过一回穿婚纱的瘾。婚纱是儿孙们为她挑选的,简洁大方的及地长裙,隐隐的花纹。
  “像做梦似的。”吴祥珍不知用什么词汇形容婚纱第一次穿上身的感觉,“我们那时候结婚穿的都是大红大绿,哪有穿白衣服的!”
  “我们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结的婚。”吴伯初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结婚的日子正逢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是长辈选定的好日子。时值寒冬,新郎和新,娘都穿得挺厚实。吴伯初身穿花呢大衣和深色裤子,头戴礼帽;吴祥珍的嫁衣则是一身绿色旗袍,脚穿红布鞋——“这可是当年最‘时兴’的新婚装扮了。”
  如今参加青年人的集体婚礼,让老人家见识了当下的“新时兴”。56对新人坐花车、乘游船,在婚礼进行曲中,携手穿过“幸福门”,踏上红地毯,先行三拜礼,再宣爱情誓,最后还要在“百年好合树”上挂上连心锁,并放飞承载亲人祝福的爱情气球。
  “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排场。”吴伯初回忆,当年,他们的喜堂就设在男方家。吴老至今还能细数当年的摆设:厅堂里,红毡铺地,长条案上摆放着供品,两旁红烛摇曳。正面墙上悬挂的中堂画上,两位长发披肩的童子,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一这“和合二仙图”,寓意夫妻和和美美。
  喜堂虽传统,但他们的婚礼在当年那个小村里已属时髦。“我们是文明结婚。”吴伯初说的“文明”,就是把旧式的“请庚”和“收奁”的礼节,简化为订婚和行聘礼。当年,家境殷实的吴家给新娘家下的聘礼是800斤稻谷。
  婚后新生活,典型的女主内,男主外。吴祥珍守家种地,操持家务;吴伯初出外任职,挣钱养家。自幼失怙,让吴伯初格外珍惜家庭的温暖。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是他们婚后的“主旋律”。
  
  已经不认识城里的路了
  
  应邀参加集体婚礼这一天,许久没有去过宜兴市区的老两口被儿孙们领进了城。车窗外的城市让他们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试图寻找记忆中的商铺、民居,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我们现在已经不敢独自去宜兴市区了,每次去都认不得路。”
  60年前,吴伯初曾在宜兴县城上了两年高中。“那时县城从南门到北门也就三里路。”他甚至可以闭着眼睛在那里的大街小巷穿行。“沿街店铺不多,每天清晨天不亮,店主人就把门板一扇扇卸下,一天的生意就开始了。”
  直到1980年,宜兴城还是个人口2.5万、面积3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当时的宜兴城几乎拍不到一张像样的风景照。第一届陶艺节时,摄影师只能拍摄丁蜀镇龙溪公园和公园路,用以代表宜兴的城市“门面”。
  到2007年,宜兴市总面积已达2038.7平方公里(其中太湖208.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06.05万人。近几年,为彻底改变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宜兴连续三年实行老城区改造,蛛网般的管线被埋入地下,公园、绿地、高楼……吴伯初熟悉的宜兴一点点在改变。
  集体婚礼的地点定在宜兴市中心的宜园,这个以小桥流水和古典式建筑为基调的现代江南园林,于2004年10月建成并对市民开放。
  除了宜园,近几年,宜兴还相继建设了龙背山森林公园、水浮地公园、沈南风光带、氿滨广场、团氿湿地公园等城市园林设施,逐步形成了“城南倚绿枕、五带系两氿、一山观两水、绿网织宜兴”的生态城市新风貌。
  吴伯初家所在的龙亭村也已是今非昔比。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交通方便了。在两位老人的记忆中,从前,他們村里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小土路,晴天出去一身土,雨天走路两腿泥。“过去要想去宜兴城,必须到邻村褚店坐船。每天只有一班早上6点的船,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回。步行加坐船,来回起码得一天。”
  曾经,吴伯初在离家很远的小学教书,这种早出晚归、靠双脚走路的艰难生活,他过了十几年。那时,脚上的布鞋成了他消耗最快的物品。
  龙亭村的公路是1984年开始修的。离家不远处的那条小土路就在老夫妇俩眼前变成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他们的第一反应只是:“从此再不用在下雨天挽起裤管趟泥水了。”后来,运货的卡车和载人的公共汽车在这条路上跑得欢畅,他们才意识到,这条路就是他们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庄与外界连通的生命线。
  吴伯初的家离主干道不远。“十一”这天,接他们二老参加集体婚礼的车从宜兴市区一路畅通开到他们家门口,仅用了40分钟。
  
  住房变奏曲
  
  两层小楼,青砖灰瓦,高门阔窗——这是吴伯初和吴祥珍现在的居所。
  屋前是一个很大的水泥地院落,既是老人活动的场地,也是孩子们的停车场;屋后则是吴伯初亲手开辟的花园,种满了各种果树和花草。
  房子虽然有些年头,但吴老的几个儿女刚刚花了十几万为他们重新装修了一番,又添置了各种现代化的家具家电,成了十足的“新房”。
  小楼里,宽敞的前厅后面是一段回廊,与楼上贯通,顶上用透明玻璃覆盖。回廊正中,置有假山水池,池中有锦鲤畅游。二楼主卧旁边还特别设置了阳光房。天晴日暖的时候,吴伯初和老伴就在此处闲坐聊天。
  这样的“新房”,是吴伯初和吴祥珍结婚时想也不敢想的。“我们刚结婚时,村里大部分都是茅草房,后来又在31平米的平方里,带着两儿两女六个人住了28年。”吴伯初回忆说。
  1978年,大儿子要结婚了,吴家萌生了盖新房的想法。
  那个时候,物资匮乏,购买什么都要凭票,建筑材料更是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东凑西拼,好不容易拾掇起三间平房,70多平米。
  又过了十多年,吴家的两个儿子做生意赚了钱,一家人寻思着再盖大房子。“那时材料不紧张了,只要有钱,什么都买得到。”不久,吴家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被吴伯初戏称为“土别墅”。“别墅”里的 装备挺现代,“全村的第一个抽水马桶就出在我们家。”老两口从那时起就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電话”的小康生活。
  如今,周围像他们家一样的“土别墅”一茬一茬冒出来。宜兴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到2006年,宜兴市农村住户户均住房面积已达166平方米。而随着宜兴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到城里购房。眼下在城里四五千一平米的商品房价,对于富起来的宜兴人来说还算“平易近人”。“孩子们都住进城里,我们老两口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了。”吴伯初笑着说。
  几年前,太湖爆发的一场蓝藻危机曾让吴伯初夫妇的生活环境蒙上阴影。他们居住的龙亭村,距太湖近在咫尺。早些年,太湖周边开办了很多化工厂,大量污水排入太湖,造成湖水严重污染,让龙亭村及其周围的老百姓喝不到一口干净水。
  为了拯救太湖,政府强令关闭太湖周围的“污染大户”,又很快实施横山水库引水改造工程,经过几年努力,成效显著。
  如今,优质自来水已通到吴老家,每天用开水冲上一壶宜兴特产阳羡茶,幸福的滋味尽在其中。
  
  苦乐都在记忆中
  
  每天早晨6点,吴伯初和吴祥珍夫妇就起床了。一天的生活很丰富。吴祥珍闲不住,里里外外打理家务;吴伯初则忙着侍弄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有时兴起,还要拿起钟爱的二胡,拉上一段《二泉映月》。
  两位老人的身板依然硬朗。前几年,吴伯初还经常参加各种老年体育运动会,每次都能拿个名次回来。如今,天气好的早晨,他依然会蹬着自行车跑上2公里路,到集镇上溜一圈,锻炼身体带买菜。
  2007年,龙亭村新建了总面积200多平方米的老少乐园,内设阅报室、乒乓室、棋牌室和图书室等,吴伯初很快成了常客,常常和三五老友在里面一泡就是半天。
  每年,镇里还会组织退休教师到外地旅游。“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们去了北京。那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去首都,心里特别激动。”吴伯初每到一地,都要拍照留念。“老伴晕车,不能出远门,我就把这些照片给她看,也让她见见外面的世界。”
  “小时候,我们要逢年过节才有得吃肉。”吴家大儿子吴国贞对过去的生活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初,改变开始一点点在吴家发生。
  1982年秋天,宜兴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家已成婚的两个儿子承包了土地,后来又做起了生意。“过去,我和弟弟都没机会学手艺,只能一门心思种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靠做生意挣钱了。”
  不久,一条新政策又让吴家惊喜。“凡是三级教师(注: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教师),教龄满一定年限,就可以解决配偶和一名子女的户口问题。”吴伯初说,他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于是,妻子吴祥珍和小女儿吴秋华由“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吴秋华也在供销社找到了工作。
  1983年,吴伯初当上了溪桥小学的校长,为出行方便,他从无锡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代替了“11路”。过了两年,他家又把一头大肥猪卖了,换回一台9时黑白电视机。“电视机虽然很小,当年可是村里第一台。”吴伯初说。
  1988年,宜兴撤县设市。两年后,吴伯初退休了,吴家的几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
  吴伯初和吴祥珍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每到二老的结婚纪念日,儿孙们都会为他们摆宴庆祝。早几年,酒席摆在家里,烧得一手好菜的吴伯初常忍不住“露两手”,亮出他拿手的红烧豆腐和红烧肉。后来,孝顺的儿孙们怕他辛苦,把酒席改在饭店。2009年,二老迎来钻石婚,孩子们别出心裁为他们报名参加迎国庆的“集体婚礼”。
  “我们对自己的这一生感到非常满足,也希望你们可以一起迎来幸福的钻石婚,相伴到永久。”吴伯初和吴祥珍在集体婚礼的现场对56对新人送上了这样的祝福。
其他文献
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页岩气被称为“潜在的胜负手”,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能源类型之一。眼下,页岩气正悄然列上中国的能源版图。  2012年3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提出:2015年中国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到2020年年产量力争达到600亿~1000亿立方米。  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是对中国页岩气资源充裕性的估测。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我国陆域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
她说,对于自己这样的外来者,即使在解决了房子,孩子的问题后,一定会再出现其他麻烦,一辈子都在压力中度过。    这将是子妍在北京的最后一个春节。  不久后,她会把网店里的货物打包先邮回唐山老家,然后领着孩子去长途汽车站搭一辆中巴,告别这个城市。  在车站,她会碰到许多背着包裹的年轻人。他们和年轻时的她一样,来这个大都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  也许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讲,子妍一家的选择不可思议:他们已经
今年的北京中秋节,和“无车日”恰连同一天,在北京城多数地区,交通拥堵现象并没有在三天假期的首日出现。这未必是“无车日”的结果,而是北京人对节前几日大堵车的恐惧,这让他们相应调整了自己的出行计划。  “绿色交通,低碳生活”,“无车日”倡导的理念无比正确,也是疗治中国大城市交通病的最好良药,但对生活在北京等中国超大城市的人们来说,这剂良药过于苦口。  为方便市民公交出行,北京近年来不惜血本投入。地铁线
作品《约会》,利用逆光拍出两只靠在一起的空船的剪影,原意不过是捕捉生活中的诗情画意,但却被批判为“暗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约会”。    “我可是买了五张票来看你们展览的!里面挤不动,汗味熏天,看一会儿就得出来透透气,然后再买张票憋一口气进去。你们就不能找个大点儿的地方吗?”朋友这样大声抱怨着。农业出版社美术编辑王志平一边道歉,一边惊喜。  他不曾想到,这一天,1979年4月7日,中国摄影史上不可或
漫步于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是非常美妙的体验。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面对的自然,其实是亿万种生命的多样性总和。这种生命多样性是宇宙起源时诞生的,她可能是显微镜下的病毒,可能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也可以是翱翔的、奔跑的、畅游的动物。  我们赖以模仿的自然世界正在消失  在这浩如星河的生物多样性里,人类独获了宇宙原创的智慧。我们仔细地观察,抽象出理念,设计出各种机械来模仿这种智慧,从而产生了科
我的名字似乎已经跟曹操紧紧连在了一起。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专家会上,那些老专家们讨论到热烈的时候,经常会脱口而出:“潘伟斌的墓……”随后大家一阵笑;而我的好几个朋友,见了面都开玩笑管我叫曹操    直到现在,我还经常问自己,我真的挖出曹操墓了吗?  这一切,就像做了一场梦。  跟曹操墓的缘分,要从2002年说起。那时应中国青年出版社约稿,准备撰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陵》,为此我查阅了大量有关帝陵和丧葬制
你要征婚,你要对方漂亮年轻,你还要婚介机构帮你保护隐私,你还反感对方对你隐瞒了什么,但你是否可以这样想,你的征婚对象凭什么相信你支支吾吾说出的一切呢    “林俊义(化名),男,资产数十亿家族企业继承人、硕士学历,30岁,身高近180厘米,帅气阳光,才华横溢”,看到这样的描述,很多人自然会想到琼瑶式言情小说或韩国爱情片中的男主人公,如果恰好这帅哥要找伴侣,想象中接下来的情节则必将是“灰姑娘与白马王
最近,我网购了一条西班牙牌子的外贸原单裤子。穿着这条仅50元(欧美价标32美元)的深色牛仔小脚裤,我的两腿更加修长了,真不枉我在网上的一番“苦苦”搜寻。随着物价飞涨,实体店里的东西性价比越来越没了竞争力,许多人开始热衷网上购物。外贸衣物和专柜货相差无几,但价格要便宜一半,深得众人喜爱,只是鱼目混杂真假难辨。作为一个淘宝二金钻的资深买家,我愿分享下自己的淘单心得。  首先要分清楚三个概念:原单,跟单
2009年上半年,“抢地王是因为有钱”,2009年下半年,“抢地王是因为需要拿着这个地王,给投资者讲一个好的故事,才能圈到钱”。    “2007年,我在中部一个省会城市拍了一块50多亩的地王,换算成楼板价是每平方米7800元,这已经接近当时保利在深圳金沙洲拿下的两块‘地王’的楼板价了,从账面上看,盈利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事实是,这块地拍下来,我就净赚了几千万。”  回忆起迄今为止拿到的唯一一个“
对这些职能部门而言,在微观层面上增加监管投入的边际收益基本为零,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系统性的纠纷与抗议,它们没有动机去落实大病医保政策所需的对医疗活动的监管  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保监会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9月3日,上述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启动和部署城乡居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