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雕塑的创作是艰辛的,这不仅源自于创作过程本身,更多地来自于雕塑家如何在创作中进行个人心灵精神世界的表达。这就要求雕塑家从生活入手,观察入微,不断地积累对现实的感受,并在创作中回归对现实的思考,将精神进行物化,精细构思、有效传达,以雕塑这种艺术美的形式重现出来。
关键词:雕塑创作;心灵世界;情感表达
情感美是雕塑审美的重要方面,没有情感也无法产生深入人心的雕塑美。从另一方面来看,雕塑作品也是雕塑创造者情感的凝结,是雕塑家内在灵魂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所有的雕塑创作都是在雕塑家们强烈的审美情感投射之下,爆发出的对现实世界的情感表达,雕塑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宣泄的过程。而雕塑美的本质就是人的心灵,雕塑的欣赏也就成为了欣赏者触及雕塑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1 关注现实主题
现实主题是最具原始生命力的雕塑素材,也是最容易引起心灵共鸣的素材。杜勃罗留波夫曾说,当看到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的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就会在心中涌动着强烈情感。关注这样的现实,然后挖掘相似情景中共同意义,把它投射到心灵深处,再进行外在的情感物化,最终形成一个典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在雕塑创作中要密切关注现实世界人的生存状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索雕塑艺术创作的价所在。
雕塑家对现实世界总是充满着敏锐的发现力,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时而悲伤、时而激愤、时而欣喜、时而厌恶,鲜明的情感的表达,也激发出雕塑家创作的无限激情。他们在雕塑中诉说这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或热爱、或憎恶、或肯定、或反对,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也会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1]例如,罗丹在创作《吻》的正沉浸在热切的爱恋中;米开朗基罗从“大卫”的身上找到了爱国者的心灵慰藉;徐悲鸿在《奔马》中表达对现实光明的世界渴望和欣喜。所以现实主题在雕塑家创作的过程中,对雕塑作品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有着强烈的推动力。只有关注现实主题,才能获得雕塑创作的不懈动力,也才能成就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的精彩作品。
2 注重情感积累
雕塑作品的情感表达就是对雕塑家个人心灵精神世界的体现。雕塑中的情感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是雕塑家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和审美评价的集中凝结。对于雕塑创造者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情感的积累,把纷杂的情感在内心进行熔铸和提炼,使之变成具有哲理化表象特征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不会像一个大吐苦水、牢骚不断的政治家,也不像大笑大哭的儿童,而是将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杂乱无章且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现实,转化为一种直观可见的形式,将主观精神世界进行客观化、物质化的过程。所以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决仅止于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先要表达的是他体悟到的人类情感。
例如,从叶毓山的《杜甫》中可以展望一个时代的精神品格;波厄多斯的《抱鹅的少年》则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的理解;罗丹的《思想者》则是表达了对人类原罪的同情和悲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任何艺术作品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作家需要积累写作素材,历史学家要积累史学资料,经济学家需要积累经济数据,法学家需要积累法学案例,昆虫学家需要积累大量的昆虫标本。对雕塑家而言,就是要积累对现实主题素材的情感,这是雕塑创作的“源头活水”。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积累就是情感的积累,在生活中观察、采集、提炼各种有价值的情感作为创作的原始素材,并站在理性的高度深入思索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通过双手打造出具有情感张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作品。
3 精细创作细节
随着雕塑创作进入实质阶段,想要表现出心灵深处丰富充沛的情感世界,就要在雕塑构思和雕塑传达上狠下功夫。
雕塑构思是雕塑家一种感性的认知活动,它伴随着分析、综合、思辨等理性思维活动而逐步展开,虽不成规律,但在具体形象塑造中蕴含着理性的光辉。雕塑构思的出现,意味着雕塑创作进入了比较深层的阶段。[2]但构思活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需要外部环境和内心情感的共同刺激才能出现。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细微、偶然的事物,只要能和雕塑家的人生态度产生关联性,激起雕塑家内心的情感共鸣,又能带动雕塑家的构思活动。灵感的产生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偶然中也有着必然的关联。
如果一味的坐以待毙、坐进观天,灵感的天使永远不会光顾你的心灵。也就是说,灵感和实践是分不开的。雕塑家只有依靠对现实世界的情感积累,充实创作经验,精细构思雕塑形象,才能在雕塑创作中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最深层、凝练的精神世界。雕塑传达是雕塑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把雕塑构思阶段一切模糊、不确定的因素全部以一种具体、鲜活、奔放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经过雕塑传达活动,雕塑艺术的美才能得到集中体现,雕塑作品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让欣赏者从中感知到雕塑创作者心灵精神世界的精彩,由此发挥雕塑艺术的非比寻常的功能。
综上,雕塑创作是雕塑家关注现实主题,注重情感素材积累,实现雕塑构思和雕塑传达的精神物质化的活动,也是再现现实世界生活、思想、情感的过程。在一切具备美的特质的现象中,艺术是最能集中体现美的本质的一种方式,而雕塑则在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人性嬗变的方面具有更直观的优势。雕塑创作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的活动,它直面假丑恶现象,集中体现着对现实社会真善美的强烈关注。雕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表达个人心灵精神世界的重要形式,它向欣赏者展现着艺术家最奔放的嘶吼,倾述艺术家内心最细腻的温情。
参考文献:
[1] 范伟民,等.新世纪中国雕塑的走向[J].雕塑,2001(02).
[2] 张浩楠.雕塑——材料与情感的交互[D].河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雕塑创作;心灵世界;情感表达
情感美是雕塑审美的重要方面,没有情感也无法产生深入人心的雕塑美。从另一方面来看,雕塑作品也是雕塑创造者情感的凝结,是雕塑家内在灵魂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所有的雕塑创作都是在雕塑家们强烈的审美情感投射之下,爆发出的对现实世界的情感表达,雕塑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宣泄的过程。而雕塑美的本质就是人的心灵,雕塑的欣赏也就成为了欣赏者触及雕塑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1 关注现实主题
现实主题是最具原始生命力的雕塑素材,也是最容易引起心灵共鸣的素材。杜勃罗留波夫曾说,当看到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的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就会在心中涌动着强烈情感。关注这样的现实,然后挖掘相似情景中共同意义,把它投射到心灵深处,再进行外在的情感物化,最终形成一个典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在雕塑创作中要密切关注现实世界人的生存状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索雕塑艺术创作的价所在。
雕塑家对现实世界总是充满着敏锐的发现力,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时而悲伤、时而激愤、时而欣喜、时而厌恶,鲜明的情感的表达,也激发出雕塑家创作的无限激情。他们在雕塑中诉说这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或热爱、或憎恶、或肯定、或反对,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也会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1]例如,罗丹在创作《吻》的正沉浸在热切的爱恋中;米开朗基罗从“大卫”的身上找到了爱国者的心灵慰藉;徐悲鸿在《奔马》中表达对现实光明的世界渴望和欣喜。所以现实主题在雕塑家创作的过程中,对雕塑作品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有着强烈的推动力。只有关注现实主题,才能获得雕塑创作的不懈动力,也才能成就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的精彩作品。
2 注重情感积累
雕塑作品的情感表达就是对雕塑家个人心灵精神世界的体现。雕塑中的情感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是雕塑家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和审美评价的集中凝结。对于雕塑创造者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情感的积累,把纷杂的情感在内心进行熔铸和提炼,使之变成具有哲理化表象特征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不会像一个大吐苦水、牢骚不断的政治家,也不像大笑大哭的儿童,而是将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杂乱无章且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现实,转化为一种直观可见的形式,将主观精神世界进行客观化、物质化的过程。所以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决仅止于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先要表达的是他体悟到的人类情感。
例如,从叶毓山的《杜甫》中可以展望一个时代的精神品格;波厄多斯的《抱鹅的少年》则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的理解;罗丹的《思想者》则是表达了对人类原罪的同情和悲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任何艺术作品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作家需要积累写作素材,历史学家要积累史学资料,经济学家需要积累经济数据,法学家需要积累法学案例,昆虫学家需要积累大量的昆虫标本。对雕塑家而言,就是要积累对现实主题素材的情感,这是雕塑创作的“源头活水”。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积累就是情感的积累,在生活中观察、采集、提炼各种有价值的情感作为创作的原始素材,并站在理性的高度深入思索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通过双手打造出具有情感张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作品。
3 精细创作细节
随着雕塑创作进入实质阶段,想要表现出心灵深处丰富充沛的情感世界,就要在雕塑构思和雕塑传达上狠下功夫。
雕塑构思是雕塑家一种感性的认知活动,它伴随着分析、综合、思辨等理性思维活动而逐步展开,虽不成规律,但在具体形象塑造中蕴含着理性的光辉。雕塑构思的出现,意味着雕塑创作进入了比较深层的阶段。[2]但构思活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需要外部环境和内心情感的共同刺激才能出现。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细微、偶然的事物,只要能和雕塑家的人生态度产生关联性,激起雕塑家内心的情感共鸣,又能带动雕塑家的构思活动。灵感的产生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偶然中也有着必然的关联。
如果一味的坐以待毙、坐进观天,灵感的天使永远不会光顾你的心灵。也就是说,灵感和实践是分不开的。雕塑家只有依靠对现实世界的情感积累,充实创作经验,精细构思雕塑形象,才能在雕塑创作中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最深层、凝练的精神世界。雕塑传达是雕塑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把雕塑构思阶段一切模糊、不确定的因素全部以一种具体、鲜活、奔放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经过雕塑传达活动,雕塑艺术的美才能得到集中体现,雕塑作品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让欣赏者从中感知到雕塑创作者心灵精神世界的精彩,由此发挥雕塑艺术的非比寻常的功能。
综上,雕塑创作是雕塑家关注现实主题,注重情感素材积累,实现雕塑构思和雕塑传达的精神物质化的活动,也是再现现实世界生活、思想、情感的过程。在一切具备美的特质的现象中,艺术是最能集中体现美的本质的一种方式,而雕塑则在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人性嬗变的方面具有更直观的优势。雕塑创作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的活动,它直面假丑恶现象,集中体现着对现实社会真善美的强烈关注。雕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表达个人心灵精神世界的重要形式,它向欣赏者展现着艺术家最奔放的嘶吼,倾述艺术家内心最细腻的温情。
参考文献:
[1] 范伟民,等.新世纪中国雕塑的走向[J].雕塑,2001(02).
[2] 张浩楠.雕塑——材料与情感的交互[D].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