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读写融合”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近年来,语文学界又归纳出来了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阅读与写作成为语文能力或技能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的输入过程,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输出的过程,所以读写教学从来都是相伴相生。为此,通过课堂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勇于面对的课题了。笔者正在尝试一种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读写融合”。即以写导读,以读促写,读写互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提炼,最终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即“导展评练”四步法。
  一、导——课前预习热热身
  近年来,语文课改最大的功绩是提出了生本理念和学生主体论。在这一理念下,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案先行”等逐渐得到推广。笔者综合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前学习阶段做足功夫,实现了在“导学案”基础上的提档升级,完美地实现学生读与写的同步融合。
  学生准备专门的课前预习本,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热热身。如粗知课文,帮老师写新课导入,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整合归纳能力;或者细读文本,多角度理解文本,写心得体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宽度;还有问题质疑,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深度;最后,亮点发现,发现文本突出的表达技巧,夯实写作基础。
  帮老师写新课导入,主要是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作者的经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情感等,让学生对文本资源进行整合概述;这样简短的文字写作训练,对于学生考试中的“语言运用”也是很有启发的。
  自读心得的写作可以是就内容的、主题的、技法的,也可以是与课文作者某个完全不同的见解,还可以是与资料书上完全不同的观点。总之,只要是自己原生态的解读,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个过程,旨在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生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读文本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问题质疑是让学生认真自读文本,让学生将不能自主解决的困惑提出来。这个环节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质疑中品读文字,理解文章的感情。
  亮点发现,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去发现课文中最有价值、最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这个过程旨在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更主动地探究领悟。
  二、展——课中学习亮亮相
  在新课开始之前,我有一个安排,让学生展示阅读心得至少五篇。这既能让学生更广泛地交流学习,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包括:
  “导入展示”,这个环节主要关注学生导入写作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洁,教师评价、修改完善。
  “自读感受”展示,有针对性地选取的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给更多的学生一些启发。
  问题质疑展示。对于问题心得,我会在班级展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它的不足,教师给出合理的建议。
  文章亮点展示,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文本的亮点,诸如文章技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展示。
  这些学生的展示,收集到一定程度,可以装订成册,成为班级特色刊物,还可以成为长期的教学资源。
  三、评——课中思维练练操
  讨论是思维的体操。问题的发现到最终形成学习成果,中间需要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笔者认为,那就是“评”。评,既评成果的优劣,也评问题的深浅。
  评包括课内学习中师生、生生互评,以及读者文本对话活动的点评。笔者在和学生学习《祝福》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视角非常独特,比如点评柳妈形象,一个学生说道:
  本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柳妈怎么就对祥林嫂如此冷酷?
  当柳妈“诡秘”地对祥林嫂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时,这与她“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形成多大的讽刺啊!
  当学生点评到这里的时候,我马上追问学生现实生活中还有“柳妈”吗?有同学立即点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而且还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工具。他们调侃和嘲弄比自己不幸的人,对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不仅自个儿咀嚼,又广为传播,将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样契机下的点评是自然的,也是流动的,更是充实的,这些智慧的火种,若老师不给机会把他们点燃,怎么会这样熊熊燃烧呢?
  四、练——课后巩固过过手
  在前面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对相关知识不可能全部都能掌握,所以必须通过练习来巩固。练习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理顺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规范,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练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练是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掌握“双基”是必须的。练习不仅有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过手训练。
  一种有效的做法是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训练,通过比较阅读或者互文本阅读,让读写活动在课后得到延续。学完《雨巷》后,笔者布置了拓展阅读作业,围绕“丁香”意象,提供了南唐中主李璟的词作和王十朋的词作,要求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或撰写点评文字,或改写成散文诗甚至类古典小说,不少带有个性色彩和创新意识的作品涌现出来。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成长史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笔者认为,写作同样不能缺席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阅读与写作就像孪生姐妹,共同演绎着语文核心素养的精彩。在语文新课堂中,读与写互融共生,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又是“学生主体”教育思想的发芽开花。
其他文献
初中时期,是义务教育的进阶时期,同时也是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过渡的转折时期。而这段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获得学习的自主。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让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功利化,进而导致语文教育存在的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足,进而导致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和价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和探索。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于教育教学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愈加的重视。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她本是一个年轻能干,勤劳质朴,热爱生活,家庭虽遭多次变故,但仍然对未来抱有幻想的农村劳动妇女,在那个受封建夫权、族权、神权、政权等多重精神枷锁的摧残和压迫下,最终落得个生活无依无靠,孤独地惨死在寒冬腊月的悲惨结局,而小说以《祝福》为题,鲁镇人都在欢天喜地的爆竹声中忙碌地准备着过大年的祝福礼时,祥林嫂却走完了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今天,我们在诅咒那个吃人社
“车有各种类型,车来车往,车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人世的变化,道出人生的哲理……”看到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不由想到秦德龙的微型小说《车的问题》。  秦德龙《车的问题》获得2016年“林中凤凰”杯全国微型小说比赛一等奖。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俊生和他退休前的上级——李部长两次巧遇的故事。中间插叙李部长父亲去世时,让俊生派车,司机记错了发车的地方,李部长非常生气处理司机的事件。小说以清明节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