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s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在当今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研究中心已不再是纯教材,而必须包括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因此,作为沟通二者中介的课堂提问便成了教师们普遍研究的课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时机、对象,充分發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精心设计,触动问题分析的"神经"
  传统的教学是注意课堂提问的,但提问的目的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
  二、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感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探求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
  三、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家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
  四、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深入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五、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其他文献
所执教的课pep 6unit4《What are you doing? A let’s learn》曾获端州区小学青年优质课评比活动三等奖,所撰写的多篇论文曾获省教育学会小学英语年会征文评比三等奖、市小学英语年会论文二、三等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经成为共识。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仿佛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知从
期刊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课前准备:课件、黑板板画、词语小浪花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读词导入  1、今天,丁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再次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齐读课题)  2、弯弯流
期刊
【摘要】教师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 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心中有话想说却不敢说,课堂气氛较沉闷。针对这现象,我不但努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培养他们的敢说、乐说、有话可说的能力。我在教學中让每个学生都"说"起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亲近学生,让学生敢于说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由于我新接的班级,学生对我有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期刊
摘要:智力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学习质量。但除了智力因素占主要位置,我们同样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关键词:求知欲 好奇心 目标定向 态度 奖与罚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