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探究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尝试运用自主探究模式展开教学,通过创设自主探究情境以及教授学生自主探究方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应用题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自主探究模式
一、 引言
所谓自主探究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相关知识问题展开自主探究,进而在探究中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实现丰富知识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既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固有经验,也能接触到新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构建。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作为对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环节,尝试应用自主探究模式展开教学,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二、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采取自主探究模式的意义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点便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问题解决,从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指导今后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可见,学生要仔细观察与分析应用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采取自主探究模式展开应用题教学则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会为学生安排大量应用题练习,然后由教师运用各种数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展示应用题的解答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太过单一且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而有效应用自主探究模式,数学教师便可通过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去引导学生针对应用题展开自主探究,能够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应用题的解答也会更加主动,从而促进其思维发散。
(二)有助于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直接展示问题解答的做法让学生完全感受到动脑的乐趣,失去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模式,教师则能充分发挥“指导者”的角色作用,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展开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已学知识去尝试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进行自主探究,实际上也是对他们独立思考与逻辑思维的一种锻炼,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要选择不同的解题技巧,从不同的思路深入探究,灵活结合已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助力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三、 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从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对学生在应用题教学中的解答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其片面地认为应用题的解答能够像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一样,通过直接呈现与灌输便能让学生全部掌握,殊不知应用题教学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虽然也有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引导性问答互动,但是问题设计不合理,无法起到启发思考作用。正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在应用题教学中没有发挥主体性,所以对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丧失了主动性,应用题的解答中也难以出现思维闪光点。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应当尝试采取自主探究模式,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趣味的探究情境,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深入到应用题的探究活动中。
比如,在讲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已知四年级一班有女生20人,男生有23人,而四年级二班的男生人数刚好是一班男生人数的2倍,女生则比一班少12人,请问四年级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针对这一道应用题,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先不必急着为学生列出问题的等量关系式,而应当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四年级的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忙,现在我们一起开始审题,看谁能够最快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且列出正确的关系式,那么老师将代表四年级同学为他颁发奖励。如此一来,学生对应用题的自主探究兴趣得以激发,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二)讲授解题技巧,提高自主探究效果
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完全让学生自己探究而放任不管,更不能成为教师放松自我的理由,而需要教师重点向学生讲授更多实用的解题技巧与自主学习方法,进而改变过去知识灌输的授课模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应用题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技巧进行强化训练,保证学生在对应用题的自主探究中找准方向。教师要教会学生常规的应用题解题步骤,对应用题中的隱藏条件仔细找出,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具体来讲,有如下步骤:首先,认真读题审题,明确应用题的问题类型;其次,找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再次,罗列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需要解答的问题,通常从问题着手,运用已学知识去构建数量关系。一般来讲,算总量的应用题要用算术方法解答,而算分量的应用题则采用列方程的方式解答。此外,教师还要对常见的应用题类型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路程问题、工程问题等问题可用图解分析法进行自主探究;乘船、相向行驶等问题可用实践法自主探究;浓度问题、计算人数等问题则采取直观分析法进行自主探究。
比如,在讲解“平均问题”知识点后,在相关内容的应用题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讲授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保证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更高效地解答问题,从而提高自主探究效果。在解答“平均问题”的应用题时,一般先列出关系式:单量=总量÷数量,然后在题目中去寻找“多少”“几”的字眼,通常在这些字眼后面的数量便可作为关系式中的被除数。再去寻找题目中的“每”“一”等字眼,这一数量则作为除数。随后教师可以下面应用题为例:用40辆汽车运200吨煤,每辆汽车能够运送多少吨煤?400吨煤需要几辆车?学生联系教师所教的解题技巧,在自主探究中能够快速列出关系式,从而解决问题。 (三)做好管理评价,增强自主探究信心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自制能力有所不足,所以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导致学习进度过慢,倘若教师不做好管理工作,便是一种浪费宝贵课堂时间的行为,影响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小学生在遇到较难的应用题时,会因为苦思不得其解而放弃探究,此时便需要教师在旁边给予必要点拨与鼓励,同时在学生顺利解答出难题之后,要及时赞赏评价,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收获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比如,在教学“几何应用题”相关内容时,可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一道应用题:长方形的长宽总和是20厘米,其中长比宽多5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这道应用题的解答难点在于并未直接给出长和宽的数量,但是已知长与宽的关系,因此解题过程中要结合关系式去推算出长和宽的具体数量,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很多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想不到这一点,于是感觉这道题非常难,此时教师便可将这一解题思路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这一方向去解答。如此一来,学生能很快完成应用题的探究,并且增强了探究自信。
又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在菜摊上看到豆角的价格是2.3元/斤,土豆和青菜的价格是3.2元/斤,小明妈妈买了一斤土豆和一斤青菜,再加上几斤豆角,一共付了13.3元,请问小明妈妈买了多少斤豆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一旁观察与指导,对学生想不通的地方进行点拨,对正确解答出来的学生表示赞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将问题的解决思路想通想透。
(四)把握学生心理,增强自主探究训练
在小學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他们的心理特点,确保自主探究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开通与学生加强互动去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性格喜好等。一般来讲,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好奇敏感。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二,自制能力不足。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明显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经常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其三,胜负欲强。小学生在任何竞争性活动中都想取得胜利,渴望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失败也容易受挫。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内容非常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增强自主探究训练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和倍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基于小学生胜负欲强的心理特点,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去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应用题:农场里面一共有鸡和鸭420只,其中鸭是鸡的5倍,求鸡和鸭分别有多少只?教师可将学生合理地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快且最正确,获胜小组则可获得教师的奖励。通过以这种方式展开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会更加积极,学习效率将大幅提升。同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教师还可为应用题设计背景故事,将喜羊羊、海绵宝宝、变形金刚等动画形象融入应用题当中,以此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训练效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优势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采取自主探究模式展开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身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应用题教学中实效不足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采取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分析、自主解决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96,109.
[2]吴艳芳.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之研究[J].学周刊,2018(19):32-33.
[3]闫朝仁.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索[J].新课程,2019(7):165.
作者简介:陈海军,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自主探究模式
一、 引言
所谓自主探究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相关知识问题展开自主探究,进而在探究中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实现丰富知识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既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固有经验,也能接触到新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构建。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作为对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环节,尝试应用自主探究模式展开教学,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二、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采取自主探究模式的意义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点便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问题解决,从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指导今后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可见,学生要仔细观察与分析应用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采取自主探究模式展开应用题教学则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会为学生安排大量应用题练习,然后由教师运用各种数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展示应用题的解答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太过单一且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而有效应用自主探究模式,数学教师便可通过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去引导学生针对应用题展开自主探究,能够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应用题的解答也会更加主动,从而促进其思维发散。
(二)有助于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直接展示问题解答的做法让学生完全感受到动脑的乐趣,失去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模式,教师则能充分发挥“指导者”的角色作用,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展开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已学知识去尝试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进行自主探究,实际上也是对他们独立思考与逻辑思维的一种锻炼,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要选择不同的解题技巧,从不同的思路深入探究,灵活结合已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助力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三、 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从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对学生在应用题教学中的解答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其片面地认为应用题的解答能够像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一样,通过直接呈现与灌输便能让学生全部掌握,殊不知应用题教学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虽然也有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引导性问答互动,但是问题设计不合理,无法起到启发思考作用。正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在应用题教学中没有发挥主体性,所以对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丧失了主动性,应用题的解答中也难以出现思维闪光点。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应当尝试采取自主探究模式,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趣味的探究情境,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深入到应用题的探究活动中。
比如,在讲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已知四年级一班有女生20人,男生有23人,而四年级二班的男生人数刚好是一班男生人数的2倍,女生则比一班少12人,请问四年级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针对这一道应用题,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先不必急着为学生列出问题的等量关系式,而应当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四年级的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忙,现在我们一起开始审题,看谁能够最快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且列出正确的关系式,那么老师将代表四年级同学为他颁发奖励。如此一来,学生对应用题的自主探究兴趣得以激发,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二)讲授解题技巧,提高自主探究效果
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完全让学生自己探究而放任不管,更不能成为教师放松自我的理由,而需要教师重点向学生讲授更多实用的解题技巧与自主学习方法,进而改变过去知识灌输的授课模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应用题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技巧进行强化训练,保证学生在对应用题的自主探究中找准方向。教师要教会学生常规的应用题解题步骤,对应用题中的隱藏条件仔细找出,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具体来讲,有如下步骤:首先,认真读题审题,明确应用题的问题类型;其次,找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再次,罗列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需要解答的问题,通常从问题着手,运用已学知识去构建数量关系。一般来讲,算总量的应用题要用算术方法解答,而算分量的应用题则采用列方程的方式解答。此外,教师还要对常见的应用题类型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路程问题、工程问题等问题可用图解分析法进行自主探究;乘船、相向行驶等问题可用实践法自主探究;浓度问题、计算人数等问题则采取直观分析法进行自主探究。
比如,在讲解“平均问题”知识点后,在相关内容的应用题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讲授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保证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更高效地解答问题,从而提高自主探究效果。在解答“平均问题”的应用题时,一般先列出关系式:单量=总量÷数量,然后在题目中去寻找“多少”“几”的字眼,通常在这些字眼后面的数量便可作为关系式中的被除数。再去寻找题目中的“每”“一”等字眼,这一数量则作为除数。随后教师可以下面应用题为例:用40辆汽车运200吨煤,每辆汽车能够运送多少吨煤?400吨煤需要几辆车?学生联系教师所教的解题技巧,在自主探究中能够快速列出关系式,从而解决问题。 (三)做好管理评价,增强自主探究信心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自制能力有所不足,所以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导致学习进度过慢,倘若教师不做好管理工作,便是一种浪费宝贵课堂时间的行为,影响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小学生在遇到较难的应用题时,会因为苦思不得其解而放弃探究,此时便需要教师在旁边给予必要点拨与鼓励,同时在学生顺利解答出难题之后,要及时赞赏评价,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收获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比如,在教学“几何应用题”相关内容时,可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一道应用题:长方形的长宽总和是20厘米,其中长比宽多5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这道应用题的解答难点在于并未直接给出长和宽的数量,但是已知长与宽的关系,因此解题过程中要结合关系式去推算出长和宽的具体数量,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很多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想不到这一点,于是感觉这道题非常难,此时教师便可将这一解题思路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这一方向去解答。如此一来,学生能很快完成应用题的探究,并且增强了探究自信。
又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在菜摊上看到豆角的价格是2.3元/斤,土豆和青菜的价格是3.2元/斤,小明妈妈买了一斤土豆和一斤青菜,再加上几斤豆角,一共付了13.3元,请问小明妈妈买了多少斤豆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一旁观察与指导,对学生想不通的地方进行点拨,对正确解答出来的学生表示赞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将问题的解决思路想通想透。
(四)把握学生心理,增强自主探究训练
在小學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他们的心理特点,确保自主探究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开通与学生加强互动去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性格喜好等。一般来讲,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好奇敏感。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二,自制能力不足。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明显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经常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其三,胜负欲强。小学生在任何竞争性活动中都想取得胜利,渴望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失败也容易受挫。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内容非常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增强自主探究训练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和倍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基于小学生胜负欲强的心理特点,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去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应用题:农场里面一共有鸡和鸭420只,其中鸭是鸡的5倍,求鸡和鸭分别有多少只?教师可将学生合理地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快且最正确,获胜小组则可获得教师的奖励。通过以这种方式展开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会更加积极,学习效率将大幅提升。同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教师还可为应用题设计背景故事,将喜羊羊、海绵宝宝、变形金刚等动画形象融入应用题当中,以此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训练效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优势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采取自主探究模式展开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身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应用题教学中实效不足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采取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分析、自主解决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96,109.
[2]吴艳芳.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之研究[J].学周刊,2018(19):32-33.
[3]闫朝仁.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索[J].新课程,2019(7):165.
作者简介:陈海军,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