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李大金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母-胎免疫调节、生殖免疫调节、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的研究,擅长反复自然流产、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黄浦院区),周四全天(杨浦院区)
玲玲自述
坎坷怀孕路上的失望、绝望和希望
第一次怀孕,意外降临
2011年初,我和先生结束6年爱情长跑,携手走入婚姻殿堂。很快,我就怀孕了。新生命的萌芽,让我觉得特别幸福,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亲朋好友,并开始着手准备各种孕产用品和宝宝装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怀孕2个多月的时候,一天傍晚,我突然发现有点“见红”,当天半夜,出血增多,到医院看急诊,却得到了“自然流产”的诊断。失去宝宝的我,从幸福的高空重重摔落在地,终日闷闷不乐。先生安慰我:“我们还年轻,这次缘分不到,下次再努力!”
第二次流产,悲伤失望
半年后,我又怀孕了。这次没敢声张,只是和先生两个人暗自高兴,想等稳定了再告诉父母。不料,到怀孕2个月时,又出血了。第一次流产,我以为是意外,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第二次流产,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但都没什么大问题。我想,也许只是我运气不好,比别人多遇到了一些意外而已。虽然我这么安慰自己,但再次失去宝宝,我的悲伤和失望无以言表,在大街上看到可爱的小宝宝,目光都舍不得移开,恨不得那就是我的孩子。
第三次流产,深深绝望
悲伤失望过后,总要奔着希望继续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身体恢复得不错,心理的伤痛也在逐渐淡去。2013年,小生命再次生根发芽。高兴之余,我有点担心。果然,没过多久又开始出血,我请医生帮我保胎,每天打黄体酮,并服用中药。保胎治疗十天后,出血渐止,我以为曙光就要来临,结果B超检查发现“胚胎停止发育”。那一刻,在绝望笼罩之下,我甚至想随宝宝而去。做完流产手术之后,我一蹶不振,常常以泪洗面,每次想到孩子就出神发呆,后来甚至和先生提出了离婚的想法。先生百般安慰、鼓励我,并在多方打听之后,约到了李大金教授的号。
第四次怀孕,迎来希望
来到红房子医院,第一次见到李大金教授时,感觉他很权威。在简单听我讲了三次流产的经历后,李教授给我和先生开了一系列检查。拿到所有检查结果再次找李教授时,他说其他指标都没问题,就是封闭抗体有异常。“别紧张,别害怕,针对你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环孢素A方案保胎!”李教授的言简意赅、果断坚定,为我燃起了希望。他为我制订了治疗方案,并指导受孕时机。
很幸运,2014年春天,我又怀孕了,并开始服用环孢素A保胎。那段时间,只要李教授看门诊,我每周都会去找他,每周查一次孕酮(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一次次担心和祈祷中,这两项指标终于“不负所望”,一路翻倍上涨。最终,B超检查发现有胎心,一切正常!李教授嘱咐我顺其自然,好好休息。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出了诊室,我和先生激动得抱头痛哭,哭完了笑,笑完了哭,几年来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终于激荡出满满的希望!
2014年底,我顺利生下女儿。如今,女儿健康可爱,聪明活泼。回到幸福轨道上的我,对李教授的感激永在心底。
上午的门诊,看到下午3时多
一个周二,李大金教授看门诊,记者约好了下午1:30“实地采访”,1:10达到诊室时,李教授已被病人“团团包围”。原来,因为病人太多,上午找他加号的病人排到了70号,根本看不完,所以他只好匆匆吃完午饭提前开诊。
来找李教授看病的,大部分是反复自然流产的女性,还有一些不孕症、做试管婴儿反复不成功以及卵巢早衰患者。
正如玲玲一样,每一位反复自然流产的病人都有一段悲伤的往事,让她们不堪回首。曲折的反复自然流产病史,漫长的检查治疗过程,每位病人的病历都是厚厚一本,很多病历本已经写不下,李教授常常边看病人边往病历后面粘贴空白页。
病人一个接一个,中途还有做好检查回来请他看报告的,李教授忙得连口水都没时间喝。当把上午的病人看完时,已经是下午3:05。幸好,下午没有来找他加号的,但看完20多个病人也已是5:30,走出诊室,原本人头攒动的门诊楼已经空空荡荡,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在为一天的工作收尾。
体恤病人,门诊加号、电话指导不遗余力
李教授对病人抱有深深的体恤,他说:“其实反复流产比不孕要痛苦多了,每一次怀孕都会经历从喜悦到担心、从无助到恐惧、最后身心俱痛却一无所获的过程,她们承受的是无法言喻的生命之痛和心理压力。这些病人都需要长期检查和治疗,成功怀孕后还要定期就诊,而靠有限的门诊预约根本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每次门诊只要碰到老病人来加号,我一定给她们加!”
在李教授的门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经常有很多病人挤在诊室里,围观、聊天。记者很好奇:为什么不维持秩序、保护病人隐私呢?经李教授点拨,记者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病人已经成了病友,她们围观别人,也不介意被别人围观;她们在候诊时讲述自己的故事,交流经验和心得;她们在围观时旁听医生的指导,学习相关知识;她们一起抱团取暖,在不幸的流产之路和艰辛的怀孕之路上获得勇气和力量!而李教授,宁可自己所处诊疗环境混乱,也不忍心掐断病人之间的这种交流和学习。
由于门诊时间不多,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常常会自行找到妇产科研究所,敲开李大金办公室的门。虽然有时也会抱怨工作思路被无故打断,但看着患者那种期盼的眼神,他始终不忍拒绝。
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凡是病人打来的电话,李教授都会指导她们如何用药、复查哪些指标。他表示,反复流产的病人已经很不幸了,病情说不定有了变化,她们怀孕不容易,保胎更不容易,来回奔波反而更容易导致流产,所以能帮的就尽心尽力地帮,累点不算什么,但不能辜负病人的信任。
李大金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母-胎免疫调节、生殖免疫调节、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的研究,擅长反复自然流产、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黄浦院区),周四全天(杨浦院区)
玲玲自述
坎坷怀孕路上的失望、绝望和希望
第一次怀孕,意外降临
2011年初,我和先生结束6年爱情长跑,携手走入婚姻殿堂。很快,我就怀孕了。新生命的萌芽,让我觉得特别幸福,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亲朋好友,并开始着手准备各种孕产用品和宝宝装备。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怀孕2个多月的时候,一天傍晚,我突然发现有点“见红”,当天半夜,出血增多,到医院看急诊,却得到了“自然流产”的诊断。失去宝宝的我,从幸福的高空重重摔落在地,终日闷闷不乐。先生安慰我:“我们还年轻,这次缘分不到,下次再努力!”
第二次流产,悲伤失望
半年后,我又怀孕了。这次没敢声张,只是和先生两个人暗自高兴,想等稳定了再告诉父母。不料,到怀孕2个月时,又出血了。第一次流产,我以为是意外,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第二次流产,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但都没什么大问题。我想,也许只是我运气不好,比别人多遇到了一些意外而已。虽然我这么安慰自己,但再次失去宝宝,我的悲伤和失望无以言表,在大街上看到可爱的小宝宝,目光都舍不得移开,恨不得那就是我的孩子。
第三次流产,深深绝望
悲伤失望过后,总要奔着希望继续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身体恢复得不错,心理的伤痛也在逐渐淡去。2013年,小生命再次生根发芽。高兴之余,我有点担心。果然,没过多久又开始出血,我请医生帮我保胎,每天打黄体酮,并服用中药。保胎治疗十天后,出血渐止,我以为曙光就要来临,结果B超检查发现“胚胎停止发育”。那一刻,在绝望笼罩之下,我甚至想随宝宝而去。做完流产手术之后,我一蹶不振,常常以泪洗面,每次想到孩子就出神发呆,后来甚至和先生提出了离婚的想法。先生百般安慰、鼓励我,并在多方打听之后,约到了李大金教授的号。
第四次怀孕,迎来希望
来到红房子医院,第一次见到李大金教授时,感觉他很权威。在简单听我讲了三次流产的经历后,李教授给我和先生开了一系列检查。拿到所有检查结果再次找李教授时,他说其他指标都没问题,就是封闭抗体有异常。“别紧张,别害怕,针对你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环孢素A方案保胎!”李教授的言简意赅、果断坚定,为我燃起了希望。他为我制订了治疗方案,并指导受孕时机。
很幸运,2014年春天,我又怀孕了,并开始服用环孢素A保胎。那段时间,只要李教授看门诊,我每周都会去找他,每周查一次孕酮(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一次次担心和祈祷中,这两项指标终于“不负所望”,一路翻倍上涨。最终,B超检查发现有胎心,一切正常!李教授嘱咐我顺其自然,好好休息。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出了诊室,我和先生激动得抱头痛哭,哭完了笑,笑完了哭,几年来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终于激荡出满满的希望!
2014年底,我顺利生下女儿。如今,女儿健康可爱,聪明活泼。回到幸福轨道上的我,对李教授的感激永在心底。
上午的门诊,看到下午3时多
一个周二,李大金教授看门诊,记者约好了下午1:30“实地采访”,1:10达到诊室时,李教授已被病人“团团包围”。原来,因为病人太多,上午找他加号的病人排到了70号,根本看不完,所以他只好匆匆吃完午饭提前开诊。
来找李教授看病的,大部分是反复自然流产的女性,还有一些不孕症、做试管婴儿反复不成功以及卵巢早衰患者。
正如玲玲一样,每一位反复自然流产的病人都有一段悲伤的往事,让她们不堪回首。曲折的反复自然流产病史,漫长的检查治疗过程,每位病人的病历都是厚厚一本,很多病历本已经写不下,李教授常常边看病人边往病历后面粘贴空白页。
病人一个接一个,中途还有做好检查回来请他看报告的,李教授忙得连口水都没时间喝。当把上午的病人看完时,已经是下午3:05。幸好,下午没有来找他加号的,但看完20多个病人也已是5:30,走出诊室,原本人头攒动的门诊楼已经空空荡荡,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在为一天的工作收尾。
体恤病人,门诊加号、电话指导不遗余力
李教授对病人抱有深深的体恤,他说:“其实反复流产比不孕要痛苦多了,每一次怀孕都会经历从喜悦到担心、从无助到恐惧、最后身心俱痛却一无所获的过程,她们承受的是无法言喻的生命之痛和心理压力。这些病人都需要长期检查和治疗,成功怀孕后还要定期就诊,而靠有限的门诊预约根本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每次门诊只要碰到老病人来加号,我一定给她们加!”
在李教授的门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经常有很多病人挤在诊室里,围观、聊天。记者很好奇:为什么不维持秩序、保护病人隐私呢?经李教授点拨,记者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病人已经成了病友,她们围观别人,也不介意被别人围观;她们在候诊时讲述自己的故事,交流经验和心得;她们在围观时旁听医生的指导,学习相关知识;她们一起抱团取暖,在不幸的流产之路和艰辛的怀孕之路上获得勇气和力量!而李教授,宁可自己所处诊疗环境混乱,也不忍心掐断病人之间的这种交流和学习。
由于门诊时间不多,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常常会自行找到妇产科研究所,敲开李大金办公室的门。虽然有时也会抱怨工作思路被无故打断,但看着患者那种期盼的眼神,他始终不忍拒绝。
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凡是病人打来的电话,李教授都会指导她们如何用药、复查哪些指标。他表示,反复流产的病人已经很不幸了,病情说不定有了变化,她们怀孕不容易,保胎更不容易,来回奔波反而更容易导致流产,所以能帮的就尽心尽力地帮,累点不算什么,但不能辜负病人的信任。